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研”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研”则聚焦于问题的解决,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和挑战的深入探究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课堂改变了,学校就会改变;课堂优质了,教学就会优质;课堂进步了,教师就会成长。
“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论是生动有趣的讲解、直观形象的演示,还是小组合作的探究、实践操作的体验,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课堂教学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间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可能对某些概念理解困难,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或者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等情况。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来寻找对策。
“研”问题解决,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日常教学的细微之处捕捉到那些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比如,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频繁出错,或者课堂气氛的突然沉闷,都可能是潜在问题的外在表现。
其次,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归因至关重要。是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还是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还是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只有找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再者,通过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涉及到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资源的优化、评价方式的改进等多个方面。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存在普遍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专项练习、开展趣味竞赛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可以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学会自我评估,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容易出错。于是,这位教师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调整了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剪拼、测量等方式自己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改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以语文写作教学为例,许多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作内容空洞乏味。通过研究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那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同时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和仿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与“研”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通过不断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能够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研”也促使教师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
此外,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为教师的“教”与“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支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总之,“教”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当下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研”问题解决,着眼的是未来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教”与“研”紧密结合,才能让我们枯燥的课堂“活起来”,让陈旧的观念“新起来”,让低下的效率“高起来”。让我们以“教”为基石,以“研”为阶梯,不断攀登教育事业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