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精神似灯,照亮前行的路;思想如炬,引领光明未来。
教育家精神似灯又如炬,内涵如此厚重又如此灿烂;弘扬教育家精神,时代的召唤如此急切又如此亲切。像教育家那样做老师,须持千倍努力,秉万世良心,亦要融入日常,转化为具体行动。教育家精神的六方面特征包含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道德与智慧等,这意味着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全方位、立体的,只有全面践行教育家精神,才能促进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弘扬教育家精神应该从学校和个人的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促进教师整体发展。这个点在哪里?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积极找寻、审慎选择。
在思考、找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我们都说“永远的陶行知”,之所以说“永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陶行知是“永远的”学习者。他说,“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在太阳光里,教师首先要生长,因为“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陶行知反复强调:教师一定“要学习”。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陶行知说的教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正是教育家精神中提到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像教育家那样当老师,一定要像陶行知那样“学一肚子的学问”,这样才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看来,学习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一个关键所在,我们不妨以“做一个永远的学习者”为抓手,勤学笃行,进而让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关于学习,关于教师的学习,陶行知还有生动而深刻的论述。他在《教师自主进修——和小学教师谈话之三》里这样说:“教师是永远不毕业的学生。”这句话那么质朴,却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又有强大的召唤性。其实,陶行知是在重新定义教师:教师仍是学生,永远不会毕业。这一定义直抵教师的本质:具有本源性,只有永远学习才会做永远的教师;具有民主性,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也应该是学生,学生也能成为教师,后喻文化之光已在陶行知理念系统里闪光;具有未来性,教育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教师必须跟上变化的步伐,做终身学习者。
做永远不毕业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在《劝学篇》里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认为,君子之学致力于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而小人之学则是只做表面功夫的“禽犊”(古人见面时常用家禽或小牛作为礼物),用以炫耀自己。要使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自觉追求,就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就要静下心来,以“做永远不毕业的学生”的态度来做永远的学习者,才会在学习中做人师。
做永远不毕业的学生,也意味着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陶行知说,要向孩子学习,“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谁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巨大的潜能将转化为“小小的创造力”。这正是教师所要学习的。
做永远不毕业的学生,还关乎学习品质,教师的学习品质是学生为学的示范。有学者提出,要提倡三种学习品质:思问、求实、觉心。思问即“君子之学必好问”,如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就道出人才成长的秘诀——“一流人才,始于学‘问’”。像教育家那样当老师,就应该不断地“问”。学习不能止于问,还应从坐而论道走向行而践之,这就需要有求实的态度。求实,在于实,朴实、踏实、扎实,自然就有了真实,有了实际的效果。觉心,指的是心的觉醒,也是文化觉醒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要逐步臻于自觉,内化于素养,外化于行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将拓宽我们的学习领域与渠道。面对时代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又一次进入学习的新赛道。愿我们的教师保持“永远不毕业”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状态迎接并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
相关文章推荐↓
陈如平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到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
张志勇 袁语聪丨迈向教育强国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价值指向、主要任务与推进策略
张天雪,等丨教育家精神如何铸就校长领导力——基于32名中小学校长语料的Nvivo分析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10期 · 随想录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