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联防联动机制,打好护河“组合拳”
全面落实大通河流域污染治理责任,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实施“政府主导、生态监管、农牧水利主抓、成员单位配合”的巡河护河管理机制,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对流域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一经发现坚决打击。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全面清理并打击非法生产、倾倒建筑垃圾等违法行为,有力推进了辖区水环境治理各项工作的开展。一年来,河湖管护员共巡河巡湖28328次,更换河湖长公示牌90块。向各乡镇移交问题清单18份并已完成整改,让大通河流域“环境美”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增量”和“绿色福利”。
压实水源监督责任,筑起污染“防护墙”
对全县119处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专项检查,并走访了水源地周边部分群众。针对检查发现的部分水源地出现围栏破损、牛羊进出、周边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情况,第一时间反馈所属乡镇及相关部门,督促对倾倒垃圾立即清理,并要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对水源地的监管力度,对各乡镇拨付网格化监管经费用于水源地维护,及时消除水质污染的风险隐患。同时,联合执法大队查处2起水源地违规放牧案件,以实际行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确保群众的“水缸”安全。
开展农村水体防治,吹响治理“集结号”
会同农牧水利、住建及各乡镇成立工作专班,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系统数据为基础,指导各乡镇全面完成了全县10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和农村黑臭水体调查工作。实行“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确保调查情况真实有效。深入研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科学谋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促进常治长效。同时,对10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认定,并运用乡村广播、宣传册等方式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并自觉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管控行动中来,减少污水排放,基本实现生活污水不出院、不出村,全县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水平明显提升和改观。
持续推进专项整治,拧紧排污“总阀门”
开展了门源县大通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现场监测、溯源工作,同步上传至全国排污口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完成了全县103个排口的现场排查、定位、取证以及溯源、监测和数据填报工作。根据大纲要求和现场排查溯源情况以及检测报告,与第三方技术人员识别排污口需要整治的问题,分析成因,形成问题清单,编写“一口一策”档案并上传。确定好整治措施后对排污口进行了分类整治,已整治完成71个排污口,整治率为68.93%。预计年底可达到70%的整治目标。
优化便民服务举措,打造高效“直通车”
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排污单位的主体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责任,做到“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一年来,帮助县内企业事业单位共申领排污许可证33张,指导协助4家企业新申领排污许可证,指导企业完成网上年度执行报告提交公示。进一步规范小水电环保监督管理,扎实整改环评审批手续不全等相关问题,加快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促进小水电可持续发展,共整治完成全县28座小水电站(退出3座),完成率100%。
强化行业监督检查,树牢坚实“服务盾”
加强对涉水企业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是否稳定运行,是否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对辖区内污水处理厂、水源地等污染源开展全面排查。推行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物排放制度,对辖区内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等水环境质量定期开展监测,大通河卡子沟大桥监测点位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质,地表水监测结果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加大典型案例曝光,敲响环境“警示钟”
联合县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结合群众信访、12306热线举报,针对个别企业乱排偷排、县城及个别乡镇雨污混流、水源地破坏、生活污水乱倒等情况,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乡镇及企业反映或者印发提醒函,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消除黑臭水体风险,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并向社会曝光典型案例,公开整治情况,做到警钟长鸣,常态治理。同时,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社会公众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宣传,不断提高群众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水环境保护、水质量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往期回顾·县内要闻·
推荐浏览
来源:县生态环境局
编辑:光有鑫
责任编辑:刘国森 孙成诚
监制:蔺伟鹤
总监制:马洪龙
投稿邮箱:2147773552@qq.com
联系方式:0970-86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