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岁晏(yàn):年底。晏,晚。
念此:想到这些。
尽日:整天,终日。
创作背景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赏析
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目睹的农民劳作艰辛、生活穷苦的情景,深切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自己不事农桑却享用吏禄的愧疚。
这首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三幅画面:一是烈日下农民抢收麦子的“人倍忙”,二是贫妇抱子拾穗“充饥肠”,三是诗人驻足自愧“不能忘”。
第一幅画面:烈日下农民抢收麦子的“人倍忙”。“田家”二句,概括了农民劳作的忙碌。一个“倍”字领起下文。“夜来”二句,是“倍忙”的原因。农家到了收割小麦的大忙季节。“妇姑”四句,是“倍忙”的具体描绘。写出了农忙时无闲人,连妇女、小孩都忙忙碌碌,更不用说强壮男人了。男人们忙得顾不上吃饭、休息,女人、小孩箪食壶浆送饭忙。这四句从正面突出了刈麦“倍忙”的艰辛。“足蒸”二句,侧面烘托:脚踩着滚烫的大地,背烤着灼热的阳光。一个“蒸”字,生动、形象、传神,给人一种生活在大蒸笼里、浑身被热浪包围着的感受。在这种苦热难熬的天气里,农民的感受如何呢?诗人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力尽”二句写农民只顾抢收麦子,哪里还顾得上知热擦汗呢?他们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多干点活,好早点把麦子收完。
第二幅画面:贫妇抱儿拾穗“充饥肠”。“复有”四句写一个贫妇头顶烈日、身背幼儿,左胳膊挎着个破筐,在人家已经收割得很干净的地里捡麦穗。她背上的孩子可能早被烈日晒昏了。这母子俩的形象是多么令人心酸怜惜啊!再听听贫妇的诉说吧:“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贫妇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中唐时期农民的生活境况,这是对统治阶级的有力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两个画面是为下文的第三幅画面作铺垫。第三幅画面:诗人驻足自愧“不能忘”。“今我”六句,诗人转而拿自己优裕的生活与农民的悲苦生活进行对比,最后以“自愧”作结。诗人目睹了农民挥汗如雨收麦忙、贫妇拾穗充饥肠的悲苦景象,他的心被触动了: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又“不事农桑”,却享用“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于是,他由衷地道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去和农民对比,真是难能可贵,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通过三幅画面的展现,以通俗形象的描述,深刻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苦难,反映了中唐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无比憎恨,对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形象鲜明、主题深刻,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讽刺诗。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