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中草药大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中医中药、有病不求人
今天介绍的这个方子,创始人叫钱乙,钱乙你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你一定听说过。
除了六味地黄丸,钱乙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子,叫泻黄散。泻是泻火的意思,黄色在中医五行中属土,对应脾胃,所以泻黄散泻的是脾胃之火。当然,你也可以叫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泻脾散,泻脾散听上去就直白了许多。以往的文章里,我们总是在强调,中医说泻火一定要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过,这里讲的火,既不是实火,也不是虚火,而是伏火。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伏火”。伏火和实火还不太一样,实火和虚火又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来打个比方。在一些没有暖气的地区,冬天取暖是个大问题,生炉子就成了最方便也最实用的办法,炉灶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是实火,实火虽然烧得旺,但是灭起来也很容易,一盆水浇下去就解决了。在中医看来就是要清热解毒。
那什么是虚火呢?虚火就是在炉子上坐一壶水,水马上就烧干了,这个时候,壶壁的温度就很高,要让温度降下来,就得往壶里面添水,就是要滋阴降火。会生炉子的老人都知道,炉子是不需要每天起火的,只需要把火种保留,再把木炭烧出来的灰盖在上面,第二天,拨开灰,再添点柴,很快火就烧起来了,屋里也暖和了。这就是伏火,伏火是要藏起来的,你看伏不就有潜伏、潜藏的意思么?脾胃里面有伏火了,火气顺着食道往上走,一直走到口腔。中医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嘛。而脾和胃的关系又很密切,可以说是不分你我。换句话说,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有光泽,脾胃虚弱的人,嘴唇就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从脾胃到食道,到咽喉,再到口腔,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嘴唇受到火气的熏蒸以后,就会出现干裂、脱皮、疼痛的现象,甚至整个唇周都发红,发痒,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去舔嘴唇,越舔越严重。还会长疮,最常见的就是口腔溃疡,还会有口臭。泻黄散就应用而生了,《医方集解》说它专门治疗“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泻黄散:山栀子1克、石膏5克、防风40克、甘草30克、藿香7克,把这些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伏火是怎么来的。一句话,郁出来的。脾胃就像轮子一样,一刻不停的在转动,脾主升,胃主降,脾把清气升上去,胃把浊气降下来,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在那里,郁久了化热化火。首先上场的是藿香和防风,藿香和防风可以发散脾胃郁气。方才说了,这伏火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结的结果,所以用藿香和防风来恢复一下脾胃气机,这一步很关键。另外,伏火伏火,精髓全在于一个“伏”字,假如没有了炉灰的伏藏,那这个火种还能保留下来么?当然不能。
防风又是风药,可以把覆盖在火种上面的那一层灰吹掉,藿香呢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藿香加防风,让这个火无处藏身,彻底的暴露在外面。紧接着,伏火也好,实火也好,总之是有火,既然有火,那就得灭火,对吧。栀子、石膏当仁不让。这两味药一去,就像是在火种上泼了一瓢水。有人可能要问了,前面讲到灭实火的时候,要一盆水浇下去,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一瓢水呢?实火烧得旺,是熊熊烈火,不信你丢一块木炭到炉灶里去,很快就烧没了。而伏火呢,你能隐隐的感受到它的热乎气,但是你看不到燃烧的明火,伏火的特点在于,它容易复燃,但是烧得不是很猛烈,这一瓢水泼下去,轻轻松松就可以给它浇灭,所以栀子和石膏的用量都不大,石膏用到了5克,栀子就更少了,只用了1克。从正气的角度来讲,这两味药都带点寒性,用过了容易损伤脾胃的正气。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钱乙的意思就是用量要轻巧,四两拨千金,点到即止。最后脾胃实火和脾胃伏火是两码事,治法也不一样,实火的人食欲很好,吃得很多,饿得也快。伏火的人吃得不多,没什么胃口。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区分。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
想要了解更多中医、中药材、中草药秘方、偏方,▼ 点击下方卡片▼ 即可查询!
如:腰痛、妇科、男科、补肾、腰间盘突出、背痛、腿痛、膝盖痛、颈椎病、肝病、胃病、便秘、尿频、腹泻、小腹突出、痛经、乳腺增生、坐月子、痘痘、白发、脱发、皮肤病、老年斑、衰老、阴虚、感冒、咳嗽、发烧、失眠、结石、咽炎、嗓子痛、头痛、牙痛、打呼噜、口腔溃疡、口臭、鼻炎、耳鸣、眼病、甲状腺、头皮屑、脚气、痔疮、手脚冰凉、风湿、盗汗、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心血管病、脂肪肝、痛风、老年痴呆、静脉曲张、补气、补血、补钙、瘦弱、肥胖、小儿疾病、瘦腿、瘦腰、湿气、健脾、打嗝、狐臭、抽筋、戒烟、经络、中成药、泡脚。。。更多
感恩分享点个在看,好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