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年、超2000个视效镜头,灾难类型片《焚城》带来港片新套路

科技   2024-11-04 16:39   北京  

整理自 | 1905电影网、 新闻晨报、银幕穿越者 

阅 | 010-86092062


灾难大片《焚城》自预售后,同步开启了近一周的黄金场点映活动,足以见得影片的底气。市场也给了这部影片足够的回应——点映票房不断上涨,截至11月4日16:00,《焚城》票房破9000万(含预售),豆瓣开分7.6分。



《焚城》讲述了环境保护专家范伟立和政府高层官员Cecilia发现火场中有放射性危险物质泄漏,极有可能在24小时内危及全城,寻找灾难源头已是当务之急。而另一边,黎杰峰带领的消防小队正在危险的火场中穿梭。只有富商高培德从容不迫,“末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阴谋与危机渐次浮现……








监制江志强:

拍一部和香港社会议题相关的灾难片


自电影开启宣传以来,该片的制片人江志强先生——这位年过70岁,曾出品制作了《寒战》系列、《卧虎藏龙》《英雄》《梅艳芳》《捉妖记》等佳作的电影制片人,就跟着电影《焚城》一同走南闯北。



该片的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报道,这则报道的内容非常具体,近乎讲述了电子产品报废之后的“奇幻漂流”。当江志强在项目会上看完报道之后,非常触动,“这是一个社会议题,是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于是,江志强以这个事件为一个切入点,开始《焚城》的创作。他清楚,纪录电影并非自己的强项,“我要用商业大片的力量,做一件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不仅是社会议题中的人文关怀,他更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为香港电影做一些创新,“大家提到香港电影不只是警匪片、功夫片,我们还有灾难大片。”江志强希望《焚城》是这样的电影。


江志强的电影冒险不仅仅在于电影投资,同时在于电影卡司的选择。“新”是关键词。他不仅愿意投钱给大制作,也愿意让新导演来参与这些大制作。譬如《捉妖记》的许诚毅,《寒战》系列的梁乐民和陆剑青。



这一次,他邀请潘耀明来为《焚城》掌镜——曾凭借《听风者》《金手指》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的金牌摄影师。


这种支持基于江志强多年的经验判断,“我不认为一部电影很卖,就会因为电影海报上说这个人是导演,就百分百相信他就是好导演。我选择一个导演会研究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厉害,他在拍摄现场是怎么样的。”


与此同时,江志强相信,大家不能因为这个导演拍过一部不好的电影,就觉得这是导演不行,“如果我作为制片人,就这么判断的话,就太不专业了。”


江志强强调,大多数灾难片的灾难都是虚构的,但是虚构灾难的真实感往往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观众的代入感是前提,这个虚构中的真实就是最重要的”。


江志强透露,影片《焚城》从筹备到上映历时7年,投入巨大。据悉,该片制作成本高达2亿。


为了以写实气质透视危机带来的警示,从前期剧本到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邀请了众多相关专家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鉴定,确保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焚城》的辛苦的确超乎我想象。大部分的戏再辛苦,总会有3%、5%轻松一点,但这部戏是100%的辛苦。”江志强表示。


《焚城》里面的维修厂场景很大,但实际拍摄并非一地完成,团队在香港找了五个不同的地方进行拍摄,最后通过剪辑进行拼凑完成,“这需要一位有几十年经验的人才能完成的。”



不仅是场景的调度,《焚城》视效工作上同样有较高的要求《焚城》全片涉及了超过2000个视效镜头,“潘导有经验可以驾驭这些视效工作,而且我们是要求视效服务剧情和人物。”



在完成灾难类型片标志性震撼“大场面”的同时,正如江志强所言,《焚城》更在意的是对灾难中各色人物的描画,以及对于这场虚构灾难背后关于科技发展、环保、不公利益链条等社会议题的警示。
  

如果说灾难类型是“包装”,那么真正撑起《焚城》的,正是在灾难当中一系列真实立体的人物群像,是宏大叙事与个体生活的交融。影片亦始终着力于将所要表达的社会议题融入灾难,融入灾难中的人。

  


江志强还透露,《焚城》的海外发行颇为可喜,目前该片已经成功售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同时,这部华语灾难大片也将陆续登上约10个国家和地区的院线。







导演潘耀明:

从影以来最辛苦的作品


潘耀明透露,影片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该片监制江志强看到的新闻,以及和相关人士了解到的真实事件:以前曾有一些外企为了节省回收成本,将电子垃圾倾销到海外,这里面就有一部分就被运到了香港。电子垃圾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到土壤和水源中会严重破坏环境。而《焚城》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007年,2011年,国家立法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禁止这些“洋垃圾”进入中国。



“我们在此基础上虚构了一个故事,我们想要拍的不仅是灾难片或者说洋垃圾的事情,也是希望大家能注意到,有些看起来像小事的东西可能会对我们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最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那么如果灾难发生后,人们会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一步一步一起跨过难关。”


电影里最难拍的部分也是刘德华饰演的范伟立和白宇饰演的黎杰峰等消防员穿着防化服进入火场寻找危险物质,27斤重的防护服,真实的呼吸器,必须在20分钟一次的倒计时中拍摄完成,戏里戏外都十分紧张


在创作剧本时,主创们和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消防员聊天,了解他们24小时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之余的生活状态。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消防员小队也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焚城》是如今市场上少见的类型:融合了火灾、台风、危险物质泄漏等元素的国产灾难片,尤其是把这样的灭顶之灾设定发生在现实中香港这样的大城市里,灾难叠加危险不断升级,整体节奏紧张气氛拉满。



对此,潘耀明坦言自己“更紧张”,他表示在香港拍这么大制作的电影非常不容易,这是他从影以来最辛苦的一部作品,毕竟既当导演又当摄影指导,而且还负责电影剪辑。


《焚城》场景大、参与人员多,演员也多,戏份拍摄安排和群戏的调度都不容易,所以在片场潘耀明几乎持续处于紧张状态,“难点是非常头痛,每一天都头痛。”比如片中危险物质被报道泄露后,有很多市民疏散、堵在路上、安置在体育馆的场景,牵涉到非常多群众演员。


潘耀明介绍,他们不仅要和相关部门沟通封路拍摄事宜,要找到那么多人来演就是个大难题,所以里面大部分都是真实的香港市民,很多人半天上班晚上来拍戏。


观众偶尔会为现实中看到消防员牺牲的新闻而难过伤心,看《焚城》也是一样,片中主要表现的几个消防队员,有人最后存活,也有人为了拯救几百万市民而牺牲,让人震撼和感动。


在潘耀明看来, 这段结局是他坚持要拍的,这体现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可贵。“人总有一死,消防员他们会怕吗?他们一定是怕的。但是当他们带着身为消防员的使命感时,他们想的一定是先要把危机先处理好。也许大部分普通人平时身处比较安全的地方,不太会有这种感受,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拼死背负了保护大家的使命,他们的那种力量很伟大。”


推荐阅读


运用先进技术,打造视觉盛宴!中国视听佳作走向世界

虚拟制作技术用量创新高!《大梦归离》全景呈现中式奇幻美学

8K 3D!苹果首部沉浸式VR电影《Submerged》上线

资金扶持!广电总局2024-2025年度“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申报已开启

“以精为尺,创新多元”,2024腾讯微短剧赛道合作模式升级



我知道你在看

影视制作
《影视制作》创刊于1994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是国家级影视制作专业期刊。专注于影视节目摄制、编辑、后期制作等技术的推广,致力推动我国影视制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14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行业最高奖)期刊类提名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