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太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周璇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9期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具有鲜明的战略导向,是落实金融政治性、人民性和功能性的焦点所在,核心是要推动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明确要求积极发展五篇大文章,下一步,要以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为遵循,从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机构协同、业务创新发展等层面协同发力,全面推进“五篇大文章”发展。
“五篇大文章”由来已久,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诸多相关的政策,从起始阶段看:科技金融起始于2016年的投贷联动试点,绿色金融起始于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普惠金融自2005年开始的小微“三农”金融政策,养老金融起始于2016年的《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数字金融起始于2019年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当前的形势下,全面发展“五篇大文章”是问题导向,更是战略导向。
科技金融发展是要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加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两次部署实现了从战略到战术的推进,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202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要求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2024年4月,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等支持力度;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在《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属金融服务,“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规范开展‘贷款+外部直投’、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科创板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上市数量持续增加。
绿色金融发展是要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决定》都明确要求“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此之前,2020年9月,我国政策层对外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布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程,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双碳目标和全面绿色转型战略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服务支持。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需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需要货币政策层面加大碳减排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需要银行机构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风险分担力度、促进绿色保险加快发展和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还需要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
普惠金融发展是要服务“共同富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决定》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并要求“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等。
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自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基本上每年都会发布改进小微、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文件,目标要求、考核评价和配套政策不断优化。但为更好促进共同富裕战略实施,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在服务对象上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积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在服务产品上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优化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改善投保理赔服务;在配套机制上,为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丰富涉农信贷增信方式。
养老金融发展是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演进。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接近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超过21%,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测算,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层在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加快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需要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为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金融体系需要加快完善促进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和优化保险资金使用、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扩大商业养老金试点范围,丰富税优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金融适老化改造。
数字金融发展是要服务“数实融合”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近五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增速是GDP增速的2倍左右,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在宏观上要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产业上要求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微观上推动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决定》进一步要求,“健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同存共荣,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金融的有力支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更好地统筹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管理部门近年来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发展,人民银行先后两次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和相应的风险防范要求,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金融发展。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分属五个不同领域,但在机制上属于“一体两翼”,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理清重点和注重协同。
小微、数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业务基础”和“技术支撑”。“五篇大文章”发展具有系统关联性,可以用“一体两翼”来描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是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改善的短板,也是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当前阶段五篇大文章发展的“重中之重”。
普惠金融发展是五篇大文章的业务基础,是平衡好金融功能性与盈利性的关键领域,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难点是小微科技企业、小微绿色企业的融资服务,对于当前“未富先老”群体的金融服务本身就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三者与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数字金融发展是技术手段,在数字科技快速发展与数实融合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数字金融将改变改变金融服务的“成本-收益-风险”函数,从而优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服务的模式,拓宽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质效。
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破解“三角困局”和“多元协同”难题。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中唯一一个在国务院层面出台了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而且自2005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基本上每年都会出台促进小微金融、农村金融(普惠信贷)发展的政策文件,政策目标、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等不断完善。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规模、利率、便利性和满意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相对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小微金融服务方面尚未实质性破解“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三角困局,这背后的核心是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风险”函数关系一直没有实质性改变,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缺乏商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缺乏内生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更加多元,单一信贷服务已无法满足重点群体需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产品服务体系从单一信贷服务为主转向综合服务多元金融需求并重。
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内外联动”和“产融共进”。数字金融发展是通过数字化,从内部和外部对金融供应链的“人、货、场”进行创新升级:精准定位“人”(用户)、全面优化“货”(产品和运营)、无界融合“场”(场景和场所)。外部数字化是要通过线上化数字化对企业和个人客户(人)、产品和服务(货)、场景和场所(场)的升维创新,内部数字化是要对组织人才(人)、信息数据(货)、系统架构(场)进行数字化升维创新。
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内外联动”,核心是要实现业务经营数字化和运营管理数字化在“人-货-场”框架下的映射联动,发挥策略模式和解决方案的“桥梁作用”,在内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迭代促进策略模型的沉淀,在外部数字化应用过程中通过业务发展提升策略模型的适配度。在此基础上,数字金融发展最终要落到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上,实现数字化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破解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长期具有一致性、短期经常不一致”的现实难题。
《决定》将积极发展五篇大文章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和加快多层次债权市场发展等放在一块,做了部署要求。接下来,发展五篇大文章需要从体制机制、机构定位、业务创新等层面协同推进。
在体制机制层面,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优化进入破局攻坚阶段。在增速方面,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信贷增速持续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在占比方面,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一直难以降至“60%”以下。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的重点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是支持清洁能源的研发、投资、推广运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是实质性缓解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破局之道都有需要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在期限结构、信用转换、风险分担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全面发展五篇大文章需要加大直接融资服务支持力度。接下来,还需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畅通企业境内外上市渠道和退出机制,优化科创板服务“硬科技”企业的定位,大力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占比,缓解金融服务的融资模式、融资期限错配问题。结合我国银行信贷一直占据融资主导地位的现实国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是否可以以及如何通过间接融资发展来带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在机构定位层面,实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错位发展。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各类机构的发展定位做了部署,《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五篇大文章中的职能定位做了进一步要求: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要重点做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探索政策性金融工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全国性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大型商业银行要提升五篇大文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引导中小银行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城商行和民营银行要针对性优化“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中小银行要强化支农支小使命担当和加大乡村振兴等领域融资支持;大力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主动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优势。
在此基础上,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理清协同机制。一是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服务与商业性银行服务的业务边界如何界定,两类业务在同一个机构开展是否存在冲突,如何设定公平、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二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主力军作用与地方性银行的生力军作用区分是什么,在大型银行积极下沉的大趋势下,服务中小企业、地方经济、乡村振兴到底哪类机构是主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三是商业银行贷款与保险公司保险的协同模式是什么,贷款保证保险为什么做不起来;与担保公司担保的协同范围如何扩大,是否要把国家融资担保基、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作为再担保公司,为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提供再担保服务?
在业务创新层面,促进“产业-科技-金融”联动发展。当前金融机构发展“五篇大文章”面临不良贷款增加、存贷利差收窄、资本补充困难的三重压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的发展更加需要数字金融的赋能。在线上流量逐渐饱和,线上消费逐渐放缓的大趋势下,相对于数字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产业金融服务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积极发展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深入实施“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推动小微金融服务批量化、集群式发展,给出了数实融合大趋势下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
下一步,数字产业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跑通促进“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的业务模式。利用数字科技和数据要素协同推进产业、企业和金融的数字化转型,让供应链金融和产业供应链发展在产品设计、营销获客、资金发放或交易结算、贷后管理或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客户、产品、渠道和场景的双向联动和相互转化,最终实现供应链金融和产业供应链发展的相互促进与质效提升。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推动产业与科技、金融与科技、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数字产业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科技在破解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贷款决策难、风险定价难、贷后管理难等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