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一位知名主讲人,在解读《史记》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从自我的失衡开始的,命运的阴霾始于内心的乌云。”如果内心被乌云遮住,各种不幸的事情会接踵而至。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始终是阳光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导致不幸的发生。稻盛先生也说,一个人在世上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心灵所招致的。如果性格乖僻、思想负面,那么其人生就势必不会光明。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01
经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就因性格乖僻、思想负面,在最好的年华,离开了人世。
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悲伤失落。比如,在第二十六回,宝玉被父亲贾政叫去一天没回来。等到了晚上,一直担心宝玉的黛玉听说他回来了,便跑去怡红院看望。快到门口时,她看见宝钗前一步脚进去了,于是在蜂腰桥耽搁了一会儿。等再去怡红院门口,门已经关了。再扣门,丫鬟听到是黛玉的声音,故意刁难不开门。这下,惹得黛玉内心的乌云扑面而来,她联想到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当下受此冷落,不觉悲从中来。墙内,怡红院传来宝玉、宝钗的欢声笑语;墙外,花阴下,黛玉孤立哭泣。哭够了,回到潇湘馆,竟然独坐到二更才睡。试想一下,如果王熙凤遇到同样的情况,她会怎么做?她绝对不会躲在墙角哀怨感伤,而是会拿出泼辣劲儿,去解决问题。当我们的内心被乌云遮蔽,所见之处皆是灰暗,很多人可能会落入偏执,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导致悲剧的产生。02
最近火出圈的九旬老人许倬云,用他的生命实践,向我们证明了,只要心怀阳光,命运的大门都会为你敞开。2020年初,疫情爆发期间,访谈节目《十三邀》采访了历史学家许倬云。节目播出后,火爆全网,很多人将其称为“抚平心灵的人”,听许老讲话,可以“驱散迷茫和失意,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开阔。”在节目里,许倬云谈到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人找不到目的,找不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他还说,“人要往里走,安顿自己。”与其扬名中外的史学成就背后相对的,是许老颠沛流离、饱受病痛折磨的一生。他的苦难,从出生就开始了。“我是双胞胎之一,还是早产儿,生产的时候母亲生了一场病,养料不够,我在下面的位置,只能吸收上面胎儿用剩的养料,于是我的肌肉没有足够的营养。这使我在六个多月大的时候就提前出生了,我的关节和骨头被肌肉绊住不能生长,扭曲的骨质在脊椎里不断增长,压迫神经,所以我是高度残疾之人,出生时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本来,许倬云是有希望在七八岁时,得到治疗的。但是,恰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不得不在战火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见证了战争、死亡、饥饿、恐惧,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形成了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性格。后来,他凭借着自身的毅力,考入台大历史系,后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潜心钻研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先后执教于台大、美国匹兹堡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历史系,著有《西周史》《万古江河》等代表作,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成年后的许倬云,接受过数次矫正手术,每次开刀都是彻骨之痛,仍旧无法做到行动自如。而今,晚年的他只剩右手还能动,“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说。但他仍旧用心去追求中国文化的本质,并把所思所想和世人分享,力争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往里走,安顿自己”,许倬云说,“因为我一辈子不能动,不能跟人家一起玩,所以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这跟我一辈子做历史研究有相当大的关系,历史学家也做旁观者。”但是,这个旁观者,却用尽了生命所有的热情,积极投入地生活,他收获了丰盛的学术成果、细水长流的爱情和无悔的人生。境随心转。一颗阳光向上的心,会拨开所有的乌云,迎来明媚的天空;一颗阴云密布的心,会把阳光遮蔽,任细雨蒙蒙下个不停。心与心的差别,就是人生与人生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