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要
中国锂电产品的出口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当前,全球锂电行业呈现出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加速、产业链整合加强、竞争加剧等特点。中国锂电行业对内经历了产能的快速扩张时期,已经迈入到比拼硬核产品力的深层竞争阶段;而海外市场,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欧美市场对中国锂电企业的出口壁垒逐步增加。
欧美国家通过加征反补贴关税、《通胀削减法案》(“IRA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手段及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品构筑了贸易高墙,并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能的本土化,中国锂电产品的出口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中国锂电产业国际化发展,将逐步由产品出海(出口)转向产业链产能出海
我国锂电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制造能力等多方面具备优势,在海外建厂实现本地化供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成为切入高附加值的海外市场的破局之路,未来中国锂电产业国际化发展,将逐步由产品出海(出口)转向产业链产能出海。
截至2024年11月,我国锂电池企业通过海外独资建厂、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出海方式在海外规划的产能已超过700GWh,同时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也结合全球的资源禀赋进行积极布局。出海已成为锂电产业链的新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出海征程任重而道远,应量“利”而行
未来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还将面临着海外市场投资及人力成本更高、政策规范更复杂及文化差异更大等诸多挑战。我国锂电企业想要继续在海外保持领先优势,不仅要把握好投资节奏,持续推进落实海外产能本地化,还要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品质、更高的技术打造国际化竞争力,以更积极、灵活的战略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经营环境。
面对锂电产业链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也需结合自身经营发展战略、资金状况及融资规划,并充分考量各地区未来的地域政治风险及出海效益测算后审慎进行出海。
受益于新能源优质车型投放、充换电基础设施数量增长、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接受度提高、各国电动化转型政策积极支持等因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19-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27.97万辆增长至1,402.8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50%,全球市场渗透率也由2.4%迅速增长至16.0%。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攀升,预计到202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突破45%。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弗若斯特沙利文、华泰研究预测
注:新能源汽车销量指BEV(纯电动汽车)、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合计销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电动汽车技术的持续进步、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持续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渗透率快速提升。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31.6%,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7-10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市场渗透率已连续四个月超50%。
相比之下,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Marklines(全球汽车产业平台)统计,2023年全球市场渗透率约为16.0%,欧洲市场整体约为17.3%,美国市场仅为9.2%,东南亚市场不足5%。海外市场锂电产业链的产能缺口更大、竞争格局更好。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规模虽在未来几年不及中国市场,但销量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33.53%逐年上升至2028年的42.61%,2024-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也将达到33.21%,高于中国的20.93%,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更广阔的增长空间,锂电产业链的竞争已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舞台。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助力我国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动力电池出口127.4GWh,同比增长87.1%。根据EVTank统计,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全球市占率提升至74%,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出口增长比较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的研发,具有性能和续航里程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供应链完整,原材料采购和生产成本更低,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我国锂电产业链经过十余年的培养,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竞争力,从原材料到电芯到应用市场和基础设施的各个环节均具备短期内无法被超越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2024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5.8万辆,同比增长6.3%;我国动力电池出口103.3GWh,同比增长2.7%,增速较2023年相比均有所放缓。预计2024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出口总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
根据高盛2024年8月的研究统计,国内的锂电池生产成本平均比海外同业低约28%-56%,比中资企业海外工厂的成本低约20%-30%。尽管国内的锂电池产能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但欧美国家正在通过加征反补贴关税、《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IRA法案等手段及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品构筑贸易高墙,并着力推动锂电产业链产能的本土化,中国锂电产品的出口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美国于2024年9月起正式执行对中国开展的301关税政策,对由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及锂离子电池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欧盟也于2024年10月底起对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因此,加快海外产能布局成为中国锂电企业发展的破局之路。
中国锂电产业国际化发展逐步由产品出海(出口)转向产业链产能出海。中国锂电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制造能力方面具备优势,通过将能力迁移至本地化产能,以在具有价值的海外市场谋求销售增长,且在部分电动化转型积极的国家取得一定补贴。
根据EVTank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总投资金额已经达到5,648亿元,锂电池(以动力电池为主)是我国最主要的出海环节。截至2024年11月,中国锂电池企业通过海外独资建厂、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出海方式在海外规划的产能已超过700GWh,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也结合全球的资源禀赋进行积极布局。
资料来源:EVTank
从具体产业链环节来看,锂电池环节受海外限制性政策的影响较大,是出海投资最主要的环节,出海投资金额约占锂电全产业链的46%。截至目前,我国锂电池厂商已公布的出海项目超50个,其中,动力电池项目占比约85%。近年来,我国锂电池企业海外收入占比持续上升,我国锂电池企业出海成为大势所趋,既是海外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的结果,也是我国锂电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4年1-9月,全球锂电池厂商在除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SNE Research;单位:GWh
受益于海外产能的率先布局及与海外主流电动汽车车型的稳定合作,LGES、SK On、三星SDI、松下及PPES等日韩锂电池龙头厂商在海外市场的装机优势更为明显。根据SNE统计,2024年1-9月,日韩龙头厂商占据了海外动力电池市场市占率前十名的五席,合计市场份额达58.4%。而在欧美贸易保护壁垒之下,欧美本土厂商也在加快追赶脚步,我国锂电池产业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
除宁德时代外,我国锂电池企业在海外产能布局、市场份额及前沿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我国二三线锂电厂商正在积极获取海外市场份额,海外市场装机量同比增长率显著高于日韩龙头厂商。2024年1-9月,我国龙头锂电池厂商在海外动力电池市场的市场份额已达34.4%,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2个百分点,而日韩龙头厂商的市场份额则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
近年来,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凭借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全球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而中国锂电池厂商凭借在磷酸铁锂领域拥有最成熟技术及最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持续推进海外产能建设,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市场份额并重塑全球电池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出海主要有海外独资建厂、合资建厂及技术授权等方式。海外建厂是国内锂电厂商出海最主要的方式(其中独资建厂方式约占2/3、合资建厂方式约占1/3),在当地建厂有利于接近终端用户供应配套产能、提高供应链效率,以及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市场份额。但海外建厂方式也存在着很多共性的痛点问题,如更高的建厂成本、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陌生的人文和法律环境及政府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等。
近年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及国轩高科等头部锂电池厂商积极探索LRS(技术授权)的轻资产业务模式,依托其先进技术、生产工艺、运营经验等方面的积累,通过LRS模式与客户开展合作并主要收取授权许可费,以降低本地化重资产经营风险。然而,LRS模式也同样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202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众议院展开对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LRS模式合作关系的调查,主要系对产业补贴流向中国企业的担忧,及该模式对美国锂电产业技术能力与产业链自主性的负面影响。我国锂电池厂商通过技术授权模式进入美国等市场的可行性还有待检验。
储能电池方面,目前已建成的出海项目有国轩高科在美国的储能Pack项目;瑞浦兰钧在印度尼西亚20GW的储能电芯项目在建设中,预计于2025年投产;而其他储能出海项目,如派能科技在意大利的储能电芯工厂、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的储能电池项目等均为初步计划中,尚未披露建设或投产进展。从政策端来看,目前储能电池产品出口受到的限制较少。根据美国新关税法案,从中国进口的储能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于2026年起从7.5%提高至25%,但由于美国本土供应商项目进展较慢,而当前国内储能电芯的平均价格约为0.3元/Wh,即使在加征25%关税的基础上,中国储能电芯仍具备较强的性价比优势。此外,欧美储能市场的需求并不稳定,受政策、地缘政治等影响较大,我国锂电厂商出海进行本地化产能布局的风险较大。考虑到国内厂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销售渠道,出口仍具有性价比,我国储能电池厂商仍有充裕时间进行全球布局战略调整。
从出海区域来看,欧洲、美国及东南亚地区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相对较好、电动化转型趋势较好,渗透率仍处于低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各大新能源整车厂布局迅速,吸引我国锂电厂商出海建设配套产能。
欧洲市场凭借其积极的电动化转型支持性政策、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等优势,成为锂电产业链企业投资热土;而受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美国政局动荡等影响,国内厂商对出海美国(尤其是直接投资建厂方式)普遍持谨慎态度,在美国出海厂商及项目的数量都低于欧洲。而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上游矿产资源,在能源转型及供应链建设上具有较大潜力,且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加速布局产能带动东南亚锂电产业链高速发展,给予了我国锂电池厂商较大动力建设配套产能及更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我国锂电池厂商主要出海情况进展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锂电池环节出海重点区域的出海现状及出海趋势分析如下:
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Marklines数据,2023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约295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7.3%,且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预测,到203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60%。2023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其中38%的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向欧洲市场,远超其他国家及地区。
近年来,欧洲接连出台“Fitfor55”减排一揽子方案、《欧盟再生能源计划》(REPowerEU)、“欧七”排放标准、多项新能源汽车补贴及财政政策等各项支持性政策,并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等使用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欧盟持续积极确立汽车行业碳减排指标,在交通领域制定了严格的碳排放标准,2023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协议,按照要求到2035年仅销售零排放汽车和货车,这意味着欧盟将是第一个实现汽车完全电动化的地区。此外,匈牙利、西班牙等欧洲部分国家针对大型投资项目出台相关税收优惠及非税补贴政策,也有利于中国锂电池企业出海投资建厂。
中国电动汽车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增强,对欧洲本土汽车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欧盟希望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加征高额关税、《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法案及手段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品构筑贸易高墙和严格的准入门槛,并着力推动新能源车和锂电池产能的本土化。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将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税率范围在7.8%-35.3%的反补贴关税。此外,《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也要求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满足相应的电池碳足迹条件。未来我国锂电池厂商需通过产能出海等方式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及政策限制,以获取欧洲市场份额。
欧洲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重要增量市场,也是我国锂电池厂商出海的最主要区域。2021年以来,中国锂电池企业在欧洲建厂的速度明显加快,我国锂电池厂商在欧洲规划及落地的出海项目超15个,主要方式为海外独资建厂,锂电池产能规划超350GWh,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及法国为主要的出海国家。
各重点国家出海现状及出海优势总结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23年版)》
近年来,我国锂电池厂商在欧洲市场的出海整体呈积极扩张的态势。但根据各锂电池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显示,出海的实际进展仍较为缓慢,仅有在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在2023年完成了德国工厂的建设并实现量产;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及亿纬锂能已披露海外建厂项目在建工程的工程进度较为缓慢;而其余厂商的锂电池出海项目多处于项目前期审批及筹划阶段。
随着欧洲各国投资建厂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市场准入限制等政策持续动态变化,在全球锂电产业激烈振荡的当下,国内锂电厂商正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更客观审慎地评估欧洲建厂的经济效益。除了考量前期投建成本及生产成本、清洁能源供应、补贴与税收政策、政治稳定性等要素,中国锂电厂商还需克服建厂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劳工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环保和碳排放要求等诸多挑战,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一条稳健、韧性、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美国不断通过加征301关税、实施IRA法案FEOC细则等法案及措施,着力推动新能源车和锂电池产能的本土化,限制中国电池企业获得美国IRA法案补贴并倒逼国内锂电产业链厂商由产品出口转向产能出海。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面对美国IRA法案中FEOC细则、加征301关税等政策及法规的限制,我国锂电池厂商选择通过技术授权、海外建厂等方式灵活应对。我国厂商出海美国的目的主要是为配套战略客户就近建设工厂及获取IRA法案的AMPC制造补贴,目前已确定进军美国的动力电池厂商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及亿纬锂能等,其中具有国际股东背景的国轩高科及远景动力选择全资建厂;而宁德时代选择向福特、通用汽车及特斯拉提供技术授权服务的轻资产模式,亿纬锂能通过“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向头部整车厂提供技术授权服务。
受FEOC细则对中国企业获得补贴的多重限制、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动荡等影响,国内锂电厂商在美国已规划和已建成的出海项目数量低于欧洲,且当前尚未有锂电池电芯产能成功落地,而除上述厂商外,国内其他锂电池厂商对于出海美国普遍处于前期调研或观望状态。
2023年,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9.2%,相较于欧洲及中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总体而言,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的政策驱动阶段,2024年以来美国新能源车销量虽出现阶段性放缓,但电动化普及仍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美国本土产业链相对薄弱的当下,引进中国企业投资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仍是相对高效、可行的发展路径。
根据FEOC的最新细则,我国锂电池厂商未来仍可通过一系列方式规避FEOC限制,如我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或第三方国家的子公司或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出海将不被认定为FEOC。特朗普明确表示对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建厂给予开放态度,相比此前市场的最悲观预期,中国锂电产业链落地美国仍存在一定机遇,在遵循美国政策指引的前提下可以获得一定的北美市场本土化建设窗口期,我国锂电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预期有所升温。
随着美国大选结果于近日落地,美国后续清洁能源政策及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预计将发生变化。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示会将能源政策聚焦于传统能源,视化石燃料生产为美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执政后会削弱甚至废除清洁能源政策。若特朗普未来削弱IRA法案补贴力度等一系列电动汽车支持性政策,会使得美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速度放缓,进而导致未来锂电池产品需求不及预期。特朗普上台后,亦有可能继续提高对中国动力电池加征关税的税率或提前对储能电池加征301关税。此外,若特朗普出台中国企业在美建厂需强制性雇佣美国工人等保护主义政策,提升国内锂电厂商的经营成本,则海外独资建厂可能不是效益最好的方式,国内锂电厂商或需综合考虑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风险较小的其他出海模式,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2023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陆续出台电动化转型规划,并配套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激励政策,从购置补贴、税收优惠、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快电动车的普及及推广,吸引以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入驻当地。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也准备开展汽车电动化转型,届时或将出台国家层面的发展目标及相关激励政策。
东南亚是我国第二大出海目的地,我国锂电池厂商在东南亚布局的出海项目超15个,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三个出海国家。在泰国,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及上汽正大均采用合资建厂的方式,向当地新能源整车厂客户提供配套产能。其中,上汽集团的CTP电池工厂、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工厂、蜂巢能源磷酸铁锂LCTP电池包工厂均已投产。在印度尼西亚,瑞浦兰钧及国轩高科选择独资建厂,宁德时代选择合资建设六大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预计投资超60亿美元;亿纬锂能、蔚蓝锂芯及珠海冠宇公布了在马来西亚的出海建厂计划,布局产能主要用于储能、消费类电池及电动两轮车用锂电池。
相较于欧洲及美国而言,东南亚各国的地缘政治风险较小,主要国家与我国建交良好。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国家汽车工业发达,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国的投资政策及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生产制造成本较低,上游资源也较为充足。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整车厂在东南亚进行快速布局,也给予我国锂电池厂商充足的出海动力。此外,我国在泰国已成功落地的出海项目较多,也可为后续出海项目提供实践经验。综合以上因素,未来东南亚将继续作为我国锂电企业出海的重要战略区域。
锂电材料位于锂电产业链中游。四大核心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为了跟随锂电池客户出海步伐布局配套产能、享受当地上游资源禀赋优势、避免政策波动性风险以及稳固海外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锂电材料厂商纷纷加速出海布局。
整体而言,锂电材料环节的出海区域主要集中在欧美及亚洲。出海欧美主要是为了获取欧美本土客户或配套我国及日韩企业在当地的电池厂,出海节奏与电池厂基本同步,当前已宣布投资项目超30个。出海亚洲则是为了配套日韩电池厂,或享受当地国家的资源禀赋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镍矿及锂资源,已成为了我国正极材料企业的出海热门地。此外,摩洛哥因坐拥丰富的磷酸盐资源、毗邻欧洲的地理位置及与欧美良好的建交关系,也成为我国锂电材料企业出海的新选择,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铜箔环节均有企业选择布局摩洛哥,已公布的出海项目规划投资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
正极材料是锂电材料最主要的出海环节,已公布的出海项目超20个,出海项目以扩建磷酸铁锂和高镍三元产能为主。海外高端动力电池市场此前一直由三元锂电池主导,随着欧盟多个国家新能源车补贴提前结束,欧美市场车企出于成本问题考虑,正试图将磷酸铁锂电池引入入门级车型以刺激终端市场销量。海外车企对磷酸铁锂电池正表现出越发欢迎的态度,2023年以来,Stellantis、通用汽车、现代汽车、大众汽车均先后表示考虑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并接连进行相关布局。此外,海外储能系统集成商、业主也几乎全部切换至磷酸铁锂路线,结束了过去由日韩电池企业的三元电池长期主导的局势。综合来看,磷酸铁锂或成为海外需求增长更快的方向。
从出海目的地来看,目前国内正极材料企业主要面向欧洲、韩国、摩洛哥、印度尼西亚和美洲地区,均着眼于贴近客户的锂电池工厂形成就近配套或规避贸易政策变化风险。主要有几条逻辑主线: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截至目前,我国正极材料厂商尚无正式投产的出海产能,龙蟠科技2024年8月公告称其印尼3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已进入试生产调试阶段,即将规模化量产,标志着龙蟠科技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家在海外落地规模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工厂的企业。
我国磷酸铁锂厂商出海情况如下,产能布局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及美洲: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厂商出海情况如下,产能布局集中在欧洲、韩国及印尼: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因环保和可持续性等问题,负极材料的产能出海一直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尤其是部分欧美国家对于负极产能的本土化持偏负面的观点。2024年以来,我国头部负极材料企业纷纷加快海外建厂的步伐,以应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及下游需求变化的双重挑战。
从地域来看,欧洲成为负极材料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地。其中,出海欧洲国家的逻辑与正极材料类似,主要为谋求更低的碳足迹,故多去向电网清洁度高的国家,同时也能更好地贴近欧洲终端市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而贝特瑞选择与合作方在印度尼西亚合资建设负极材料项目,主要系贝特瑞获得了印尼投资统筹部的政策支持,以及合作方在印尼当地有丰富的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
2024年5月,美国能源部发布FEOC外国敏感实体的最终稿,宣布对负极石墨(天然及人造)和电解液中的锂盐、添加剂等关键矿物相关FEOC实行规定放缓2年(即2027年以前使用中国生产或者中国企业提取加工的石墨负极材料的电动车仍能获得补贴),短期内美国仍然无法脱离对中国供应链中石墨、电解液锂盐、添加剂等关键锂电池材料的依赖,给予了我国负极材料产能出海一定的缓冲时间。
目前,我国大多负极材料出海项目仍处于前期申报阶段,尚未正式开工,仅贝特瑞位于印度尼西亚的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于2024年8月投产。我国负极材料厂商出海情况如下,产能布局主要集中在欧洲: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2024年以来,我国电解液厂商扩产速度放缓。面对电解液行业周期底部,行业内龙头企业仍在积极发掘海外市场机遇,出海建厂以实现更高的利润水平及海外市占率。
截至目前,电解液环节是我国锂电材料中最早实现成功出海的环节,新宙邦及瑞泰新材在波兰的电解液工厂均已实现投产,向其主要客户LGES(在波兰拥有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提供配套产能及满足其他欧美客户已签订订单的产能需求,实现了对欧洲客户的本地化交付及快速响应。
我国电解液厂商出海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相比于其他材料环节,中国隔膜企业目前到海外市场建厂的数量较少。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隔膜出货量超过210亿平米,中国隔膜企业占比超过83%,目前主要为国内产能供应。为满足海外地区客户对湿法隔离膜产品供应稳定性和及时性的需求,加强海外市场开拓、实现全球化布局,我国龙头隔膜厂商恩捷股份和星源材质在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持续推进出海产能建设,但尚未有项目建成投产。我国隔膜厂商出海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如今,加快海外布局成为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产能出海仅仅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未来我国锂电企业还将面临着诸多挑战。想要继续在海外保持领先优势,不仅要把握好投资节奏,持续推进落实海外产能本地化,还要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品质、更高的技术打造国际化竞争力,以更积极、灵活的战略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经营环境。面对锂电产业链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也需结合自身经营发展战略、资金状况及融资规划,并充分考量各地区未来的地域政治风险及出海效益测算后审慎进行出海。
我国锂电企业的出海征程任重而道远。考虑到全球经济与市场需求存在剧烈波动风险,企业在扬帆远航进行产能出海的同时,更应量“利”而行。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沟通信息,交流分享经验,不作商业用途。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不代表华泰联合证券观点。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非证券研究报告,亦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任何人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信息作为或不作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联合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