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九年,我有幸再次入选兰亭奖,心里自然很是欢喜。10月13日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绍兴兰亭博物馆开幕,作为入选作者,我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再次置身于兰亭胜境,心中有朝圣般的感觉。兰亭归来话兰亭,应福建省书协之约,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与各位同道分享。
兰亭奖要求每人投三件作品,并且要指定一件作为主评作品。三件作品如何搭配是摆在创作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选择三件一体可以扬长避短,但我还是选择更有挑战性搭配,三件作品中安排创作两件楷书,一件行书。近几年我在楷书研习上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有意识以楷书作为主要参评作品,以此检验学习的成效。
楷书《徐文长传》
局部
投稿的三件作品创作得都比较顺利,利用端午节时间完成了两件八尺中楷。对我来说画格子是件头疼的事,常常格子画好了创作激情也荡然无存。因此,我楷书创作一般选用现成有格子的作品纸。但是要在八尺整张的作品纸上写近两千个字,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拉扯是一件很费劲的事,化整为零是最好的办法。两件楷书作品都是用手卷纸写完拼接起来。这样分单元来完成,在有限的书桌上书写就显得得心应手。摒弃书写之外的繁杂,创作过程变得轻松而单纯,两件楷书作品都很顺利地一遍完成。在校对文字内容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件最后一条漏了两字,心中窃喜还好漏在最后一条上,可是重写了数十次均无果,无奈之下只好把“原配”捡回来在漏字处补上。这件遗憾的作品拼接起来后感觉整体一气呵成,可以代表我当前中楷创作的真实水平,于是就把它定为主评作品。
我这几年对楷书学习探索主要着力于如何将人文气息融入翰墨之中,让严密精整的唐楷再现生机,焕发异彩。两件楷书作品都以隋唐楷书为主要取法对象,融合了欧、虞、褚、颜、赵诸家元素,并尝试以宋人行书笔意融入楷法之中,书我含蓄蕴藉之情趣,使楷书之作耐人品读,多几分内涵气质。这两件楷书作品看起来都很传统,读起来却有新意,虽然还没形成很强烈的个人面目,但写出了我最想表达的一种状态,与取法一家一帖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个人理解和时代气息。
楷书《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局部
行书作品选取了我近期的两则读书札记。今年初,学棣米畅赠我一套《赵孟頫书画全集》,皇皇巨著,图录颇丰,且印制精良,墨迹如新,可谓下真迹一等。这套精美的书画全集滋养了我大半年时光,让我更加系统深入走进赵孟頫的书法世界。周末闲暇常置一册于窗明几净处,展卷品读,如沐春风。我特别喜欢阅读手卷作品末尾的题跋,不仅书法各具匠心,内容也闪耀着古人的文心与智慧,可谓文翰双绝。于是常提笔临摹,或者写下感悟随笔三两行,日积月累也有几十篇小短文。本届兰亭奖虽然没有自作诗文的要求,但我想“我笔写我文”更加自然亲切,于是选择了其中的三则短文来写。创作时文自情生,笔随心动,在情绪流转中自然地写下去,从内容到书写融进自己的情感表达,体现天命之年对人生之感悟,对书法艺术之敬畏与尊重,使作品流露出些许文人手札的气韵。
我写完三件作品就早早寄去了,此时离截稿还有一个多月。近几届兰亭奖名额大幅缩减,入选概率很低,投稿是对神圣兰亭的信仰,对结果也不敢奢望。三个月之后的入选消息让我十分意外和惊喜。此次入选,无疑是对我这几年书法艺术探索的认可,也为未来的创作注入了更坚实的动力。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暂停了投稿,转而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对书法艺术的深度思考与探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濯古出新是书法学习的永恒追求。传统是根脉,是土壤,临帖是我们毕生的功课,但关键在于如何消化吸收,让字帖在新时代的气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机械的模仿和生搬硬套,注定是没有生命力。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新意,百分九十九的传统,加一份的创新也是意义非凡。
行书《自作读书札记》
局部
坚守自我是书法创作的灵魂。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我们偶尔会闪现出自己独特“新意”的光芒,要敏锐地捕捉并强化,使之羽翼不断丰满,逐渐形成清晰而独特的风格。风格源自于自己的生命状态,坚守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我追求的雅正书风正是我目前的生命状态的外化。当然,坚守自我并非固步自封,如果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多元的审美情趣,就不具备对古法消化、融合、创变的能力,所坚守的自我定是狭隘、肤浅的自我。
加强字外功的锤炼是提升书法艺术境界的关键。当书法的技法达到一定程度后,艺术的高度就取决于我们的眼界、学识、修养和境界。这些字外功夫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够助力我们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因此,在技法完备之后,我们更要在学习、思考、阅历上久久为功,为书法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入选兰亭奖是一种鼓励,也是新的起点,艺术道路永无止境,唯有笃行不怠,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福建书法)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福建文艺网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