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三坊七巷(21)

政务   2024-11-11 08:02   福建  



编者按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记文儒坊陈承裘故居

作者 潘登


路人经过文儒坊,常注目于陈承裘故居那古朴庄重的六扇门,“六子科甲”的牌匾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闽都望族出人才

如果三坊七巷要选出书香世家的代言,文儒坊陈家绝对有强劲的竞争实力,“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说的就是他们家。

陈若霖,清代刑部尚书,以执法严明、刚正不阿而著称。陈若霖之子陈景亮(1810—1884),曾任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治政廉明。陈景亮长子陈承裘(1827—1895),字孝锡,号子良,以孝称,咸丰二年(1852)进士,却不慕仕进,随侍陈景亮左右。

陈承裘对子女课业、为人处事管教甚严,生七子,除第五子夭折外,其余六子皆登科第,宝琛、宝瑨、宝璐中进士,宝琦、宝瑄、宝璜中举人,也因此陈承裘故居门额赫然挂着清廷恩赐的“六子科甲”匾。同时,陈宝琛之弟宝瑨的长子懋鼎,与宝瑨、宝璐同为光绪庚寅恩科进士,故陈家又有“世进士”之誉。在陈氏家训的深厚滋养下,陈家子女在历史长河中稳固占据了显赫地位,保持了广泛的影响力,家族内部人才辈出。

据统计,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在陈氏家族传承的360年间,陈家进士有21人之多,在福州地区首屈一指。这些历史名人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同时在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池馆之胜话雅居

陈承裘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是一座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民居。郭柏苍在《全闽明诗传》中写道,“擅池馆之胜”,即指此宅。旧宅花厅始建于清初,约咸丰、同治年间,居于此的林则徐舅父陈大煜由于家道中落欲售此宅,恰逢云南布政使陈景亮以足疾告归,正在三坊七巷一带营宅。陈景亮和其长子陈承裘购得此宅后对其加以修葺扩充。1908年,陈承裘的次女、台湾“板桥林”林尔康之妻陈芷芳出资扩充兴修正座。

故居大厅为穿斗式木构架,随处可见镂刻得精巧细腻的驼峰、斗拱、吊柱、雀替。古人充分运用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生活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与具体的物象结合起来,产生了多彩多姿的祈愿图案。这些建筑装饰是建筑华丽的外衣,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与愿望。据载,陈承裘故居的雕花工艺曾被收录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画册。主座东侧墙外是东园林(文儒坊45号),称“梅舫”,面积约300平方米,园林玲珑雅致、曲径通幽;北面建有一座小楼,名为“天香楼”,傍假山而建,坐北向南,面积约20平方米,小巧精致。顺势巧妙地以假山叠成踏步(石磴)上楼,上层楼沿木栏杆设美人靠,檐作小翘角,悬吊柱。

小楼南面为花园,石板路、鱼池、假山及八角半边亭等合理分布于此。园北有仿太湖石假山一座,面积约70平方米。建筑者依福建沿海的取材优势,以贝壳烧制成壳灰,配以细沙、糯米塑成假山,结构设计仿制苏州园林假山,历经百余年,仍然坚固美观。假山石笋上刻有“坐花醉月”“夏云献态”“濠濮闲意”,字体有行有篆,行云流畅,尽显主人雅致。八角半边亭充分利用地理空间优势,亭有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池旁围绕枇杷、桂花树,设计师巧妙排布,从阁楼俯瞰,可见小池中桂花倒映,人称“月中桂”。假山南面的小廊通往书房。书房的门窗户扇皆用楠木雕刻,生动传神。房前一株老梅,传为陈承裘手植,至今枝繁叶茂,“梅舫”之名出于此。

海峡姻亲传佳话

故居的主人陈承裘一面尽孝,全心全意侍奉父亲陈景亮;另一面全力教育好每一个子女。我们很难想象,当同为进士却放弃仕途几十载的陈承裘接过“六子科甲”的牌匾时,他是怎样的心情。

在陈承裘众多的子女中,陈宝琛与陈芷芳绝对是最有发言权的两位,陈宝琛在福州可谓家喻户晓。旧式文化中的世交,讲的是门当户对,一个家族的强大,除了自身子弟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庞大而牢固的社会网络。从家族往来记载中可以看出,陈宝琛与同父异母的二妹关系不错。访台之时,陈宝琛促成了陈芷芳与“板桥林”家林维源侄子林尔康的结亲,成就一段海峡联姻的佳话。后来,陈芷芳的次女林慕兰在陈宝琛的牵线下嫁给了严复的三子严叔夏,陈芷芳的次子林熊祥又与陈宝琛之女陈师桓结婚,成了陈宝琛的女婿。他们的姐姐林慕安,也嫁给了晚清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后代。当陈宝琛兴建全闽师范学堂之时,财力雄厚的陈芷芳也挺身而出,捐巨资作为建设全闽师范学堂校舍经费。陈芷芳居厦门期间,正值陈宝琛主持修建漳厦铁路,常下榻于“林氏府”西楼,和妹妹共叙家常。陈宝琛曾说:“妹时年甫四十,自课诸子。余来谈家事,辄至夜午,门外风涛叫啸,与妹课子声相应答。”陈芷芳回福州修复其父陈承裘故居,主要是供其亲生母、陈承裘侧室张氏居住。

同样由于姻亲关系,陈宝璜第三子陈懋节之妻曾纫珊的堂叔、抗日海军名将曾以鼎(1892-1957)抗日战争前曾经寄寓“梅舫”一段时间。曾以鼎的堂姐、全闽第一绣手曾明女士于1952-1955年间也曾住在二进西后厢房。

建筑本是无灵魂的物体,但它附着了那段历史,便有了精彩的故事。


图片来源:影像福州、福州文物

编辑 郑锦銮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家在鼓楼
发布鼓楼新闻、服务民生,传播鼓楼好声音,打造鼓楼人的网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