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要说在中国车市谁混得最惨,斯巴鲁绝对能排进前三。
从2011年巅峰时期的5.7万辆年销量,到2023年上半年仅售出4776辆,这个曾经的”技术派”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已经快要看不见人影了。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明星品牌沦落至此?
1.
技术派光环褪色,用户口碑崩塌
斯巴鲁最引以为傲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系统,反倒成了它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绊脚石。
这些高端技术在实际使用中问题不断,烧机油、漏机油的情况频发,让车主们苦不堪言。
高昂的养护成本更是劝退了不少准车主。
技术是把双刃剑。
水平对置发动机确实能带来更低的重心和更好的操控性,全时四驱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也相当出色。
但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和用车成本。斯巴鲁的技术优势在实际使用中变成了维修nightmare,这种割韭菜的路子走不远。
2.
产品策略失误,市场定位尴尬
车型更新太慢是斯巴鲁的致命伤。在中国主打进口车策略,产品线单一且老化,新车型的推出速度严重滞后。一款车型动辄用个五六年,这在车型迭代速度飞快的中国市场简直是自寻死路。
品牌定位也很尴尬。
斯巴鲁主打运动性能和越野属性,目标客户是追求驾驶乐趣的都市白领。
但这个群体在中国的购买力有限,而且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不高。
斯巴鲁既没有豪华品牌的光环,又没有主流品牌的性价比,夹在中间很难找到市场定位。
3.
合资之路坎坷,本土化战略失败
斯巴鲁在中国的合资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1992年就开始和贵航汽车合作生产云雀,但因为技术投入保守,产品竞争力不足,最后以失败告终。后来和奇瑞、上汽的合作意向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性进展。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庞大集团的破产重组。作为斯巴鲁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庞大集团的倒下直接导致斯巴鲁失去了重要的销售渠道。
被迫转型为全资外资品牌后,没有本土化生产基地的支撑,斯巴鲁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4.
新能源转型迟缓,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新能源浪潮,斯巴鲁的反应明显慢了一拍。虽然推出了首款纯电SUV Solterra,但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都不尽如人意。在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斯巴鲁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决心。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斯巴鲁的电动化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太顺利。没有本土化生产基地,缺乏完整的新能源产品规划,品牌影响力持续走低,这些都是斯巴鲁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斯巴鲁的困境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车市,光有好技术是不够的。产品力、市场策略、渠道建设、品牌营销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战略,跟上市场节奏,再硬核的技术也救不了颓势。
✨愿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前程似锦,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