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本来不想聊这个沉重的话题,网络上的焦虑已经够多了。然而,现实总是无处可逃。
最近,裁员降薪的风,终于吹到了我们身边。从去年开始的降薪,到如今的绩效淘汰,仿佛成了一场无声的“风暴”。
看着依旧忙碌在工位上的同事,也许几天后就要被叫进HR的办公室,谈话后消失在岗位上,内心不免五味杂陈。
这场席卷而来的“裁员降薪潮”,不仅仅是个别国央企的问题,而是横跨多个行业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如何看待这股寒潮,以及普通人在其中又该如何自处?
一、裁员降薪范围扩大:影响不仅局限于地产行业
过去,提到裁员降薪,大家更多会想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企。然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国央企的降薪裁员范围也在迅速扩大:
房地产行业
去年还是以民企为主的裁员潮,今年已蔓延至国央企地产公司。 一些区域公司甚至出现整体裁撤、部门停工待岗的情况,连房地产承建商、设计院等上下游企业也未能幸免。
金融行业
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整体减员超3万人,六大国有银行贡献了2万多人的减员数据。 券商同样受挫,43家上市券商业绩普遍下滑,超七成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员工减少5735人。 一些公司甚至计划未来裁员1/3,同时降薪幅度达25%。
传统垄断行业
本应较为稳健的石油、电力、通信等垄断行业,也开始加入裁员降薪的行列。 这让不少抱着“求稳”心态跳槽至国央企的人始料未及。
其他行业
新能源、汽车、文旅等行业同样受到波及。一些效益不佳的子公司被裁撤,员工面临分流甚至直接被裁。
二、企业为何“动刀”员工?
从表面看,这是“降本增效”的必要措施,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与经济形势有着直接关联:
经济规律使然
企业在经济繁荣期扩张后,必然会在经济下行时进入收缩阶段; 在营收、利润下滑的情况下,裁员降薪成为企业维持现金流、求生存的选择。
财政支持的减弱
一些长期依赖财政补贴的企业,随着“输血”减少,只能选择“节流”; 这种情况下,员工的薪资成为最容易被“开刀”的领域。
政策调整的压力
如金融行业受到监管政策影响,业务重心调整带来人员冗余; 再加上外部市场竞争加剧,各行业都在经历深度洗牌。
企业的调整本身无可厚非,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骚操作”开始登场。
三、“骚操作”层出不穷,员工权益如何保障?
在这轮降薪裁员潮中,不少企业为了降低赔偿成本,采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比如:
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给员工打低分,直接淘汰; 合同主体变更:将正式工转为劳务派遣,减少赔偿; 调岗、降薪:调整岗位或工作地点,逼员工主动离职; 职场PUA:通过孤立员工、威胁不给离职证明等方式施压; 行业“封杀”:威胁离职后找不到其他工作。
这些手段不仅伤害员工,更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声誉和人才储备。
四、普通人如何应对这场“寒潮”?
在这场裁员降薪的风暴中,个人应当如何调整心态与策略,为未来谋求更大的安全感?
打破“铁饭碗”迷思
国央企并非世外桃源,所谓的“铁饭碗”在市场和经济波动下早已不复存在; 只有让自己拥有“走到哪儿都能吃饭”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提升不可替代性
聚焦核心技能,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扩大职业影响力,成为公司和行业中有话语权的人。
理性看待职场关系
工作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不必过度依赖某个平台; 选择适合自己价值观的企业,但也要清楚“忠诚”往往是单向的。
重视家庭与健康
对于公司,你可能只是颗螺丝钉,但对于家庭,你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多关注家人和健康,不要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坚持学习与成长
把工作当成赋能自己、持续成长的途径;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为自己增加“增值”的资本。
裁员降薪,这不是个案,而是经济形势的投影。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短期内自救的手段,但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却可能是一场长久的挑战。
看清趋势,读懂职场规则,未雨绸缪,才是面对这场“寒潮”的最好策略。毕竟,只有自己能掌握命运,才不会被环境随意裹挟。
与其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稳定,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准备好了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