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让乡村的“夜”更有魅力

文化   2024-10-29 19:01   内蒙古  

注:文章PDF打印版在文末

你最喜欢的《人民日报》金句

1.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地道的乡土生活是“乡味”的来源。

2.守得住,不是守旧不前,结合本土特色,挖掘“乡村+”的各种可能,才能让乡村的夜间经济更有品质。

让乡村的“夜”更有魅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夜经济;乡土文化;乡风文明

匠人们把铁水舀起,用力击打,“铁花”绚丽绽放,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浪漫场景;烟花瀑布、主题灯光秀轮番上演,光与影的“奇遇”美轮美奂。国庆假期,游客在天津静海区独流镇十一堡村家庭农场享受到难忘的视觉盛宴。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一段,开头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2日的新范文,这篇文章的角度很有特点,它把乡村振兴和夜间经济这两个考点融合在了一起,这两个知识点单独拿出来哪一个我们都知道很重要,但是放在一块,写成一篇文章,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功底了。那该怎么来写呢?文章一开篇,就引入了“打铁花”这个事例,而且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果有同学对“打铁花”不那么熟悉,这里可以看一下,一旦考试遇到相关申论给定材料,结合我们一会的讲解,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这个“事情”迅速定位到对应的考点里面。另外,为了让今天这篇文章更适合申论考试的要求,我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调整,把考试中容易遇到的知识和文章进行了融合,也推荐大家结合原文认真体会,学习吸收。】

白天去枣园采摘冬枣、亲近自然,晚上入住星空帐篷、烧烤露营……当乡村的“柴扉”在夜间被叩开,各类活动串联起村子里的资源和景观,一花一树、一柴一舍也就有了新的质感夜间经济的触角延伸至乡村,不仅激活了自然资源,也是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质朴和鲜活,给乡村多元发展带来新空间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二段,中心论点段。本段一开始,就又列举其他一些和乡村有关的活动,但看似简单的活动,其背后可是有“深意”、有“意义”的,都表现在哪呢?第一,“各类活动串联起村子里的资源和景观,一花一树、一柴一舍也就有了新的质感”,这说的是这些活动所起到的“串联资源和景观”的作用,也对应了前面刚刚所列举的事例,因为无论是“采摘冬枣”,还是“入住帐篷、烧烤露营”,这些活动都是有着连贯性的。第二,更进一步来看,透过这些“资源和景观的串联”,其背后体现的“夜间经济的触角延伸至乡村,不仅激活了自然资源,也是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理解这段话,我们就要想到,其实很多乡村的自然资源虽然很有特点,但如果就是放在那里,无人问津,那本身是没法产生经济效益,进而给乡村带来助力的,所以这句话不仅是解释了夜间经济对乡村作用的本质,放到其他有关乡村、乡村资源、乡村文化的主题当中也都适用。第三,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质朴和鲜活,给乡村多元发展带来新空间”,这就从“游客”和“乡村”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明,里面的“乡土文化”“质朴鲜活”和“新空间”这些词推荐大家记下来,放在这类主题里面,都能很好的增强我们文章的专业性,有效提升文采。】

守住乡味,不失品位。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地道的乡土生活是“乡味”的来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乡村独有的魅力和特质,是乡村夜间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也是其吸引力所在。/天津武清区大碱厂镇港北辛庄村连续举办小夜集,在浓浓的“乡味”中唤起人们的记忆和乡愁。夜集上,玩一玩套圈、跳皮筋游戏,看一场露天老电影,欣赏一段极具年代感的舞蹈,或是在田园小院里尝尝大厨现场制作的老面馒头、农家炖肉……/推动乡村发展“出圈”,必须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性,让每一盏灯火、每一场活动、每一项体验都融入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守住乡味,不失品位。人们为什么会去乡村?前面提过的自然资源当然是一个方面,但乡村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去“某些”乡村呢?注意段首句后面第一句话,就是从“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一直到“是乡村夜间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也是其吸引力所在”,这就说明了乡村夜间经济、乡村文化的特质是什么。里面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地道的乡土生活”这几个词推荐记下来,这是我们写到有关乡土文化、乡村产业、乡村发展等很多考点时重要的思考角度。同时,本段我们还可以重点注意一下结构,我在文中用“/”做了标记,在段首句之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刚刚我讲解的“乡村独特自然环境”那句话是第一个层次,属于总说;接下来第二个层次,后面两句话,则列举了天津港北辛庄村小夜集的事例,属于分说;而第三个层次则是本段最后一句话,总结事例并回扣分论点,说明要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性”,那这样一来,这一段就采取了“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这个结构在构建文章分论点段内容时也经常都会使用,需要我们重点把握。】

创新融合,提升品质。守得住,不是守旧不前,结合本土特色挖掘“乡村+”的各种可能,才能让乡村的夜间经济更有品质。以创新和融合思维,对乡村资源进行多维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比如,通过“乡村+科技”,让既古老又有现代感的村落在夜色中焕发新光彩;通过“乡村+体育”,让赛事破圈的影响力带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火种,农民群众也有自己的文体特长和爱好,基于自身禀赋、创新融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服务、加强扶持,就能点亮乡村之夜,将田园特色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打开“乡村+”的各种可能。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二,创新融合,提升品质。本段我们重点注意一个写作思路,那就是“守正创新”,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泛,除了今天乡村这个主题外,其他比如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汉服、“新中式”、“国潮”、文化自信、民俗、老字号等等,只要是和“传统”“特色”有关的话题里都可以用。道理也很简单,我国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结合传统,发扬已有的优势和特点,但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紧跟潮流、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道理一说就明白,但得怎么写呢?本段就可以提炼出一个不错的结构,我在文中用下划线做了标记,就是:“守得住,不是守旧不前,结合……特色,挖掘……的各种可能,才能让……更有品质。以创新和融合思维,对……进行多维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的有机结合。”那这样一来,考试当中遇到相关的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这个结构,我把这个结构放在了今天pdf讲稿里面,大家记得要去看。那具体到本段,要如何实现这种“创新和融合”呢?注意里面提到的两个角度,分别是“乡村+科技”“乡村+体育”,当下乡村火爆出圈的各类现象,大多都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的。注意这里在“乡村+科技”“乡村+体育”后面,还分别做了具体的解释,“乡村+科技”对应的就是“让既古老又有现代感的村落在夜色中焕发新光彩”,“乡村+体育”对应的就是“让赛事破圈的影响力带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学有余力的同学,这两句话也推荐记下来,能很好的增强我们文章论述的深度。另外,本段还有一些不错的标准词,比如“文化火种”“自身禀赋、创新融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服务、加强扶持”,这些也可以一并留意。】

数字赋能,打造品牌。随着我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催生了乡村文化生产新方式。浙江各地“村晚”凭借云上观赏再度走红,观看量超过1亿。“村BA”“村超”的迅速传播,也是通过一条条记录下“彩虹过人”“圆月弯刀”等高难动作的短视频。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各地信息“能见度”大幅提升,既有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挖掘展示,又有对乡风民俗风物的独特表达用鲜活的视听语言描摹乡村人文风情,为乡村夜间经济发展赢得更多机遇。这充分说明,坚持正确理性的价值观,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文化创新要求,就能打造更多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乡村文化品牌,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数字“赋能”,打造品牌。先注意这句话:“随着我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催生了乡村文化生产新方式”,它不仅说明了乡村文化可以迅速发展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而且这句话还可以放在“数字乡村”这个考点当中,与之类似的还有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形象表述,叫做:“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这里可以一并复习一下。同时,本段还提到了一些事例,比如“村晚”“村BA”“村超”,甚至还有前几天我们刚刚学过的“稻田艺术节”“‘土味’戏剧”,这些也都是让乡村夜间经济更有魅力,并可以通过数字赋能、打造当地品牌的好例子、好思路,可以留意一下。不过,这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既然这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新媒体来宣传,那在做的时候,要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原则,分别是:“既有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挖掘展示,又有对乡风民俗风物的独特表达”“用鲜活的视听语言描摹乡村人文风情”“坚持正确理性的价值观,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文化创新要求”以及“打造更多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乡村文化品牌”,以后遇到和乡土文化、乡村夜间经济、数字化乡村有关的考点话题,这些内容都可以直接套用,结合材料稍作改写,一段不错的论述内容就可以很快的写出来了。】

正如飞上天的“铁花”,令人向往,值得回味。乡村的夜晚,蕴藏着无限潜力,需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去发掘和点亮。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六段,结尾点题。这篇文章的结尾比较特别,对开篇所列举的“打铁花”的事例进行了呼应,尤其是里面“飞上天”“夜晚蕴藏无限潜力”“发掘和点亮”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如果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开头也用事例进行了引入,那也可以模仿这个结尾段,不过如果不习惯,那就还是稳妥一点,用我在之前文章里面推荐的“名言+展望”等结尾写作结构就好。】


【注】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20241022日第09版,《让乡村的“夜”更有魅力》,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188字)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申论·面试】系列课程





扫描添加老师微信

扫描下载文章PDF打印版

隔壁班学习园地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唯一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