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读西南联大,看院士之乡

民生   2024-10-17 19:23   云南  


📚



昆明市区以北曾有一个叫龙泉镇的地方,大约位于今天的龙泉街道宝云社区一片。龙泉镇曾是昆明北郊比较大的集镇,龙泉镇上有一条街叫龙头街,是昆明北郊著名的农贸集市,更是北通四川的要道。至今还有不少市民保留着星期三去“赶龙头街”的习惯。



西南联大与昆明北郊的龙泉镇有着一段深深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良缘和美好时光。1938年9月28日,抗战大后方昆明显得颇不平静,日本军机开始轰炸昆明。

为了延续中华文化根脉,为了有一张书桌继续学术研究,1938年入秋以来,陆陆续续就有人从昆明城里搬到龙泉镇上,分布到龙头村、司家营、麦地村、皮营的民居里,而镇上的兴国庵、弥陀寺、响应寺、观音殿甚至一些破败的小庙内,也打扫干净住进了人。



大家也许猜到了,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最先搬到龙泉镇龙头村宝台山弥陀寺的,是由著名学者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李方桂等几位教授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大批著名学者也随之而来,包括陈寅恪、钱端升、王力、郑天挺、向达、魏建功、顾頡刚、冯友兰、金岳霖、罗庸、浦江清、梁思永、陈梦家、罗常培、游国恩、吴定良、丁声树,以及地质考古学家卞美年、杨钟健、李悦言,还有众多讲师和学生。接着,由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所率领的中国营造学社专家学者,也搬迁到龙头村旁的麦地村兴国庵。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教授的朱自清、浦江清也随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迁到了龙泉镇司家营村。同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及一家人,也一起搬到了司家营村。




本来只是一个平时安安静静,赶街天热热闹闹,偏于茶马古道上的小镇,突然间成了中国的学术高地。当然,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期间,当地的老百姓并不清楚是什么人在他们身边,今天我们再来回望这段历史,研究每位学者生活环境、学术成就,身临其境地体悟他们的甘苦,他们的性情,他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抵近他们的内心。



在龙头村弥陀寺的油灯下,冯友兰完成了他的哲学著作《贞元六书》大部分文稿。在司家营,闻一多完成了《楚辞校补》等著作及“诗经”等讲稿,朱自清完成了“文学批评”等讲稿,出版了《诗言志辨》《中国散文的发展》等著作。



龙泉镇与西南联大的命运息息相关,岁月流逝,曾经的喧哗已趋于平静,龙泉镇也成为“古”镇。这个“古”的韵味里,留着关于西南联大的珍贵记忆。在当今,龙泉古镇又将吸引世人的注目,这座小小古镇一度是中国人文的精神故里,35位院士的第二故乡,是我们中华文化脉络的延续。文脉尚在,风骨犹存。西南联大院士之乡对龙泉古镇的文化、历史、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将一直传承下去。



今年7月,《院士之乡——西南联大龙泉往事》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西南联大教授及相关人员在昆明市龙泉古镇的生活环境与学术成就,全面记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动荡年代的艰难与困苦,以及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不朽贡献。




本周五(明天),《院士之乡--西南联大龙泉往事》新书首发式将在璞玉书店举行,并由本书作者洪海波先生进行“读西南联大,看院士之乡”主题分享。并邀请相关学者、艺术家作为嘉宾,与读者一起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活动现场还将赠送书法家创作的“西南联大院士之乡”限量主题书签。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参与🔸



部分内容来源于:《西南联大龙泉往事》




END







往期回顾



发现我们


昆明市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独立原创作品,敬请分享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授权

合作咨询:13888225610(微信同号)

盘龙文旅MoreLife
盘龙区公共文旅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