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你是一个笨东西!

文摘   2024-09-07 19:01   河北  

     



网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


临近期末有位老师给学生们划考试重点,说了这样一番语重深长的话:


“虽然上课讲的很多知识并不是这次考试的重点,但是它们一样重要。你走独木桥会害怕,走平地不会,但走平地的时候,你的轨迹其实和走独木桥时差不多宽,不会害怕是因为你双脚旁边的路,而这旁边的路就是无用的知识铺就的,它会让你走得更平稳,更有安全感。


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这位老师讲得可谓是深入浅出。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可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太斤斤计较眼前的“有用”,反而可能不会有大用。他的话让我不仅想起庄子《逍遥游》里的一段文字: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说:


惠子又嘲弄庄子的话大而无用。庄子听了反唇相讥:“知道了什么是‘无用’,才能和你讨论什么叫‘有用’。大地并非不宽广,可人实际踩占的只是一块立足之地,然而把你容下两只脚的以外的‘土地’都向深处挖,并且挖得很深很深,那么你的脚踩的那一块‘地’还能够像原来那样供你使用吗?惠子听了只有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能”。庄子这才说:“那么‘无用’的东西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我相信前面那位老师的那番话,应该是受了庄子这段文字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如天上的明月,一直都在向这滚烫的人间播撒月光,给人们的心头注入一汪清凉。要讲他的《五石之瓠》,也谈“无用”“有用”,那么拿这段庄惠之辩做引子,刚刚好。


 


《五石之瓠》上来是惠子的抛砖引玉。


和以前的辩论不同,这一次他也学乖了,也学庄子讲故事来给自己的话增值。


课文第一层: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我们先疏通大意: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一些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去长成了就结出了可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用它去盛水,可是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承受那么多水的重量。把它剖开做了瓢,又因为太大也没有地方安放。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啊!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砸烂了它。”


分析惠子讲故事的本意:


为了让学生感知葫芦之大,我们先讲“实五石”。


所谓“石”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大概可容1.25斤的米,也就是说这个葫芦大概可以装600斤的米,即使米比水重,换成普通的一斤装的矿泉水也差不多500瓶了。以此来看,此葫芦确实够大。


而惠子之所以强调葫芦的“大”,只是为了突出这个葫芦的“无用”,适当的“大”还好,过分的“大”就成了缺点,无可取用。他妄图以此来嘲笑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华而不实,玄而不真。


而庄子撰写惠子这番话却自有他的深义。


什么是“有用”呢?什么又是“无用”呢?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错!你的认识简直太荒谬了!


无论是盛水,还是做瓢,这还都是世俗的小用,以惠子的功利,他的识见又怎么了解这五石之瓠的“大用”呢?


可怜这五石之瓠落在这样的人手里,也只有“无用”的结果了。




选文里庄子开始不紧不慢地反驳。


惠子的小得意他全都看在眼里,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讲故事的松弛感。


课文的第二层: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这一层只有一句话,但它很重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惠子砸烂葫芦的行为定性:


什么都不是!不能取用这“大”东西,不是“大”东西的错,而是你这笨东西的错!


这样一来,立刻就打击了惠子的洋洋得意高高在上的姿态。晒什么大葫芦显摆魏王的重用,却嘲笑我的“大而无用”呢?和我比讲故事,那不是自揭其短吗?接下来就是我的主场了。文章里庄子也开始讲起了故事。


课文第三层: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疏通故事大意:


宋国有人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因为经常与水打交道,手易皲裂,竟研制出了防止手裂的药方。有个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表示愿意用百金的高价买他的药方。于是这个宋国人全家人聚集在一起郑重协商:


“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绵,所得的也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以卖到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于是这位游客得到了药方,后来他把药方献给了吴王。不久吴越两国在冬天水战,吴国凭借着这种特效药占了便宜,最终取得了胜利。大喜之下,吴王就划分土地封赏了他。


分析庄子讲这个故事的寓意:


庄子把故事的主角设定为宋人,本身也充满了反讽的意味,因为惠子就是宋国人。当着惠子这个宋人讲宋人的蠢事,惠子无计可施,只能“呵呵”,在嬉笑怒骂皆轻松的庄子面前他只有甘拜下风。


而这只是庄子对惠子开的一个小玩笑。下面的批评才是他对惠子故事的驳斥。


课文第四层: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用来受封土地,有的人却只能用来漂洗丝絮。这只是因为用法不相同啊!


哪里有什么“大而无用”,物“用”的大小完全是因人而异,吴王之客的识见远远大于宋人,所以这个药方在客人这里就大放异彩,能发挥它的最大值。而这个五石之瓠在惠子的手里,就如同药方落在那个宋人手中,如此,它被“掊”就在所难免了。


故事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庄子嘴角淡淡的笑意,这微笑仿佛在说:


惠施,别让五石之瓠来背锅,你,就是一个笨笨的小东西!



这篇文章到这里,按说就可以结束了。


我们此时已经可以读出这个故事最浅的寓意:要学会转换眼光和思维,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有时我们在内心也会悚然而惊,暗自警醒:


我们有时是不是也是惠子这样的笨东西?明明是自己站得低看不到高山之美,反过来却还嘲笑高山的云遮雾绕故弄玄虚?


这让我立刻想起同是《逍遥游》里的文字——以前教材所选的有关大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语段。这些昆虫和小鸟囿于自身的局限,不仅不了解大鹏的“抟扶摇而上”,还嘲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它们嘲笑大鹏和惠子嘲笑庄子如出一辙。


说到底,宋人和客,庄子和惠施的见识不同,也是“小大之辩”的范畴。而我们得出的教训就是:

做人做事,可不要犯这样愚蠢的错误。


到此,这样结尾已经很圆满了。可是作为《逍遥游》的作者,庄子觉得这还不够,他还要和大家讲一讲他理想中的“逍遥游”。


课文第五层: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说: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要那么现实,一定要拿它装水或者当瓢,甚至砸烂它呢?你完全可以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悠游自在飘飘欲仙而不知其所止啊!


在这样的假想里,大葫芦得到了保全,且携惠施一同逍遥于江湖之上,是那么和谐自在。这是“大而无用”吗?这明明是“大用”啊!


只是他也知道以惠子之知,(在《逍遥游》里惠子的境界即“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层次)这根本不可能实现。惠子之流就如蜩与学鸠,除了自鸣得意,对这样逍遥的境界全无所知。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他只能喟然作叹:


有五石之瓠不能取用,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可容纳,你真是茅草堵心啊!


夏虫不可语冰,有的人真的无药可救。


海夜听风三人行
不是千篇一律,只是万里挑一,一中语文教师,一心一意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