传媒聚焦 | 丁和木:​做一棵有爱的参天大树

企业   2024-10-24 18:18   福建  

▲ 安踏创始人、荣誉董事长、和敏基金会荣誉主席丁和木(摄影:MORE x JOLI studio)

作者:贺斌

统筹/视频策划:肖盼

视频导演:王冬

中国慈善家杂志  10月刊封面报道

“明年要做90大寿,你们都来啊!”一见面,丁和木就笑呵呵地发出了邀请。

老人家爱笑,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和三年前采访时相比,这位安踏集团的创始人清瘦了些。他已经暂别了乒乓球这样的剧烈运动,改为温和的慢步走,每天要完成4000步的KPI。

他依然闲不住,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到办公室练1小时书法,“每一个字下去,都要动脑筋”;时不时回一趟岸兜村,看看那些老邻居老朋友们;他在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担任了三届校董会董事长,但凡有活动,他都尽量到场,给孩子们讲讲故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如今,他最惦记的还是捐建的医院,不时会去工地看看进展,大楼眼看着就要封顶,这是最让他欣慰的事情。

“慈善两个字,说是好说,但是不好做。不是光拿钱去捐就算慈善了,不是这样的。你做人一定要有善良的心,你做事一定要做善良的事。善良两个字要时时刻刻在你心中。”丁和木说。

去年生日的时候,丁和木曾挥毫写下了一幅字:“人为善,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这也是丁和木的慈善观,在家境并不富裕之时,他就悄悄播下善意的种子,从扶危济困到健康援助,从关爱一个家庭的因病返贫到提升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一点一点扎下善根。他的慈善精神,不但在家族一代代传承,更化做企业文化的根基,开枝散叶长成参天大树,荫护桑梓、造福四方。

行善多年,丁和木家族的善举已广为人知,他也获得无数的慈善奖项,有官方也有民间的,他获得过中国最高的慈善荣誉“中华慈善奖”。就在不久前,他获第19届全球华人“爱心奖”,这是对两岸三地慈善人士的褒奖。面对这些荣誉,丁和木坦言是很自豪的,“对于做慈善的人,国家给了荣誉,这样才能激励大家,才会形成社会的风气,大家才会一起来做慈善。”


在和木文化中心的墙上,有丁和木书写的一句话:“人生三大欢喜:儿女成才,安踏成功,国家强大。”

丁和木是个顾家的人。当年,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曾经担负着一家8口人的生计, 不得不打几份工来养活家里人。清明前后是蛏子最好的季节,为了能在餐馆做早餐前送到,丁和木总是早晨5点多就挑着蛏子去泉州卖,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卖完蛏子后又马不停蹄赶回村里,因为早上8点多要出工,挣工分。晚上收工回来,他又要去卖货,一天都没有休息。

1982年,丁和木和村里人合办了制鞋作坊“岸兜村第一皮塑厂”,生产的鞋子质量很好, 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过来购买。看到这种情景,次子丁世忠建议,与其坐等客户上门,不如走出去,打开销路。丁和木被说服了,给了儿子1万元,600双鞋,1987年,年仅17岁的丁世忠开始闯荡北京,在北京最繁华的四大商场拥有了柜台。

1988年,丁和木成立了“求质皮鞋厂”,逐渐创立自己的品牌;三年后的1991年,安踏品牌诞生,丁和木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丁世家和丁世忠兄弟俩任副总经理,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营销和产品开发。

▲ 安踏创始人、荣誉董事长、和敏基金会荣誉主席丁和木(摄影:MORE x JOLI studio)

▲ 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和木文化中心展示丁和木的慈善观。摄影/中国慈善家杂志记者 万小军

左右滑动查看

安踏是丁和木“家文化”的延伸,一向宽厚的他,将员工视作家人。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起,当年为公司历史博物馆收集资料时,曾在丁和木最早的办公室看到过一摞摞笔记本,上面细致地记下工厂的每笔开支,那是对每一个员工的关爱 ——哪个人结婚,哪个人生子,丁和木作为公司负责人,都一一记下来,给员工包个红包,甚至还有为员工写的亲笔贺信,写给员工的新婚贺词。“他写得很认真,一笔一划,字里行间都是对员工如家人般的关爱之心。”李玲说。

晋江有“中国鞋都”之称,安踏、特步、361°等知名企业都出自晋江陈埭镇的丁氏一族。丁和木生长在陈埭镇岸兜村,村里常住人口近5000人,85%是丁氏回族,丁氏宗祠就建在岸兜大道上。因此,岸兜村是丁和木的家,也是丁和木慈善的起点。

2003年,丁和木捐款100万元,建立了以父母名字命名的岸兜玉厚阿瑞慈善基金会,这是晋江市第一家村级慈善基金会,基金会善款大部分用于救助岸兜村的特困群体。

丁和木心善,有时候去到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家里,看到他们肚子都填不饱、遭受病痛,不忍心看下去,不会一走了之,总是要拿出一点钱贴补。有钱的时候如此,没钱的时候也是如此。“父亲总是说,你看我们还有饭吃,不能看着别人连米汤都喝不了。”丁和木的长子、安踏集团董事局副主席丁世家说。

▲ 2011年4月29日,丁和木慰问受火灾影响的困难家庭。

2008年,丁和木开始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生活费,从一开始的每人每月发300元,到现在的500元,如今岸兜村60岁以上老人有877人,每个月光这笔开销就达40万元。

“刚开始的时候,我问过父亲为什么要发这300块钱,他说300块钱看上去没什么,但对经济顶不上来的那些人,300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帮到他们,但这300块钱能实实在在地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丁世家回忆。

有了这笔生活费,加上基本的养老金,岸兜村的老人们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的可支配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甚至还能贴补一些给儿女,也利于整个家庭条件的改善。

生活条件改善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提上了日程。接近午饭时间,岸兜村“和木文化中心 ”的乒乓球室依然热闹,几位长者你来我往不分输赢,状态貌似完全不输小伙儿。

“这些老人家都七十多岁了,看不出来吧。爱打球,身体好得很。丁和木老先生为大家带来了快乐生活的场所,让村子里的老人们有奔头。”岸兜村村委会书记丁伟强说。

▲ 2019年6月14日,和木文化中心揭牌仪式。

这栋由丁和木捐资近5000万元建成的7层建筑,自从2019年6月落成以来,已经成为了村里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区域,各种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全天候开放,不仅面对本村人,也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大家聚在一起不仅能喝茶聊天,唱南音看电影,还能下棋打球、跳舞健身。谁家办喜事,在3楼多功能宴会厅摆上几桌,排场不输城里的大酒店。

为家乡做了这么多,丁和木也受到乡亲们的敬重,“大家都希望他活到百百岁(两百岁)。”丁伟强用当地的俗语转达了大家的祝福。


丁和木对做善事的执着,源于晋江的慈善传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晋江融合着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有着浓厚的慈善氛围。不但企业家有着回馈社会的情怀,民间也常有借婚礼之机捐赠的传统。即使是政府投资的公共事务,资金不足时,人们也会踊跃捐赠。最广为人知的,就是1992年晋江机场“政府发起、民间捐资、财政兜底”的筹资模式,在短短三年内,迅速筹资9000万元,如今,晋江人总是很骄傲地向外地人介绍,“晋江机场是我们捐出来的”。

这样的慈善文化孕育了丁和木造福桑梓的朴素情怀,但桑梓的范围不再仅限于岸兜村。2011年,安踏成立20周年的时候,丁和木出资1亿元在晋江慈善总会设立了“安踏和木爱心基金”,主要关注灾难救助、贫困地区文化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扶助等项目。

▲ 2011年,丁和木代表安踏和木爱心基金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1亿元。

十年后,这位低调的老人再次刷新自己的捐赠纪录——这一次,他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股票。

2021年,丁和木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想捐建一座医院,让晋江、泉州的人民,也能享受到好的医疗。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建医院是一笔很大的投入,需要长远的规划,于是,家人商议成立一个家族基金会。在丁氏兄弟的建议下,从父母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为基金会命名,丁和木拿出了自己持有的全部安踏体育股权,丁世家和丁世忠兄弟俩也拿出现金共同组成了一百个亿。

2021年12月,以丁和木、林乌敏夫妇命名的和敏慈善基金会宣告成立。从100万到100亿,丁和木谦称自己只不过是在量力而行,“公司早期成立时,只能捐100万,是公司还小, 起步不久,没赚什么钱。现在我们有能力,我们就去多做一些对民众有益的事情”。

和敏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捐建医院。作为一家资助型基金会,和敏基金会全资捐献20亿元,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打造一所非营利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 也是骨科特色突出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医院选址在陈埭镇,和泉州市区隔江相望。医院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计划设置总床位约1000张。医院建成后,将交给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运营。

如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和敏院区)(简称“和敏院区”)即将封顶,按照规划,将于2026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丁和木又操心起医院的人才问题,“医院一定要一炮打响!要让上海六院最好的医生先过来,等医院运转起来后,再慢慢培养。”说这话时,他收起笑容,眼里有光,挥手有力,一如三十年前那位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充满了使命感。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和敏院区)项目工地上贴着“乐善好义,为人们生活美好和谐而努力”的标语,这是和敏基金会的宗旨和使命。摄影/中国慈善家杂志记者 万小军

如今和敏基金会成立三年了,丁和木因为身体原因,很少直接指导基金会的工作,“基金会有他们这些高规格人才在运作,我也比较放心。”他指着一旁的和敏基金会秘书长吕珍护,笑着说。

这并不代表着丁和木不关注基金会的进展。每个月,吕珍护都要搜集相关的新闻和信息, 然后跟老董事长约个时间,汇报一下基金会的情况,细细地讲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哪些活动还需要老董事长的到场和支持。

在吕珍护的眼里,老董事长思维很开阔。丁和木经常看两份报纸,《晋江经济报》和《参考消息》, 前者让他知晓身边事,后者让他知晓国际大事,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尽在眼底和心中。

如今,和敏基金会和安踏集团形成了双平台的公益模式,和敏基金会主要以泉州、晋江为核心发力点,安踏集团的公益则更多地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双方互为补充,产生了联动效应。


教育和医疗是丁和木最看重的两大领域,“做公益,就是要让钱花在这两个方向去。我们现在这两个方向好像比较踏实,比较对路了”。

丁和木对教育的投入囊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甚至拓展到特殊教育,而且不光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涵盖教育激励,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2012年,陈埭民族中学搬迁,考虑到陈埭外来人口较多,晋江市政府部门决定在旧址的基础上,建立一所市直实验小学,也就是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简称“晋江五小”)。

▲ 丁和木和阿瑞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

对于家门口的这所小学,丁和木自然是十分关心,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学校的筹办,为学校捐赠了一块“书海石”,竖立在校门口,寓意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13年,作为校董会首任董事长,丁和木向学校捐赠了200万元,带动众多乡贤为学校捐款1000万元。2015年,在丁和木八十大寿时,他捐资800万元,建了一栋和木楼,二楼是一个可以容纳460人的学术报告厅,三楼是室内运动场,这样一来,学校举办活动风雨无阻,甚至承办了多场市级的大型活动。

徐建平是2018年来到晋江五小担任校长的,那时候,丁和木刚刚连任校董会第二届董事长。因为对书法的共同爱好,两人成为“墨友”,经常一起切磋,同写一幅字。

在晋江五小,丁和木的墨宝随处可见——校门上是丁老的题字,学校接待室的墙上也有丁老书写的校训和对孩子们的祝福:“做最好的自己。”

“他经常说教育是最大的积德行善,一个孩子教好了,可以幸福一个家庭,这样就可以和谐一方社会。所以他总希望我们老师们用爱跟责任去对待孩子们。”徐建平说。丁和木一直强调,希望孩子们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阳光向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2019年起,丁和木每年捐款50万元,在晋江五小设立丁和木教育基金奖,专项用于对老师和学生的奖励,语数英三科成绩在前5%的学生都能获得奖励,每年学校的表彰大会,丁和木会亲自到场给老师和学生颁奖。

因为年事已高,现在丁和木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校董会开会,他都尽量参加,无论是六一儿童节还是少先队建队活动,他也都欣然前往。“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乐意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我们的小记者还专门采访过他。”徐建平说。

对于学校的关注越多,了解越多,丁和木希望能改善的就越多,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到软件的奖教激励,再到孩子们的体育教育、梦想教育,他总是先找到一个点,然后不断深挖需求,扎下善根,将一件好事做好做透。做教育如此,做其他慈善也是如此。

“单从教育来讲,在企业规模还不大的时候,他就开始做修建学堂、奖励教育这些事情。现在企业做大了,他又专门成立一个家族基金会,愿意成规模、成体系地做奖教奖学。”吕珍护说。

▲ 丁和木参加“晋江五小”丁和木梦想中心揭牌仪式。

9月10日一大早,丁和木丁世家父子俩来到晋江五小,参加第40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在会上,丁世家代表和敏基金会宣布5年捐资2000万元,用于陈埭镇教育教学工作奖励, 随后,丁和木为陈埭镇的各中、小学代表颁发了年度陈埭镇教育教学奖,奖金从4.6万到92.2万元不等。

表彰大会很隆重,坐在主席台中间的近90岁的老人家不免有些乏累,但他依然坚持到为所有老师都颁完奖,这才悄悄和丁世家耳语一番,在大家的目送中离开会场。


或许是曾经吃过苦,丁和木对物质的要求并不高,“够花就行”。每次见到老人家,都是那身非常朴素的深色西装和安踏的T恤衫,一双简单的运动鞋。但在金钱上,他有着取舍的智慧。家里男孩少,加上从小身材比较瘦弱,他养成了不爱与人争,不爱与人计较的性格。他常常教育子女,在跟人合作时,如果有共赢的情况下让着别人一点,“要给别人51%,自己留49%”。

安踏两个字寓意着“安心创业,踏实做人”,这不仅是丁和木对企业的期望,也是对子女的期望。

丁和木在创业早期就提出了“良心锤”文化,那时候他还在求质鞋厂担任厂长。每双鞋最后一道工序是用锤子将鞋面和鞋底锤扎实,这样才不容易脱胶。经过反复验证,每双鞋至少要锤30下,才能达到结实的效果,丁和木就将“锤30下”作为一项质量管理的硬性规定,要求员工们落实“做生意就是做良心的事,有好的品质才能让我们的消费者穿得更久”。如今,尽管制鞋工艺已经不需要人工锤打,但良心锤文化作为企业对于消费者的责任和承诺, 一直在安踏集团传承了下来。

▲ 制鞋最后一道工序是用锤子将鞋面和鞋底锤扎实,这样才不容易脱胶。为了更加牢固,丁和木要求每双鞋至少锤30下,这一规定后来发展成为安踏的“良心锤”文化。摄影/中国慈善家杂志记者 万小军

在丁和木看来,安踏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自己打下的基础,更是两个儿子的相互配合。他毫不吝惜对孩子们的夸奖,“老大精通厂里的业务,能跟员工打成一片,大家都拥护他。老二善于外销,把销路搞得挺好,所以两个方面配合得好,这个企业就肯定会成功的”。

丁和木对后辈要求也很严,并不会因为家庭的富裕,就放松对孩子们的管教。两位孙辈也是从基础岗位做起,如今逐渐独当一面,各自管理着旗下的品牌。

“他们在上海打工,还在跑市场,很辛苦。他们赚的钱还没有我们捐出的多。但孩子们要自己拼,和我们做慈善事业是两回事,我们该做的公益还是要做。”在丁和木看来,儿孙们各自事业有成,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他希望子女们懂得诚信、感恩,在有余力的情况下, 能够更多地回馈社会。

在丁和木看来,做慈善的钱捐出去,很快就能看到改变——这也是他愿意做慈善的原因。好人有好报,这是他笃信的朴素真理。做好事的人,子孙后代“都比较成样”。年近九旬的丁和木看得更为长远,他希望以慈善传家,一代一代传下去。

丁和木不仅在为人处世上言传身教,他的社会情怀、家乡情怀也让后辈感动。“父亲总是聊着天,突然会问,村里那个谁谁谁现在身体怎样?那个谁谁谁上大学了吗?帮过的人, 他心里都记着。”丁世家说。

“我们家族现在也在思考,究竟要传承怎样的家风?是老人家慈善的传承,还是情怀的传承,或是大爱的传承?这种精神不光在家族传下去,也要植入安踏的文化里去。”丁世家认为,公益慈善事业大小可能和经济能力息息相关,但慈善的心跟经济无关,每个人必须要有一颗慈善的心,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诚信经营,人们才会向上向善。

▲ 丁和木近照(摄影:MORE x JOLI studio)

也正因为如此,家族的孙辈、曾孙辈从小就耳濡目染,积极参与慈善,不久前集团在贵州助学的安踏希望班学生高中毕业,家族的孙辈全部都去了。

和父亲不同的是,丁世家对慈善的理解更加理性,也更加系统,认为慈善事业必须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去开展,要按章办事。“比如说建个医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要把钱花到点子上,确实挺难的。”

在丁世家看来,无论是安踏集团还是和敏基金会,都会将慈善持续做下去,但不是为了慈善而慈善,“我们要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真正把慈善这个工作做得更贴切、更扎实,慈善的路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和敏基金会理事长丁世忠一直希望安踏集团能够为社会做点事,所以当初提出了一个“共生价值”的理念,和敏院区就是“与社会共生”的一部分。“我相信这个医院的建成,一定会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优质医疗资源的补充。这也符合国家‘健康中国’的大战略。”

家和事兴,慈善传家,丁和木说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该做的好像都做得不错。医院建成后,再做什么事情,就让他们年轻人去抓就好了。”

说这话的时候,这位九旬老人一副万事足的模样。 


安踏集团
安踏集团官方新闻中心。安踏集团创立于1991年,是一家国际前列、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体育用品集团,2007年在中国香港上市,旗下拥有安踏、斐乐、迪桑特、可隆体育、斯潘迪等多个中国及国际知名运动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