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动力,无限的生长|2024新华·社区营造大会DAY 1回顾

民生   2024-10-31 23:00   上海  
2024年10月18日,第二届新华·社区营造大会开幕式及「生长的过程」展览,暨「生长的动力」主题研讨会、OPEN议题空间,于上海A.F.A-ROJO艺文空间举办。在过去的一年中,社区土壤上的种子持续生长,行动涌现,看到社区的韧性与挑战。

本次大会邀请来了社区的支持者与行动者们,一同聚焦身边的人,真实的生活情境,探讨社区生长的“内在动力”!

新华百年之际,新华街道与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大鱼营造共同发起了新华路街道第二届新华·社区营造大会。今年,我们回应首届社造大会主题“共益的土壤”,更关注在地社区行动“生长的动力”,探讨社区成员主体性的体现及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成长。

《新华路?“新”华路!》2024新华·社区营造大会宣传短片

2024年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复杂和压力的一年。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都不免遭受时代流变的冲击,很多事似乎都已变得不可预期、不太确定,社区营造的行动者也不例外。“动力”在当下是一个弥足宝贵的词,动力意味着信心,能力,生长的动力,可持续的生命力。

信心和韧性

行动的过程必然会遇到挫折,一次与社区的张力、一次团队内的张力、一次不如预期的实验效果等都可能造成对动力的直接挑战。只要不断地返回初心,对话、共情、重塑信心、找到方法,相信自组织的伙伴们能一起度过挑战,这就是社区宝贵的韧性。



“人和人之间一直在种花,以自然而然的规律静待花开,从而塑造我们的信心和信任。这种信任正在转化成一种韧性,大家一起把倒掉的大树消化成我们的财富。

主体性和能力

新华的整体社区营造经历了七年,越来越形成有一个共识,即社区成员的主体性为核心。从结合更新开展公众参与,到在15分钟生活圈规划等计划下政府主导支持社区营造项目,再到围绕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构建在地行动孵化支持系统,再到支持积极行动者的自主可持续。
这个历程也是生长的,持续的行动为社区乃至社会带来推动和积极影响。这些积极行动者,也会在过程中形成社会影响力和领导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主体性与意义感。

社会网络与可持续

以无碍理想酒吧及1%工作室推动的无障碍项目、零废弃行动、社造公园为例,残障人士、可持续环保、绿色生态等多元议题都得到了关注和响应,更多街道居委、社会创新机构、社群自组织参与其中,甚至在国际层面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扶持。

“突破小区围墙的边界,走向街区,试着跟世界相连。”

观察这些行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持续行动,可持续的社区营造既基于稳定的核心共识这一出发点,也离不开对于社区主体性、创造公共性的坚守以及共益关系的持续磨合。

生长与共益

历久弥新,再创华章,百年新华,焕发新生,我们的使命仍是看见社区“生长的动力”,创造契机支持社区伙伴展开生活探索,看见个体的主体性和社区、社群整体的成长,并一同营造社会“共益的生态”。


最初从北方搬家至上海,多肉将自身在社区的状态自述为一块“静默的小石头”,更多处于一名观察者的角色位。在这几年的社区的生活中,她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给周围的带去些心灵上的能量。这时的她已不再是疏离的观察者,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者。

“从踏入社区营造到社会,透明的我获得了一面可以照出轮廓的镜子。”


2022年起,小石头开始翻滚,有种行动队联合新华居民着手建设小菜园,于次年6月建成。

在协作的过程中团队也会有激烈的讨论,像石头在一起摩擦,会发出嘎嘎啦的声音一样,有了更多的磨合与成长。


“我们是一个非常有野性和生命力的小团体,今年也在很多时刻感受到了这种力量感。”希望大家能像团结形成的葫芦小金刚一样积极去发挥各自的智慧去解惑!



“两条尾巴”是一个探索人宠共生理念的团队。他们的启动项目是致力于救助街道辖区内流浪动物的救助地图,现今已收录更多内容,收录了2000多家宠物友好商户,发展成为全上海的宠物友好地图。

今年“两条尾巴”参与了新华百年“人人计划”项目,组织新华在地行动志愿者,共创了一份新华社区专属的“人宠友好地图”。
“我们通过聚集个人和社群、商业和公益、政府和居民等多元的力量,试图探索、构建一个人宠双向友好的理想城市。”两条尾巴关注宠物福祉不单单为养宠提供服务,更希望通过解决人宠问题来提升公众认知,让双方都能更和谐地分享公共空间。



在社区议题中,我们如何建立以人为目的建立可持续的支持系统?我们邀请了各地在社区营造、社会创新领域实践多年的专家和先行者们,积合能量,看见这些能量都是如何长出来的。


三年间,阿甘和他发起的全民社造走访了全国30多个城市、约500多个社区进行了社区营造创新有关的案例研究。

若引述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给出的相关定义,社区营造是指从政府主导和管控转为政府引导、民间自发参与、社会组织帮扶介入,使社区进行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自治理(Self-Governance)、自发展(Self-Development)的过程。


研究发现,每个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背后都离不开鲜活的个人。京沪两地的学者率先开展了重建附近的实验,在学校周边的社区街道推动了“地瓜社区”、“四月草堂”等项目落地。
在一些社区,居民也不甘落后,从关注单个爱好、单一议题的兴趣小组、女性关怀计划逐步发展出诸如“翠竹园互助会”、“森兰妈妈团”等自组织。
个人层面之外,作为社区层面的代表,成都玉林东路社区和清源社区在社区书记的推动下经过十余年耕耘持续将个人利益转化为群体利益,给居民带来更多增进幸福感的有趣活动,达到关怀社区福祉的目标。

街道层面上,除了之前已深入讨论的新华案例,东明街道也有类似的实践,并演化出自己的特色。在其他省市,以广东、四川为例,同样不乏蛇口、顺德、麓湖带有自身地域风格的建设。

从这些案例来看,我们期待理想的状态是“所有人服务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所有人支持所有人,所有人感谢所有人”。让社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吧:有意思、有意义、有成长。




18 年前,Ada在湾仔区议会主席年代,湾仔区有很多个重建的项目,牵涉到很多文化资产、历史建筑及在地居民的感受。其中,湾仔蓝屋项目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成功的,而当时Ada便是这个项目的核心参与者之一。

蓝屋跟其他唐楼一样有民商教混杂的多用途,也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非民营组织,这让大家会觉得这一街区可以做很多很有趣的事儿。

但突然政府说要做重建,要求当年的居民都要搬走。蓝屋的社区营造迈向倡议:老居民、区议员、社工等专业人士提出「留屋留人」计划。

在不断争取后,政府听取了居民的声音,并接受蓝屋将非牟利组织主导的社企模式营运,拨款5千多万,支持全面修复。很多的老居民能继续居住,但需要规划出一个公共空间,于是他们便提出了「好邻居计划」。
“好邻居计划“指搬入进蓝屋的人除了支付房租租金,还需要签署好邻居商约,参与到社区的共创中。所以,今天的蓝屋有老人、年轻人等,还有很多专业人士。

他们当中有绘画师、有建筑师、有艺术家、有教师,而他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营造这个蓝屋,蓝屋的未来是由他们创造,后来也持续开展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活动。


在蓝屋项目中,从提倡「留屋留人方案」,到保留后的营造,创造了归属感后,居民也会一起解决问题。今天的蓝屋有老人家,有年轻人,有专业人士,他们当中有绘画师、有建筑师、有艺术家、有教师,他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营造蓝屋。
他们感受到了参与、愿意付出的热情,不计较、求同存异的胸襟,「天天都是好邻居」的实践及社工和专业人士在背后支持。蓝屋的未来是由他们创建。

做社区营造需要参与的热情,需要跨界跨领域的行动,从政府、从企业界,到居民都非常投入。每天都是好邻居,每个小时都应该是好邻居。希望看到蓝屋未来十年、未来二十年,都可以持续发展下去,成为一个模范的单位。
近年推动的「MAD创不同」社创实验室,在做「社区解方」以回应长者的孤独感的实验。他们感受到,新问题必须有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孤独感是不能用标准化社会服务去回应,必须由个人化解法开始,并融合各界所长。社区营造也是社会创新,要接受失败,要屡败屡试。
Good Lab推动官商民三方合作,期待建立一个有活力、有幸福感、有韧性的一个社区。在这儿得到经验是如何把这个比较负面的东西变为一个社区营造、居民可以参与的过程呢,这个就得不断去做一个中间人,去理解居民的想法。
在Ada过去的十多年,她做了很多跟社区营造有关的项目,感觉到社区营造应该是社区生长、成长的补充剂。而社区营造需要的补充剂就是希望有意识地、有主体感的居民能相互信任。



MaD 創不同實驗室 

Make a Difference Social Lab

Webpage: https://mad.asia/programmes/mad-social-lab/930


Good Lab 社區環境工作室

Webpage: https://www.goodlab.hk/zh/projects/urban-river-revitalisation-yuen-long-town-nullah/



在当下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与环境的挑战,更多青年人也在寻找更有价值感的生命体验。BottleDream的愿景是激发年轻向善的创造力。我们在思考:一个能够持续激发青年人向善创造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是什么样的?

生长的动力是未来与当下的连接,在商业逻辑之外,在主流叙事之外,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着,老年人、残障朋友、困境女性、留守儿童、乡村与城市的低收入者等社会多元群体:他们是否也能享受到AI发展的带来的自我赋能与科技福祉。


BottleDream面向公众发出了一个倡议:共同去做一个 AI 向善的高质量语料库——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向善大模型”,将社会角色代入去理解与支持,通过多元主义视角的共情并提供情感的注入。

而关于向善的大模型语料库的打造,他们期待的是面向公众、社会各方的共创,如研究机构、企业、高校、NGO、青年社群等,并开源使用与共创迭代。
聊到生长动力的来源,阿菜从青年个体与商业品牌两个维度分析:

BottleDream影响着年轻人,发现现在的青年个体期待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不仅关注自己的眼前的生活,更想要关心一个更大的世界。过更有意义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使命,及与社会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当把“想过有意义的生活”和希望“自己是善良开心、有创造力的、欢乐幸福的”这两者变成一件事情时,它会成为一个事业的选择,找到自己的使命。

我们试图不仅要过有意义的人生,也希望去跟大家一起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它变成了我们早期的思维创新,这个事业里面一个最核心的动力。

不同青年个体处于不同阶段——泛小白、公共意识青年、公共行动青年、创变者;每个阶段的青年也会互相被影响,形成影响力的社会创新文化社群,激发群体性行为创造改变。
技术的革变使气候及社会问题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些政策与导向,这是一股非常强的力量,推动社造的发展。

大的环境变化催生了新的年代,年轻人思考后,改变价值观与生活习惯,慢慢形成新的价值浪潮,以及一些商业的机会。

一个向善的、有社会责任的品牌,需要从内核和使命去更新,再连接策略,学习场景构建。

品牌的理念跟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做个好的链接,诞生一系列有助于社区发展方法论和工具。商业品牌通过可持续联结消费者的意义,与消费者创造一种更深入、持久的关系。
正如大鱼在做的社区营造,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更包容、更幸福的一个社会生活环境?BottleDream这些年做了很多事,影响了很多人开始走上这条让世界更美好的路,但现实会发现很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有时不禁问自己:“我究竟在做什么?”如果现有的支持系统无法看到个体的真实需求,再大的问题都很难激发出大家所有的内在生长动力。

当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会发现很多问题是直击心灵的,直击我们过去十多年的所有的就是所谓对世界美好的想象,所要去倡导那些一切。或许我们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多元的知识体系,政府的加入,创新公司的加入,美好品牌、创造力青年的加入。
当代我们面临着太多系统性的问题,而我们是非常需要系统的支持的。
在不确定当下我们如何去持续共建一个稳定的知识网络?我们如何从资金到政策到行动的赋能,去促推进行动的落地?这些问题除了在社区营造的议题里有一些尝试的经验,但如果放在其他领域它是否还能被迁移?

如何让社会创新的行动组的社群生长?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支持的网络社群,彼此成长去支持......我们留下了这些问题想与大家探讨,期待更多的思想火花。



主题研讨会的最后环节,我们创造了一个思想市场,让生长的能量流动起来。社造领域的议题发起人在OPEN议题空间与现场的观众互动交流、共创,又生长出了不少思考与感受。

作为社区营造工作者遇到哪些至暗时刻,
是什么让我们留在当下?

我们作为一个支持社区的一个支持者,
我们又如何构建了自己的这样一个支持系统?


很多的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讨论幸福,
到底是奢侈还是当务之急?
当我们去未来思考幸福观的时候,
有非常多的观点地冲突。

幸福真的存在吗?讨论幸福有意义吗?
幸福到底是关于自主地去探索,
还是要去寻找归属和意义?


也许,慢一点停下来,
就会收获更丰富的感受。


现实中我们发觉,
有一些空间是被限制出来的,
而有一些空间是自然而生的。

那么,一个好的、有活跃的、
把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的、
让新的社会基本建立的公共空间,
是如何产生的?

社区营造真的值这些钱吗?
社区营造中,价值又该如何量化?

政府面对甲方需要和组织愿景的冲突,
如何做居民诉求和政府诉求的平衡?


在社区营造中,
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角色?

不同类型参与者在地方更新过程中的
自我定位与角色转换?

行动者能被激发出来吗?
行动者可能会遇到
哪些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

不同阶段和不同参与者的加入下,
如何保证行动者的主体性?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一个跨专业青年组成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其核心专业能力包括社区营造与街区创生、社区规划与空间设计、社会学、活动策划、空间创新运营等。以「人人参与共创美好街区」为倡导,致力于推动城市再生语境下的多方参与和社会创新。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是由上海市新华路街道引领并发起,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具体负责筹款、运营并开展社造活动的共创空间。这里不仅是激发本地居民交流协作、参与社区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创平台”,也是培育全国社造人才,助力各地社造土壤与地方创生的共学场。


大鱼营造
人人共创美好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