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川(1):一个消失的王朝

文摘   2024-06-17 19:56   北京  
----------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大师有这样的描写:
“这时马蹄声已近,陡然间,号角急响三下,八骑马分成两行,冲进林来。八匹马上的乘者都手持长矛,矛头上缚着一面小旗。矛头闪闪发光,依稀可以看到左首四面小旗上绣有‘西夏’两个字,右首四面小旗绣有‘赫连’两个字……”
这只威风凛凛的军队来自西夏王国,其首府在今天的银川市,时称兴庆府。
由银川市区出发,西行35公里,便是西夏王陵景区。一块高大的石碑拓片提醒我们,这里是西夏王国的大门。
石碑上的文字同一部史书中残破的一页,述说着那段被边缘化的历史。我在石碑前驻足揣摩了好一阵子,试图能够“破译”一二个文字,结果发现是徒劳的。无奈之下,只好发出一声“天书”的感慨。
沿着长长的步道,深入景区,可见在贺兰山脚下的洪积扇上,像布阵一样排列着一座座陵丘,范围长10公里,宽5公里。在阳光照映下,这些土黄色的陵丘金光灿烂,蔚为壮观。
▲贺兰山下,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我2010年去过埃及,相比之下,这些“土丘”远没有用巨石堆砌起来的金字塔宏伟高大,但规模和气势令人震撼。
太阳即将落山,走到一个陵丘后面,对着夕阳照下几张逆光像,一幅“日落王陵”的景象被收入镜头。
史载,西夏是十一世纪初由党项人建立的王国,在其存在的189年间,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人称“雄据西北两百年,三分天下居其一”。
蒙古人在北方崛起后,对西夏这个邻居产生了吞并之意。13世纪初,蒙古军队对西夏先后发动了六次征讨。西夏士兵剽悍善战,面对蒙古铁骑大军压境,毫不怯懦,拼死抵抗。在第六次征讨行动中,成吉思汗殒命六盘山。我在鄂尔多斯参观成吉思汗陵时,看到一种说法,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是:“灭西夏,尽屠之。”
在报仇雪恨的心理支配下,蒙古军队对兴庆府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势。或许是天要灭西夏,这期间,兴庆府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再加上西夏后期,高层出现安逸享乐思想。这些都加速了西夏走向灭亡的进程。终于,1227年,兴庆府被蒙古大军攻破。蒙古军队入城后,“人尽灭,物尽掠”。宫殿被付之一炬,园林被毁盗殆尽,西夏末代皇帝也在请降后被杀。
▲西夏王陵景区大门
元代,史学家奉命修史,《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西夏史》。其原因,一是西夏被灭国、灭族、灭城后,史料荡然无存;二是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人之手,蒙古人对西夏怀有深仇大恨。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西夏,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瞬间划过西北的夜空,消失在大漠戈壁中,在此后的几百年中无人记起。
李彤是西夏博物馆副馆长,他对我说,国内过去对西夏研究不够,有“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之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西夏文物留存不多,或者被毁,或者被外国人盗走;二是西夏文字古怪难懂,无人识得。如古代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一样,西夏给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难解之谜。
我在甘肃武威见过“西夏碑”,一面是西夏文,一面是汉文,一一对应,内容相同。这块石碑为解读西夏文字的奥秘打开了一扇门,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因缺乏文献支持而步履维艰。
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到黑城探宝,将大批西夏文物盗走。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是《番汉合十掌中珠》,相当于双解字典,对破解西夏文字极有帮助。这些文物被存放在圣彼得堡东方研究院,致使后来的中国学者不得不千里迢迢,“去别人家取自己的经”。
---------- 
旅行攻略
宁夏面积虽小,但历史厚重,文化多样,景色俱全。走上一圈,养眼、养心、养情。黄河岸边的沙坡头必须体验。到了回族聚居区,一定要吃吃盐池羊肉,肉质细嫩,不膻不腥,做法翻新。喝喝回族盖碗茶,香气四溢,去油除腻,帮助消化。推荐看10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
原载《走过西部》,黑大出版社,见“阅读原文”
--------
作者:刘文军,网名“好望角”,户外爱好者,文史地理爱好者,现居北京。
---------

好望角寻访之旅
户外爱好者,出版《黑龙江纪行》(黑大出版社)等游记作品,现居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