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普法“照亮”彝乡——“云岭楷模”毛建忠22年扎根基层普法系列报道之二

文摘   2024-12-12 14:48   云南  

      点击下方名片 了解丽江权威信息



毛建忠一生专注做一件事,就是为人民群众普法。

彝乡多山路,他送法进乡,修正歧途;群众多迷茫,他双语释法,纾难解困。毛建忠的普法之路,也反映了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法治进程。

宁蒗县境内居住着彝、汉、普米等11个民族,群众大多文化水平低。20年前,毛建忠去普法,常吃闭门羹,许多彝族老乡听不懂汉语,有时候,一场讲座没完,台下只剩七八个人了。

如何让普法入脑入心?这是毛建忠最头疼的问题。最终,他决定啃下语言这块“硬骨头”,用老百姓最能接受的乡音去普法。

12月3日,毛建忠在烂泥箐乡牦牛坪村向村民宣传宪法知识。(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法律法规用彝语翻译起来特别困难,毛建忠就从简单的入手,一条条认真琢磨,把法律条文翻译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他还巧妙地把彝族的“道德经”、毕摩文化融入法律法规当中,让老百姓易于接受。他的宣讲从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讲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地普及法律条款。他的宣讲与时俱进,将党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法律法规翻译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通过彝语传播到千家万户。

自从采用双语普法后,毛建忠的每一次普法都深受欢迎,人们跟随他的讲述或激情澎湃、或义愤填膺,讲到动情处,甚至会出现全场恸哭的场面。曾经的“瘾君子”朱某,就是在毛建忠的一场讲座上被深深触动,主动戒毒成功,回归正轨,开办了一个砂石厂,日子越过越好。


然而,随着普法工作的不断深入,毛建忠发现,小凉山地区普法难度大、任务重,仅靠自己一场场实地宣讲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于是,毛建忠发挥自己曾在电视台工作的优势,先后参与拍摄了社会纪录片《虎日》,拍摄制作微电影《死亡线上的记忆》,策划编排舞台剧《远山的呼唤》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禁毒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其中,微电影《死亡线上的记忆》共发行9万张光盘,至今还能在互联网上查找到电影中的一些片段。

“《死亡线上的记忆》这部微电影拍得很成功,一张碟片在一个村子里轮流放映,直到碟片磨损得放不出来。”与毛建忠共事了20年的宁蒗县司法局副局长王文明回忆说。

毛建忠之所以常年扎根普法事业,跟家里的支持分不开。在拍摄《死亡线上的记忆》时资金出现了短缺,妻子毫不犹豫地将开服装店赚来的6万元拿给他。为了节省费用,毛建忠和妻子、还有两个儿子参演了片中的角色。

12月2日晚,"云岭楷模"毛建忠载誉归来后,给宁蒗小凉山学校的孩子们上普法课。(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新冠疫情期间,毛建忠不能现场开展普法活动,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开始探索线上普法。毛建忠将短视频《民法典赡养老人篇(彝汉双语)》《民法典办结婚证和离婚证的重要性(彝汉双语)》在“彝族毕摩文化交流群”“彝学堂”等“普法阿普”微信群里进行线上普法。他还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各个家庭群内,通过语音讲解、转发小视频等方式全方位普法。

“彝族人家族观念强,有的家族成员甚至超过两三百人,家族群就是最好的普法现场。”毛建忠说,现在,很多家族在聚会时还会专门邀请他去普法,他总是欣然前往。

2023年,毛建忠被聘为“云南省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网络大使”,由他牵头的“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建立。工作室先后推出6部普法短剧,并长期坚持普法直播。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火热的心,传递信念。毛建忠出生于大山,工作后又扎根大山,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小凉山的普法之路。

采写: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赵庆祖 

责编:李琳瑛

校对钱吉梅

二审:和众学

终审:和丽星






推 荐 阅 读


● 李刚调研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工作时强调:抢工期 抓质量 保安全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改造修复工程

丽江发布
发布权威信息,提供资讯服务,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丽江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