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重要性
在二维平面(由X轴、Y轴来决定)中,毛笔不仅可以在纸这个平面内朝各个方向运动(有直线、折线、弧线),还能做垂直于纸面(Z轴)的“上下运动”,这就是“按”和“提”,反映在纸上,就是墨迹的粗与细。软的毛笔在Z轴上的运动,是中国书法臻于神奇之要轭。也因此,其控制也就变得极为重要。
我的成长历程
商周时期的我
最早的书法,由于使用“硬笔”,第三维的特征就非常弱,它主要依赖平面的文字造型,表现力主要围绕X、Y轴展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因此,它或瑰丽奇崛、或方正庄严的字形构成,就是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也是商周古文字能够立足于中国书法史的重要因素。
甲骨文,粗细变化不大
商周时期的我
由殷商入周,青铜器大量使用,其铭文的第三维特征略强于甲骨,主要是因为硬物在泥范或者蜡模上刻字,比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更能体现第三维的特征,因为被刻写物是软的。只可惜由于铭文要经过反复翻模,最终我们看到的铭文,其所包含的“笔意”,已经损失过多。
金文,粗细变化也不明显
春秋战国时代的我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毛笔的大量使用,第三维的特征开始明显起来。秦简、以及更早的六国帛书、竹简、木牍、陶书等,已经清晰地体现出笔画的粗细,这就是软的笔毛碰到硬的书写载体的必然结果。
战国,子弹库楚帛书残片,已经有明显的粗细变化
汉朝的我
刘邦一统天下后,民间的书写活力被纳入到新的体系中,这才产生了汉隶这种第三维特征显著的字形。书写者们迷恋这样的表达方式,以至于汉隶最重要的特征是长横或者长的波磔。
汉隶作品
汉朝的我
汉隶对秦篆的解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三维的加入使得笔画粗细对比明显,一是对撑满方框的字形约束的破坏和对弧形笔画的平直化、简略化。这次解放,奠定了中国书法“唯笔软奇怪生焉”的基础,同时拓展了X、Y、Z轴三个方向的表现力。
王羲之 豹奴帖
汉朝的我
由此,中国书法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东汉时期是最重要的转折点。那时,出现了一些以善书为名的人物。而笔法的构成,除了字形以外,最为重要的是笔画的轮廓、质感及其变动频率。第三维特征到了王羲之时代,获得了主动的、归纳性的强调。质,就是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所以质朴;妍,就是在除了笔画的流转猗侧以外,增加了粗细变化,点画、结体的形状多样化,表现力必然丰富起来!
唐代及之后的我
唐代,特别是盛唐以后,在楷书中也强化了第三维的运动,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笔法大师,创造了各自不同的笔法及其特征。
褚遂良楷书
唐代及之后的我
但由于强化过度,华饰过度,终成硬伤。至此,楷书的艺术性书写开始走下坡路。而草书的艺术性书写,则跃上巅峰,张旭、怀素是第一个华彩乐段,尽管宋以后由于面目过多产生了审美疲劳,焦点不集中,但对第三维的创造性运用,不断地推动书法艺术潮流起伏,特别是,在王羲之体系之外,在有特色、有破坏性的书家中,强调第三维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清郑板桥,判牍
唐代及之后的我
笔画粗细落差之大,节奏之丰富多变,令人瞠目。徐渭的例子极为突出,其他如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郑板桥等都有着独特的个人面貌。事到如今,当代书法家们已经把笔耍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