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之外,“会士”制度,来了!

学术   2024-11-24 11:24   新加坡  


11月23日,中国气象学会在其百年纪念大会上,公布首批会士名单,标志又一个新的学会正式推出了“会士”制度。


近年来,中国多个专业学会陆续设立了“会士”制度,以表彰在特定领域内做出杰出贡献的会员。这一荣誉制度正在成为学会的最高等级称号,显示出学术组织对优秀科研人员的认可与激励。


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营养学会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越来越多的学会通过设立会士制度,树立本专业学术标杆。


学会最高荣誉的设立潮


近年内,各学科专业学会掀起了设立“会士”制度的热潮,势头旺盛。从计算机、营养到气象领域,各学会纷纷通过会士制度表彰本领域的顶尖人才。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为例,其会士评选每年进行一次,候选人需由一名主提名人和两名附议人推荐,评审过程强调学术成就和对学会发展的贡献。


类似地,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运筹学会也设立了会士制度,评选流程大体一致,均需经提名、评审委员会审核和投票确认。各学会的会士数量每年有限,意在确保荣誉的稀缺性和权威性。


此外,一些学会正在逐渐完善会士制度的细则。例如,中国化工学会的会士评选标准侧重实际应用贡献,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会士则注重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无论标准如何,各学会会士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这一荣誉称号提升学术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


会士制度的来源与发展


中国学会会士制度的引入,可能是受国外会士学术体系的启发。


在欧美学术传统中,“会士”(Fellow)通常是学术或专业机构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


例如,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设有类似称号,用以表彰在特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会士制度不仅具有象征性,更是学术机构凝聚人才的重要机制。



中国学术界对会士制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随着科研国际化的加深,国内学会逐渐意识到,设立荣誉称号有助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201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设立会士制度,成为国内较早实施会士制度的学会。其后,中国运筹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等陆续跟进。


近年来,会士制度在国内学会中逐步完善,并逐渐成为评选学术带头人的重要方式。通过会士制度,学会不仅能够表彰和凝聚顶尖人才,还能形成一套有助于学术梯队培养的激励体系。


当然,也有批评人士指导,这是学术界又添了一顶新“帽子”,可能会加剧学术资源的集中,使得少数头部学者获得更多关注,而中青年学者的成长空间受到限制。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你还知道哪些学科也有会士呢?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lbertz



科研城邦
服务百万华人学者,见证祖国科研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