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遗嘱中提到的三位闽西红色医官

美食   2024-09-06 16:41   福建  

传承中华红色基因 弘扬古田会议精神

白求恩遗嘱中提到的三位闽西红色医官

■ 曾汉辉 邓宇河

白求恩

白求恩对面为林金亮,林金亮左手边为叶青山,他们一起抢救八路军伤员。(来自网络)


今年是白求恩逝世85周年,也是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发表85周年。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的白求恩,1938年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支援抗日战争,1939年10月在抢救黄土岭战役中的伤员时手指受伤,不幸因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11月12日凌晨逝世。白求恩在垂危之际给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写了一封遗嘱,说自己在中国的近两年是“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还专门嘱托哪些物品留给聂荣臻夫妇、吕正操、贺龙等人,其中,“两个箱子给叶青山部长”“15种器械给林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这里的“林医生”是闽西上杭的林金亮,“江校长”是连城的江一真,他们与长汀的叶青山都是从闽西红土地走出的红色医官,是曾经和白求恩并肩战斗,在抗日战线上救死扶伤的亲密战友,是白求恩野战外科医术的继承者、白求恩精神的最直接见证者和传承人。
叶青山:被白求恩称赞为“伟大而高尚的人”
叶青山,原名叶志泉,1904年出生在长汀县河田镇的一个穷苦家庭,1927年到长汀的福音医院,跟着傅连暲学医。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不少战士感染天花,傅连暲把牛痘疫苗交给叶青山,义务为红四军战士接种。后来,在毛泽东的引导和鼓励下,叶青山参加了红军,担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医官,成为红军最早的医官之一,同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28日、29日,他以红四军第二纵队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古田会议,是闽西籍开国将军中唯一一位古田会议代表。
成为红色医官的叶青山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先后担任红四军野战医院医务主任、红四军第二师卫生部卫生主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院长、红四军第二师卫生部长、红一军团后方医院院长等职务,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陕北以后,叶青山担任红一军团的卫生部部长,1937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晋察冀军区后,担任军区卫生部部长。就是在这里,他与白求恩共同工作战斗了一年半时间,成为生死患难、无所不谈的亲密战友。
1938年3月底,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辗转来到延安支援中国抗战,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白求恩表达了希望到山西前线去的意愿。5月,白求恩一行离开延安,于6月17日来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叶青山陪同聂荣臻司令员热情接待了他们,聂荣臻聘请白求恩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考虑到路程艰辛,叶青山等人建议白求恩稍作休息再到前线,但白求恩毫不客气地拒绝,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白求恩马上投入到紧张工作中。由于根据地医疗工作条件差等原因,白求恩对军区卫生部的工作要求高、批评多,叶青山总是耐心地说明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尊重白求恩的要求和意见,在工作上给予最大力度的配合支持。
为解决边区医务人员少、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叶青山根据白求恩创办模范医院培训医务人员的建议,在中央同意后,从医院选址、场所清理、设备添置、人员安排等方面与白求恩一起筹划实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了一座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洗涤室的模范医院。模范医院距离军区卫生部4公里,叶青山每天都要两地往返,他既要指导医院的工作,还要协助白求恩做手术,经常忙碌到凌晨二三点才能休息。
1938年7月,叶青山陪同白求恩到后方医院检查工作,看到一名受伤战士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急需输血,叶青山主动说自己是O型血,可以为伤员献血。于是,在白求恩的操作下实施了这次输血,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叶青山由此成为晋察冀军区献血第一人。此后,叶青山又多次为伤员输血。叶青山敬业、无私的精神,让白求恩深为感动,他说:“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可从没有像在中国见到这样伟大而高尚的人。中国人民真伟大,是了不起的人民。”后来,晋察冀军区还专门组建了战地输血队,以解决抢救重伤员的用血问题,被白求恩称为“外科医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白求恩还在日记和书信中多次称赞叶青山等人不畏困难、积极工作。
叶青山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把与白求恩并肩工作战斗的经历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也成为后来考证和研究这段历史,宣传弘扬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史料。白求恩牺牲后,叶青山亲自为其安葬,并且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悼念活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著作公开发表后,叶青山积极宣传白求恩的事迹。1964年退休后,叶青山还撰写了许多纪念白求恩的文章。
1955年,叶青山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江一真:白求恩举荐的卫生学校校长
江一真,原名江锡进,1915年3月出生于连城庙前。由于双亲去世得早,家庭穷苦,江一真年仅12岁就到长汀的一个建筑队里当小工,受尽欺侮压迫。
与叶青山、林金亮参加红军前就有医务方面基础不同,江一真是参加红军后才开始学习医疗知识。1929年5月,红四军“红旗跃过汀江”,14岁的江一真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还当过一段时间宣传员。在战斗中,他目睹了许多红军战士受伤带来的痛苦,感同身受,特别是看到一些负伤的红军战士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牺牲,江一真的心灵感到阵阵刺痛,这让他自母亲去世后就萌发的立志学医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经过一番思考,江一真向组织报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希望成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请求。1931年,他如愿成为红军医务训练队的一员,参加了5个多月的培训。虽然江一真当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虚心求教、勤学苦练,业务能力提高迅速,很快由护士、护士长成长为见习医生。1932年秋,江一真参加中央红色卫生学校军医四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当医生。长征时,历任师卫生队队长、总收容队医疗队队长、红军总医院医务主任、红军重伤医院院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江一真随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奉命组建了一所野战医院,担任院长。不久后,江一真调往延安,担任军委总卫生部保健科科长兼手术组组长。在这里,江一真第一次见到了白求恩。1938年3月,刚从山西接运八路军伤病员回到延安不久的江一真根据军委卫生部的安排,接待了来到延安的白求恩,随后陪同他察看了延安的医疗条件和伤员安置救治情况。在延安期间,江一真还曾与白求恩同台做过手术,江一真的工作让白求恩感到钦佩。白求恩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军区时,白求恩对前来送行的江一真说:“医生在后方等待伤员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医生的工作岗位是在前线,希望我们早日在前线见面。”
1938年11月,根据组织要求,江一真率领一个手术队来到晋察冀军区。江一真看到正在距离前线不远的一座破庙里全神贯注做手术的白求恩,当得知白求恩已经连续工作40个钟头时,不容分说地接过手术刀,把他顶替下来。疲惫不堪的白求恩离开手术台,不一会儿就靠着墙睡着了。
江一真来到晋察冀军区时,白求恩正在为筹建卫生学校的事发愁,江一真的到来让白求恩感到格外高兴,他说现在可以有人代替自己了,江一真是最适合不过的卫生学校校长。在白求恩的促使下,军区指定江一真担任卫生学校第一任校长,具体负责卫生学校筹建事宜。随后一年的时间里,江一真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9年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白求恩逝世后,为了纪念白求恩,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1942年,江一真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殷希彭接任校长。这所由江一真白手起家、一手创办的卫生学校,为我军医疗卫生队伍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6年,江一真前往华东前线,改为从事党政工作,历任新四军滨海总队政治委员兼滨海县委书记、华中工作土改队队长兼党委书记、泰州地委副书记等职。1949年10月,江一真随南下大军回到福建工作,历任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等职,1958年担任福建省委代理第一书记,1959年当选为福建省省长,在推进福建的经济恢复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77年,江一真担任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从一名红色医官到卫生部部长,他初心不改,努力探索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造福人民群众。值得一提的是,江一真生前曾立下遗嘱,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1979年4月,江一真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二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积极推进拨乱反正和农村改革,得到党中央充分肯定。
习近平同志在《冠豸青松》一书的序言中深情指出,“江一真同志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极为宝贵的。他那像青松一样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林金亮:白求恩培养的“华北第一刀”
林金亮,1911年9月出生于上杭才溪的衰坑村(1933年毛泽在才溪乡开展调查时把村名改为发坑村)。
1929年林金亮参加红军,曾任上杭县赤卫团警卫连班长、红十二军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后来,由于林金亮曾在乡村诊所学过中医,有一些中医基础,被安排到红军设在闽西的制药厂工作,不久调到瑞金中央苏维埃红军医院,担任院长傅连暲的助手。1934年10月,林金亮随部队参加长征,先后在红五军团卫生部、红四方面军直属医院工作。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他担任军区后方医院医务科长,1938年6月担任院长。白求恩来到晋察冀军区后,林金亮与他一起共事,直到白求恩去世。那张白求恩在一座小庙为伤员做手术的著名照片中,白求恩对面的就是林金亮(其左手边是叶青山)。
1938年6月,白求恩来到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的后方医院,在与时任后方医院医务科长的林金亮第一次谈话中就询问林金亮做过什么手术。林金亮坦率回答:“伤员大都是四肢伤,最大的手术就是截肢。”经过一段时间的共事和交往,白求恩发现林金亮比较熟悉医院医疗情况,而且有较好的临床医学技术基础,是“资历较深的大夫”,对如何抢救伤员能够提出比较可行的方案,特别要求林金亮做自己的助手。林金亮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虚心学习,医疗救治水平更加精湛,成为我军卫生工作者中最早从白求恩处学习和掌握胸部和腹部手术的医生之一,是白求恩野战外科医术的重要传承人、我军完成战场输血操作的第一人,后来还被誉为“华北第一刀”。
1938年冬天,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为加强冀中部队的医疗救治工作,配合“反扫荡”作战,1939年2月,林金亮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由白求恩率领的“东征医疗队”奔赴冀中,随部队转战4个月,在距前线最近的地方救治伤员,先后参加了多场战斗的战地救治,并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后村庄诊治安置在老百姓家里的伤病员。有一次,林金亮与白求恩等人到村里察看在老乡家隐蔽的伤员时,遭遇日军突袭包围,当时作战部队已经转移,为了抢时间给伤员做手术,他们险些被日军抓住。
白求恩在手术中不幸感染后,因为缺医少药,病情迅速恶化,林金亮反复劝说他去后方医院治疗,都被婉拒。在这个期间,林金亮负责白求恩最后的抢救工作,多次组织实施抢救。1939年11月11日晚,白求恩呼吸越来越困难,林金亮为他注射了葡萄糖和生理盐水,白求恩昏迷后,又为他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白求恩慢慢醒过来。白求恩让林金亮“率领一个手术队,立即北上协助工作,接近火线,收容黄土岭战斗的伤员。然后,继续完成二、四分区的巡视工作。”林金亮眼含热泪,郑重保证:“一定按照您的嘱咐去办。”
白求恩大夫牺牲后,林金亮大力发扬白求恩精神,始终把病人放在首位,一生积极钻研医疗卫生业务,成为我军战伤外科、输血技术、健康保健、医学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林金亮在济南军区后勤卫生部领导岗位离休。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END



来源: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许兆山 朱庭樑


古田会议纪念馆官方号
红色文化展览、社教、文物及古田会议精神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