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周氏宗亲”加入周氏大家族!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周氏宗亲”,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阅读。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周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
寻绛史传,探源溯本,周姓祖先,首推姬姓的黄帝(公元前25世纪前后在世和在位)。他是父系氏族后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通过战争联合了中原各部落,并做了许多好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造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今陕西黄陵县西北的桥山有著名的黄帝陵。
玄嚣,黄帝长子,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所生。蟜极,玄嚣之子。帝喾,“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蟜极之子。《史记》称赞他:“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在位七十年崩。
弃,即后稷,帝喾长子,古代周族(部落)的始祖,也被后人奉为周姓的始祖。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以为不祥,曾弃之于冰上,故名弃。一只大鸟以羽翼救护,得以不死。其母以为神异,抱回养育,后稷后来成为周人的田祖农神。他从小喜农艺,善于种植,因培植了稷,而被人们尊称为后稷。稷即谷子,又叫粟,其米即小米。古文“周”是鸟与田粟的合文,是大鸟救弃的图腾记述,后成了周姓的标志(见图)。
台玺,弃之子,继后稷之官,继承弃的农植事业。叔均,台玺之子,仍为夏之稷官,被尊为田祖。叔望,叔均之子,仍为夏之稷官,娶姞氏,生子不窋。在不窋时代,部落已改称为周部落。不窋之后,经鞠陶、侯亚、孙子都、公孙仲四世到了公刘。公刘,公孙仲之子,是古代周族的著名领袖。晚年的公刘率领周族迁徙至泾水中游的豳(今陕西彬县东北、旬邑西南),开垦种植,安定居处,大力发展了农业。《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之后,经辟方、高圉、侯侔、侯旅、亚圉、景伯公父、云都、太公、组绀、诸盩、公叔祖类十一世,到了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公叔祖类之子,古代周族的领袖和祖先,他所在的年代正值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47至1113年)。《史记》云:“古 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避免西北方游牧民族的攻掠,他带领亲族迁到关中平原西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臣属于商的国家,国号为周;并带领人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日趋强盛,被后人尊称为周太王。娶妃太姜,生子太(泰)伯、仲雍、季历。季历娶太任,生子姬昌,即周文王。姬昌娶太姒,生十子,次子姬发,即周武王。
姬昌,商末周族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周国不断强大,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与商王朝的关系也从附属国变为与之对抗的独立国家,“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灭商建周的基础,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后被尊称为周文王。
姬发(?—公元前1043年),文王次子,即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继承先父文王遗志灭纣克商的战绩,在《史记》和许多古史籍中都有详细记载。经长期研究考证,已将公元前1046年认定为武王进行牧野决战、翦纣灭商之年,也即西周王朝的起始之年。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长安)。
武王先娶妻太妊,继娶吕尚之女邑姜为妾,生子姬诵(成王)。
从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至周幽王被杀,西周共历十一世十二王,计276年,十一世的直系世系表为: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繄扈)—懿王(姬囏)—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涅)。其中懿王与夷王之间另有孝王(姬辟方),为懿王的叔父,孝王卒后仍由懿王之子夷王继位。
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即周平王,幽王之子,春秋时期东周的第一代国王。幽王被攻杀后,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周烈,即姬烈,周平王少子,受封于汝南,封为汝南侯,始改姓周,被后世尊为周姓始祖。《百家姓考略》认为:周姓起自“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及《古今姓氏书辩证》(宋·邓名世撰)记载,周烈之后至周燕的直系世系表为:周烈—周懋—周文—周昇—周兴—周晏—周安—周弘(宏)—周明—周隐—周寿—周容—周休—周雄—周晖—周宽—周员—周成—周邕—周秀—周仁—周球—周应—周道—周约—周燕。其中周仁在世时,汉灭秦,汉武帝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让其续周嗣,复封汝坟侯,赐号正公。周燕,周约之子,仕汉宣帝时郡决曹掾(掌管郡中罪法决狱诸事的佐吏)。周燕有五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都以儒学传家。燕以后的世系传承为:燕长子膺朝(子兴)—周南—周询—周嘉—周隆—周学—周珪—周福—周尚(宜)—周裴。
此时,周氏祖先这一支系已从河南迁至今山东省西北部的古青州一带。从古文献记载和众多周氏宗谱中认定:魏晋时的周浚、周顗父子 “世家青州”,是周仁、周燕的裔孙;南迁始祖归仁公“原籍青州”;周敦颐的先祖也是“世居青州”。有一些周氏宗谱中关于周敦颐直系先祖的记载中毫无根据地攀附一些周姓历史名人(如周勃、周瑜、周处等),以至列出的世系表往往时序颠倒,郡望地域混乱,相互抵牾,明显有违史实,因而笔者不予采纳。
周浚(?—公元289年),周裴(斐)之子,曾任晋扬州都督,封安东将军,爵为武城侯,为晋室重臣。周顗(公元269—322年), 字伯仁,周浚长子,袭父爵武城侯,后任晋吏部尚书,正史《晋书》中有关于周顗事迹的详细记载。查古代地理志,那时的武城即在古青州这一带。“顗生子闵、恬、頣;頣生子琳、璨;琳生子文;文生子漳、淳、沄;沄生子表;表生子才卿。”“燕裔孙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侯,生归仁、怀义。”归仁仕唐为襄阳刺史,封息国公。归仁公即宽饶公,字归仁,“世家山东青州,”为周氏这一支的南迁始祖。
归仁公以下的直系世系为:归仁—贵珠—文颖—安时—如锡—弘(宏)谦—崇昌—寓(禹)—惟简—瓖—彥朴—虞宾—从远—智强—辅成。周崇昌,周宏谦之子,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荣归湖南道州宁远县大(太)阳村。周辅成(公元984—1030年),原名怀成,周敦颐之父,历官多善政,任终贺州桂岭县令,以子贵,赠谏议大夫。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原名惇实,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次子,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出生于道州营道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著名北宋哲学家程頣称他为“汝南周茂叔”;南宋魏了翁说“先生之先,世居青州”。历任郴县、桂阳县令,南昌县知县,合州判官,虔州、永州通判,郴州知府等,屡有治绩。周敦颐一生爱莲,在自己所筑书堂前凿池种莲,将书堂命名为“爱莲堂”,并撰写了著名散文《爱莲说》。卒后葬于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莲花乡东城村周家湾。去世后,先后赐谥号元公,追封汝南伯和道国公。生二子:寿、焘。
这次续修的蒋湾桥《周氏宗谱(爱莲堂)》,如以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为一世祖,这一千年来,按直系世系传承到笔者的顺序为:1.周辅成 2.周敦颐 3.周寿(周敦颐长子,母陆氏,登进士,善书法,亦能诗,生子六) 4.周季仲 5.周兴裔(周季仲长子,官至武功大夫,后御金虏,对垒殉节王事,殁于福山,敕葬常熟虞山东麓) 6.周昺 7.周玙 8.周才 9.周文华(授常州府学学正) 10.周景凤(迁居常州城南蒋湾桥) 11.周灿(字茂芳,迁常州城南十里之蒋湾桥池墩村,为始迁之祖) 12.周明 13.周泽 14.周筠溪 15.周釜 16.周从礼 17.周曰簠 18.周胜祖 19.周复祥 20.周世禄 21.周文耀 22.周龙润 23.周庭桂 24.周仕通 25.周滨泉(笔者的祖父,曾两次参与续修宗谱) 26.周瑞金 周明,笔者父亲。
从鲁迅(周树人)和周恩来的家谱中仔细查找以及参考有关鲁迅和周恩来家世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鲁迅和周恩来同为周敦颐十世孙周澳的后裔,他俩各自的祖先周德和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鲁迅家和周恩来家六百年前是一家。至于我家,从族谱上看是从周敦颐的长子周寿传下来的(鲁迅和周恩来的共同祖先是周敦颐的次子周焘)。因此,我家与鲁迅家和周恩来家九百年前应是一家。
根据浙江绍兴鱼化桥《越城周氏支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绍兴宝祐桥《周氏破塘祖莹祭薄》、《老八房祭薄》等记载,参考《周恩来家世》(主编李海文,副主编张能耿、周秉宜、秦九凤)一书的研究成果,现列出从周敦颐到周恩来的直系世系表如下:1.周敦颐 2.周焘 3.周絪 4.周靖 5.周亥 6.周谨 7.周恪 8.周文郁 9.周茂林 10.周澳 11.周完一 12.周文惠 13.周茂 14.周万 15.周寿 16.周庆 17.周叔庄 18.周宗 19.周富 20.周顺 21.周錤 22.周廷孝 23.周懋章 24.周汝相 25.周熙祚 26.周步超 27.周应麟 28.周文灏 29.周元棠 30.周光勋 31.周起魁 32.周劭纲 33.周恩来。
根据鲁迅家族的《越城周氏支谱(宁寿堂)》等宗谱记载,以及参考《鲁迅家世》(张能耿、张款著)一书的研究成果:周敦颐十世孙周澳生长子德,德生子希贤,希贤生子景芳,景芳生子宗瑞,又传几世到鲁迅家族的始迁祖周逸斋(始在绍兴城定居)。以下的直系传承世系为:周逸斋—周南洲—周子信—周怀—周绳祖—周煌—周绍鹏—周渭—周宗翰—周珄—周以埏—周福清—周伯宜—周树人(鲁迅)。
周恩来曾几次提起自己和鲁迅的血缘关系,称自己是“鲁迅先生的本家”,不过是很疏远的关系,按辈分鲁迅要长一辈。1969年他对鲁迅三弟周建人说:“建老,我已查过了,你是绍兴周氏二十世孙,我是绍兴周氏二十一世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喽。”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肯定绍兴鱼化桥周氏为周敦颐后裔,他在自己的履历中写道:“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旧时,鲁迅家黄色灯笼罩壳上所写的也是“汝南周”三个黑字。
据了解,周敦颐的后裔广泛分布在江、浙、湘、赣、粤、闽等省并移居繁衍至海外,仅在港、澳、新、马、泰等地的周氏后裔就超过了三十万人。2007年丁亥端午,在江西九江庐山北麓隆重纪念先祖周敦颐诞辰990周年暨濂溪墓园重修工程竣工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