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墨脱(3):门巴风情

文摘   2024-11-18 18:38   北京  
----------
墨脱县聚集着门巴族人、珞巴族人和藏族人,其中门巴族人占了四分之三。

门巴族人善于编织,小到背筐,大到桥梁。在德兴乡,我看到了有名的藤网桥,长150米,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藤网桥完全由当地产的白竹藤编制而成,没有桥墩,见不到木板,不用一颗铁钉。据说,建这座藤网桥用了10万斤藤索。远远望去,藤网桥犹如一个密封的圆筒,人行其中,如入隧道。

▲藤网桥,横跨雅鲁藏布江。

这种桥看似晃晃悠悠,实则非常安全,能承受2000公斤的重量,从未听说出过事。过去,藤网桥一直是当地村民过江的主要通道,直到前些年才被钢索桥代替。1996年,墨脱德兴藤网桥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巴族人的另一门手艺是凿制石锅。石锅所用原料是当地产的皂石,这种石材含有16种微量元素,又称“药石”。我们入住的格拉丹东酒店旁,有一家专营石锅的店铺,来自广西的老板娘告诉我们,石锅分手工凿制和机器打磨两种。一只石锅,手工凿制需要两周时间,价格五千多元;机器打磨只需半天时间,价格便宜,一般在二千元左右。

当晚,我们在入住的酒店点了一份石锅鸡,感觉不如以前在鲁朗吃的味道鲜浓。老板告诉我们,在墨脱,吃的是“锅”;在鲁朗,吃的是“料”,各有特点。

▲墨脱石锅鸡

在米日村,我们看到了门巴族老汉自酿的曼加酒曼加酒的原料以当地产的鸡爪谷为主,所以又称鸡爪谷酒。这种酒度数不高,口味酸甜,门巴族人和珞巴族人拿它当做普通饮料,遇有客人登门,必先敬三杯。据说,这种酒具有防暑、防湿和防肠胃病的功效。

过去,门巴族人有在酒里下毒的习俗。他们认为,毒死有钱的人,自己就能招来财运;毒死身体好的人,自己就会健康长寿;毒死命运好的人,自己就会获得好运。换句话说,可以把对方的“福气”转到自己身上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习俗已经不复存在。

在米日村,门巴族老人带我看了他家的新房。老人告诉我,新房主要由政府掏钱,他们只需掏一少部分。他家的新房有两层,下层自己家住,上层辟出几个房间,用于接待旅游者和外来务工人员。

过去,墨脱与外界的联系极为困难。进城、走亲访友,全凭两条腿,物资和生活用品只能靠马驮人背,由此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背夫。马帮小道上,后背一个藤筐,手中一根“丁”字形手杖,累了在石壁上靠一靠,饿了吃一口糌粑,渴了喝一口山泉水,这种场景在墨脱山区到处可见。除艰辛外,背夫们还时时面临各种危险,比如塌方、泥石流,以及毒蛇野兽的侵袭。

随着扎墨和派墨两条公路的开通,背夫这一古老职业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如果说有,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为徒步进入墨脱的驴友背负行囊,充当向导。也有些背夫买车或者租车,做起了运输生意。

----------
作者:刘文军,网名“好望角”,户外爱好者,现居北京。
----------
原载《边疆旅行记》,黑大出版社(见“阅读原文”)。
-----------

好望角寻访之旅
户外爱好者,出版《黑龙江纪行》(黑大出版社)等游记作品,现居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