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此幅《古柏双骏》正开始创作于彼时,战事逼迫、家庭烦忧加上当局的压力,徐悲鸿画出的两颗高大的古柏,是他对于国对于家对于自己,能得到庇佑和安宁的美好期望。徐先生远赴南洋后,将多年带在身边的《古柏双骏》赠与马来西亚爱国富商陈振永先生。此幅作品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脉搏与民生疾苦,记录着先贤远走与沧海沉浮,本季重登拍场,彷若鸿雁南归……
徐悲鸿与南洋各地政商、艺文各界名流交往颇多,结下深厚的私人情谊与广泛的社会交往,马来西亚爱国富商陈振永正是其中一位。陈振永(1873-1947),南洋爱国华侨,老沙登「鸿发锡矿」创办人。早于十四岁之年便远赴马来西亚,经过多年经营,渐成南洋巨富。陈氏为马来西亚广益银行创办人之一、亦为1906年成立之尊孔学校创办人之一;现马来西亚皇宫为其旧产。
本幅构图上马已经不是画面的主体,高大的两棵古柏更加引人注目。古柏占据画面正中,树干虬曲粗壮,彷佛已经有几百年的年轮,枝叶纷披,向往伸展;这两棵参天古柏,以花青和墨色写之。墨色在花青的底色形成淡而润、充满水分的温润效果,形成一种明艳如有光照的感觉。古柏下两匹马,俯首觅食,神采飘逸,安逸恬静,有出世之慨。一如徐仲年所言,徐悲鸿此类立马最能免俗,也最能代表悲鸿的灵魂。这两匹马以线条勾勒,却不失全部勾实轮廓,仅在马背、马肚、马腿、马脖处粗笔重点勾勒,亦注重体积面块造型;马鬃和马尾处则用书法飞白,倍增飘逸飞动之灵性;摇曳的浅草才没马蹄,又使画面增加了妙趣。一方面是高度形似的,一方面是笔墨酣畅奔放、充满气势和力量的,创造了能够用笔墨精炼而熟练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画马的勾泼程序。
Lot 3024
1944年对徐悲鸿来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年他重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并开始筹备中国美术学院,他的一片爱国爱民之心,付之于行动,也跃然于纸上。此时他个人生活也有了新的起点,1944年登报与蒋碧薇离婚后,随即与他最好的知己和伴侣廖静文订婚。此外,就是自己最为看重的《八十七神仙卷》失而复得。心神顺畅下,徐悲鸿于此一阶段创作颇丰,且精品频现,画作不再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忍辱负重,而是激昂奔放,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画面上描绘两头墨猪,亦动亦静。以俯视角度勾勒朝天鼻、额纹,墨染面孔、耳、颈背、直长的身躯和圈圈小尾巴,再以双前蹄作平衡,比例准确,构图独特精练。干笔处墨染以润,更富纹理触觉,栩栩如生,带出质朴的美感。画面上部大块的留白,点出了环境,给观者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增强了空间感。地面的处理,以墨色为主,充分发挥了色彩的作用,使画面在单纯中有了新的变化,更加更富。
本幅作品题识中「贤哉,回也」语出《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为: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看似讽刺颜回,但是转念一想,此幅作品中两头相依的猪是否是画家当时心境的表达,是否因为与廖静文的情定终身,让徐悲鸿对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陈之初(1911-1983),祖籍广东潮安,幼时曾赴中国求学,返星洲后任学徒,后创业,经营南洋土产贸易,从胡椒贸易中获厚利,业务扩及海外,有「胡椒大王」之誉。他嗜中国艺术品,其「香雪庄」收藏驰名南洋,尤以书画为重。陈之初通过百扇斋主黄曼士结识画家徐悲鸿,又经徐悲鸿力荐购藏海派大师任伯年逾百件,曾是海外任伯年作品最大藏家,最为人称道。陈之初最钟情的画家是徐悲鸿,他的夫人还曾师从徐悲鸿学画,故陈之初收藏徐悲鸿的书画数量多,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