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⑧

政务   2024-11-14 07:00   福建  



三明胶合板厂

三明塑料厂

三明纺织厂

三明标准件厂


01

三明胶合板厂:从沪至闽的板业传奇


该厂迁明前为上海泰昌胶合板厂,坐落于历史悠久的黄浦区陆家浜路。1967年4月,171名职工随厂迁至三明,更名为福建省三明胶合板厂。从上海的发端到三明的繁荣,福建省三明胶合板厂的历程,是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生动实践,是国有企业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求索、转型升级的精彩缩影。
三明胶合板厂生产车间








迁厂仅四个月,三明胶合板厂便利用三明丰富的马尾松资源,成功生产出915×915规格的三层及五层豆血胶胶合板,填补了福建省胶合板生产的空白,为地方工业发展书写了重要 一笔。

三明胶合板厂产品
1971年,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再度升级,顺利推出了1830×915规格的胶合板,产品质量卓越,连续五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独占鳌头。“企鹅”牌胶合板成为市场的宠儿,胶合板与塑贴板亦双双荣获省优、部优荣誉,畅销全国,名声大噪。

步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三明胶合板厂紧握时代脉搏,于1989年转型升级为三明人造板总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场影响力1996年,顺应国企改革大潮,企业再次蜕变,更名为福建省三明人造板有限公司,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1997年,福建永林集团的兼并为三明人造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开启了企业新篇章。

王书/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02

三明塑料厂:“塑”造辉煌征途



前身为福州第一塑料厂,1967年5月迁入三明,成立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三明塑料厂,同年11月企业更名为福建省三明塑料厂。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明塑料厂先后研发出30多种塑料制品,基本上包含所有的通用材料,多数产品获得省部优质名牌产品称号。1988年2月企业改制更名为福建省三明塑料集团公司,是福建省塑料工业的龙头企业。1993年8月更名为福建宏明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塑料厂员工在生产




上世纪60年代初,省里为了发展我省塑料工业,计划花重金从联邦德国贝尔斯托夫公司购买一套当时世界一流的S型四辊压延生产线,生产PVC软质薄膜,俗称塑料布,供应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福州市地处东南沿海前线,从国防和当时的备战角度考虑,省里不同意把这么贵重的进口设备安装在福州市区内及其周围郊区。最终这台昂贵的设备落户“小三线”三明。

80年代,世界塑料工业加工技术高速发展,塑料机械不断更新改造, 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飞快发展。塑料厂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大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新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三明塑料厂先后从国外和各地区引进了十多条塑料制品加工生产线,其中有德国、日本的,也进了一些国内(包括台湾、香港地区)产的生产线以作补充。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三明塑料厂已成为省塑料工业的龙头企业,三明市税利的上缴大户,也成为全国塑料工业的大厂之一。

王书/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03

三明纺织厂:经纬织梦光辉岁月



三明纺织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在无锡创立的庆丰纱厂,后辗转至上海发展,历经多次更名与体制变革,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工业布局调整的号召,踏上了迁往福建三明的征程。

纺织厂旧址(陈丰宁 摄)



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繁华的商业区——静安区的西北角,上海市静安棉纺织印染厂就坐落在延平路的尽头123号。 这个厂在当时上海纺织系统里是两个拥有整套纺、织、印、染设备的全能厂之一。

1966年,作为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一部分,三明纺织厂的建设正式启动,总投资规模庞大,达到1382万元。 尽管中途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导致计划一度受阻,但最终在1970年,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各方努力,国棉26厂成功迁至三明,并在同年12月迎来了第一条生产线顺利投产。

上海国棉26厂的迁厂规模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上海市和福建省为此组织了有35个单位参加这场搬迁工作大会战。上海铁路部门还专门成立了“联运指挥部”。设备的搬迁运输量达5千多吨,职工和家属的行李达1万多件。在“边基建、边搬迁、边安装、边生产”的原则下,上海纺织局组成15个单位、10多支安装队、60多名工人赶赴三明支援设备安装。

新建立的福建三明纺织厂位于三明市列东,厂区占地面积42004平方米,建筑面积25755平方米,主厂房面积17362平方米,基建投资373万元。搬迁过程中,共安装机台951台,来闽职工1362人,加上随迁的家属共3000多人。

1970年12月15日,第一批职工到达三明不久,纺织厂第一条生产线就顺利开工,三明从此开始拥有第一家纺织厂,三明纺织工业也开始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三明纺织厂正式投产,为三明的纺织业乃至全省纺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三明纺织厂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线逐步完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金雀”纱线和“奔鹿”牛仔布成为省内知名品牌,企业自身也屡获殊荣,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纺织行业的佼佼者。1996年5月2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莅临三明纺织厂视察。2000年1月3日, 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再次莅临三明纺织厂调研。

1987年,三明市二轻名优产品展览汗衫、衬衫等样品(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城市发展需求,三明纺织厂主动求变,实施“退城入园”战略,分步搬迁至新工业园区,通过引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加快产业升级转型,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原厂部分区域让位给教育事业,沪明小学的建立,成为沪明两地深厚友谊和历史渊源的象征。

三明纺织厂的诞生与发展,见证了中国及福建纺织工业的变迁,也承载了上海与三明两地深厚的情谊,其发展历程展现了国有企业在挑战中求生存、在变革中谋发展的坚韧与智慧。

邓友华 王书


04

三明标准件厂:用奋斗诠释家国情怀


在三明工业发展史中,三明标准件厂 ( 简称“三标厂”) 无疑是一座无法忽视的里程碑。这家始建于1969年的工厂,是福建省唯一一家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标准件生产企业,70年代在整个华东地区,除上海和江苏外,三标厂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 ;80年代初期,三标厂的标准件出口创汇,通过省机械厅机械进出口公司,产品出口至东南亚许多国家,见证了中国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过程,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奋斗历程。

标准件车间生产场景




1969年,正值国家“三线建设”热潮,三明标准件厂应运而生,选址于三元区富兴堡。初创时期,三标厂不仅肩负着提升国内标准件自主生产能力的重任,更在随后几年迅速扩展,成为三明乃至福建省标准件行业的领头羊。1968年至1974年间,围绕三标厂为核心,三明光学仪器厂、铝制品厂、机床附件厂等多家配套企业相继成立,形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集群。这一时期,三标厂主要生产标准紧固件,包括螺栓、螺母和螺钉等基础工业配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产品却是机械设备组装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航空等多个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先进员工合影

三明标准件厂在鼎盛时期,拥有员工480余名,对于当时而言,这已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工厂内部划分明确,设有5个主要生产车间,每个车间各有分工,有的专注于原材料加工,有的负责紧固件的成型与热处理, 还有的专攻质量检测与包装。此外,厂内还配有一个大型仓库,用于存储原料和成品,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与高效。这种精细化管理与规模化生产模式,在当时的工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为三标厂赢得了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口碑。

三明标准件厂的兴衰史,是一部微观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发展缩影,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标厂虽已落幕,但它所蕴含的工业精神与文化遗产,将继续激励着后来者前行,为三明乃至中国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邓友华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④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⑤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⑦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编辑:黄羲之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