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脏科的天花板专业,电生理总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但如果我们抛开呆板的文献和实验数据,尝试从更简洁形象的角度来理解,或许能让电生理“平易近人”一些。这篇关于双环折返的思考,就体现了这种理解。
做电生理,特别是常做房性心动过速激动标测的人,大多听过这样一个概念——双环折返。业内对双环折返的定义是:存在两个不同的折返环,且两个环路之间有着共同的传导通路(也有称“‘8’字折返”的说法)。如图1 case :图 1
这是一类典型且常见的“双环折返”病例,多见于外科术后患者,右房游离壁手术切口和三尖瓣环构成了形成折返的两个“环岛”(其实无外科手术史的患者也常见这类折返,界脊下端可以代替手术切口的作用)。
很多人把“双环折返”看作一种特殊折返机制,花大力气验证和总结规律,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论述。但我认为论述越深,误解越深。因为我们可能都忘记了折返最基本的定义。从这个角度看,“双环折返”或许是个伪命题。
定义上讲“存在两个不同的折返环”,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折返环”是什么?是激动时间首尾相接,占满整个心动过速周长,能让我们在标测图上画出两个圈圈的,就是折返环吗?不是的。折返形成要有快径,有慢径,两条径路首尾相连,且满足一定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条件。按这个标准,图1两个圈圈,哪里是快径?哪里是慢径?为什么?真正的折返环是什么?其实我们都被这些箭头和圈圈误导了——折返环不像电流一样,由几条细导线构成回路。心肌细胞普遍具有传导性,在折返中,只有很少部分心肌由于种种原因传导不畅,充当了“慢径”的角色,其余的大片心肌正常传导,且传导速度一致,都可以视为折返中的“快径”。因此,绝大部分心肌都会参与折返激动。如果把心腔看作地球,折返环更像“洋流”,仅绕过几处海拔较高的陆地(解剖屏障或疤痕),却覆盖着大部分地球表面(心肌)。
切口处和三尖瓣环像两块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其余心肌都被“洋流”覆盖。上、下腔静脉和一些低电压区不影响洋流走势,像几处漂零的小岛,可以等效于无。两块陆地之间最近的区域就是“海峡”,海峡中的洋流速度受到影响,成为“慢径”。(通过激动图的颜色往往不容易识别慢径,但局部电位经常出现长时程、低振辐的碎裂电位,代表传导不畅)。不难发现,原来“两个不同的折返环”,其实是一个折返。我们总习惯用二维平面的视角找折返环,找到了所谓的“绕三尖瓣环”和“绕切口”两条路径,却忽略了心腔是个三维结构。就像沿赤道给地球围一条很宽的围巾,从南极上空看一个圈,从北极上空看又是一个圈——“双环折返”其实“没有双环”。
既然没有双环,那“双环折返”是否毫无意义呢?我认为刚好相反,正确理解好其中的机制,对于认识和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非常重要。因为在三维结构的视角下,所有折返都是“双环”。环岛可以是疤痕,也可以是解剖屏障;判断解剖屏障是关键环岛还是无关岛屿的依据不是面积大小,而是是否影响洋流走势;慢径往往在海峡处,但也有例外。图3和图4 case都是临床较常见的病例。不难想象,用“大洋流+双环岛+海峡+无关岛屿”的思路,所有房扑都可以看作围绕两个无传导区域的折返环。而准确分辨环岛和无关岛屿,找到海峡位置,理解洋流走势,就一定能精准解读,有效治疗。(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病例来源于网络和个人搜集,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笔者联系)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