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数据科学中心叶澄海研究论坛第四十一讲在明德国际楼209会议室成功举办。本讲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杨松坡主讲,他报告的主题为《Portraits of Power: Facial Perceptions and Political Selection in China》。本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数据科学中心副主任张扬老师主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韩冬临老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贾力楠老师进行评议,校内外师生约20人参加了活动。
杨松坡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指出在中国实际的官僚选拔过程中,决策可能受到“表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他在回顾既有选拔机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面部特征可能影响官员的选拔偏好,并据此构建假设。研究利用4000余名官员的照片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照片中的面部特征进行了四个维度的量化,并通过回归分析评估这些特征对官员职级的影响。此外,研究使用生成的模拟照片设计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面部特征在官僚选拔中的作用,并对官僚体制中的公务员偏好与选举制中的选民偏好进行比较。
在评议环节,韩老师充分肯定了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他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研究中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打分,而“美”在本研究中的主客观性质可能需要进一步商榷。其次,在研究机制的层面,如何在理论层面深入分析外貌在官僚选拔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层级的选拔中对面貌的偏好是否存在差异,还存在进一步的讨论空间。此外,老师还提醒研究者考虑“外貌”这一概念的多维性,以及面貌特征与年龄、发型、修图等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贾老师对该研究的规范性和方法的严谨性表示肯定,并就研究的内部性问题和设计细节提出了几点讨论意见。在研究假设上,贾老师指出,本研究假设基于选拔者对候选人外貌的“第一印象”,而在实际官僚选拔中,选拔者可能对候选人已有一定了解,因此该假设的适用性可能有限。在照片代表性上,单一的照片形式未必能够充分反映候选人的真实气质,建议使用会议照片等进行补充,以提升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在操作细节上,同组照片的细节因素(如眼镜佩戴)也应尽量保持一致,以减少干扰因素。在研究倾向上,老师还提醒研究者反思将面部因素纳入讨论是否会内含“决定论”的倾向。
杨松坡对各位老师同学的评议和提问进行了回应,并感谢评议老师的意见和同学的积极参与,以及师生对研究的持续关注。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叶澄海研究论坛。
编辑 | 叶澄海系列学术活动工作组 牛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