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涂巍巍,淮水汤汤。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而在淮河这条“项链”上,蚌埠可谓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引来游人如织。
“风物长宜放眼量。”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谈到生态环境治理的话题,他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还要继续抓好。”
11月7日,20多家中央主要网络媒体以及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重点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媒体代表走进蚌埠,看蚌埠从“网红”到“长红”,聆听“靓淮河”讲述“淮畔明珠”的生态蝶变。
诸侯会集、人杰地灵
孕育悠久灿烂的蚌埠历史文化
回望历史的长河,众多文化遗迹如群星一般,在蚌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赓续着别致的风韵。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600多件刻划符号,这些古老的“语言”,透露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禹墟遗址、荆涂两山,回荡着大禹“三过家门不入”、劈山导淮、万国诸侯执玉帛来朝的上古气派;固镇垓下古战场,依然回响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津浦铁路,火车的滚滚车轮拉来了蚌埠一座城,打开了淮畔商埠贸易开放的大门。
淮河这条蚌埠的“母亲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已由过去“郊外河”变成今日的“城中河”。
然而,由于淮河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携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淤积成滩,河道缩窄,站立大堤看淮河像是一条“大沟”,河道滩地乱搭乱建、乱耕乱种,成为城市“脏乱差”的集中带。也因此,到了2021年,蚌埠全市GDP同比下降2.1%,是安徽全省唯一负增长的城市。
“蚌埠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安徽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1年初,蚌埠市委市政府按照“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原则,决定实施总投资53.48亿元“靓淮河”——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简称“靓淮河”工程),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8日,在淮河安徽蚌埠城区段的南岸,70多岁的蚌埠市民朱振宇正在放风筝。见到大河网记者时,他热情地展示给风筝“挂灯”的技术。
家住淮河岸边的他,见证了门前这条河的变化。“之前肯定不行,以前没有这么美,这地方停着的都是渔船,那种双桅的木船。”朱振宇说,“这两年靓化淮河,才变得好看。”
除了朱先生,不少市民前往“靓淮河”散步游玩时也发现,淮河变“宽”了,昔日的沙滩、栈桥不见了,多段红色步道上水了。
安徽尚禹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干对大河网记者说道:“从目前项目实施效果看,该项水利工程将撬动城市防洪、交通、航运、生态、观光、健身、休闲、养生、旅游、地产、商业等多种业态协同融合发展,用水利的‘里子’装点市政‘面子’,搭起产业‘架子’,一水激活经济多业态、一水提升城市多功能治理效果初步显现。”
2023年以来,共拆除违建房屋、养殖棚46间3000余平方米,拆解非法采砂船只5艘,清除围网16000米、地笼500余只,清理河岸沿岸垃圾200余吨、阻水水草13万平方米,打捞水面漂浮物550吨。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
推动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靓淮河”工程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等一系列举措,充分挖掘出淮河生态经济价值,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了沿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旅游等产业发展,加速从“隔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秋日的淮畔珠城,叠翠流金。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之景,场桥下集装箱拖车穿梭不停,波光粼粼的河道上,一艘艘货轮载满集装箱踏浪而行。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向海而兴、志在万里。
生态复绿后的蚌埠山清水秀,与航天环保发展的理念十分吻合。目前,蚌埠集聚了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再到“天宫”遨游,其中都有“蚌埠制造”的印迹。
从绿色生态到绿色生产力,如今的蚌埠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足。漫步“靓淮河”沿岸,水清岸绿,一步一景;徜徉其中,满目清波,让人神清气爽……随着“靓淮河”工程的扎实推进,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画卷在千里淮河徐徐展开。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