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

教育   2024-11-25 17:13   北京  

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始终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自己如何与古诗词结缘?对于青少年学习古典文学,又有哪些好的方法?叶嘉莹曾在公开采访中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号迦陵,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被誉为“中国诗词的女儿”。


与诗词结缘 似懂非懂先背诵


谈起自己与诗词如何结缘,叶嘉莹曾说过,她从很小还不大认字、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到正式上课时,认字渐渐多了起来,就开始背唐诗,唐诗不在正课中,正课是 “四书 ”。“只是我十分喜欢背诗。在我家里不仅伯父、父亲喜欢读诗,伯母、母亲也都读诗。但是女人读诗不像男人那样大声诵读,而是低声吟哦。”


真正第一次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本教叶嘉莹的是伯母。伯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是按着《唐诗三百首》编选的顺序来教的,其实她也不教什么,就是让我背。《唐诗三百首》是按体裁编的,五言古诗,五言古体乐府,七言古诗,七言古体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乐府绝句,七言绝句,七言乐府绝句。那时我伯母并没有给我讲这些诗歌的体式,就是从第一首开始念。


不论是伯母教唐诗,还是姨母教“四书”,都不详细讲,都是让叶嘉莹背诵。“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


背这些有什么用处呢?叶嘉莹认为,小时候,虽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诵,可是她觉得这种背诵的古典教学方式是有用处的。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比如我早年背诵《论语》并不理解,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会忽然理解了《论语》中的某些话,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本经书,这使我终生受益。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我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韧的美德。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气。这种体悟对我一生的处世为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此外《论语》中有一些论诗的句子,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直到现在,我在写文章和讲课的时候,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这就是我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曾经受到过《论语》影响的一个最好证明。”


品读诗词 意境内涵会不断升华


谈起对诗词的理解,叶嘉莹曾说,真正好的诗词作品,让人家从表面的第一层意思还可以联想到很多层的意思。好的作品,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你把它背下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以及对人生体验的逐渐丰富,每个阶段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叶嘉莹说,开始背张九龄的 “兰叶春葳蕤(wēi ruí),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时并不喜欢,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念起来也不好听,诗中讲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人生道理,当时年纪小也不懂。而像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能体会的;像李商隐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学起来也觉得不错,念起来也很好听,就背下来,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后来一直也没理会。


 “1953年我开始教书时,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想必是车上有云母的装饰。下课后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诗从脑子里跑出来了。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


因此,叶嘉莹对于孩子如何学习品读古诗词,是这样理解的。“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谈起自己喜欢的诗词,叶嘉莹说,哲理诗写得最好的是陶渊明,陶渊明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有一份诗意的感情。“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顺,泯没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执,超越了迷途;他以闪烁着的智慧的灯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息之所。”


此外,朱熹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一首很好的诗。人也是要有源头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来源:央视新闻 北京日报 教师博览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现代教育报
北京市教委机关报《北京教育报》是《现代教育报》的前身。目前的发行全面覆盖了北京中小学、幼儿园、高校及所有教育机构。每周两刊,周二《首都教师》,周五《家长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