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编码自然,山水先锋校园

乐活   2024-10-05 12:00   河北  
                                            
城市建设者
 2024 深圳





> 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项目


当今时代,‌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中国也因此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往往遵循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学科设置虽全面,但彼此间存在一定壁垒。而新型大学则试图打破这一固化理念,规模相对精简,追求更高的灵活性,对行业和市场的敏感度更高,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响应研究方向和社会的快速变化。


本期城市建设者将带领大家走进“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深理工”)的建设过程。该项目是广东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自2018年开始筹备建设以来,其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的科教产教资源,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办学模式,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2024年,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深圳也由此迎来一所属于自己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编码自然”始末 


对于高速发展的深圳而言,如何保证高质量人才的持续输送是其势必要面对、也必须克服的挑战。一直以来,深圳奉行着“请进来”的原则,与国内外各大高校、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了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

深圳的橄榄枝也同样伸向了中国科学院。2018年1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深理工的筹备与建设工作由此被提上了日程。

校园鸟瞰(效果图)


这所大学从策划伊始,就将自身定位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一所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创新性理工大学,其将致力打造“绿色山水校园、未来理工校园、经典人文校园、开放便捷校园”。在校方的构想中,这里应该充满深圳特色,提倡敢想敢试,能给师生们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是一个可以将孔子所提倡的“因人施教”发挥到极致的教育环境。

山水底色的先锋校园

秉持这样的理念,深圳市政府与校方团队,连同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一同对这所大学进行选址,最终确定如今深理工所在的位置——光明区新湖街道,西侧邻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东侧邻近光明森林公园。这里不仅靠山,场地内还有一个山塘,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同时,这块场地在城市的边界地带,处于几乎没有开发的状态,用地形状也非常不规则。抱着这样的疑虑实地考察后,所有人都被这片场地呈现出的原始地貌所打动——在深圳,这样一块生态良好的土地非常难得,如果运用得当,师生们便可以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不正和“敢想敢试”的办学定位相契合吗?



前期城市区位关系分析

打消疑虑之后,选址便确定下来,并很快拟好了设计任务书。在之后的采访中,设计团队也一再感叹,这是一份“很少见”的任务书,语言精炼,直击要点,为之后的方案设计给出了非常明晰的诉求和方向。可见,一个好的场地,不仅打开了校方的办学思路,还有助于激发更多的设计灵感。


校园模型


当然,挑战仍然存在。为找到最佳的设计解决方案,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开展国际招标,共有58家设计联合体提交了方案,涉及全球100多家设计机构。最终,名为“编码自然”的设计方案中标获选。这一方案最大程度保留了场地原有的自然本底,同时兼顾了整个校园规划布局的理性逻辑,将本科书院、学研楼、国际交流中心、综合楼、图书馆、硕博公寓、室内体育馆、室外体育场、地下车库、景观水系等实用功能区嵌入其中,最终呈现出感性、有机的生态景观,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高效、极具科技感的校园环境。


前期规划设计


深理工校园全景(2024年9月



“三院一体”的开放校园 


高校的设计首先得讲究实用性,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学习研讨、社交互动和全面发展的环境。那么,如果要打造一个契合自身办学需求的校园空间,具体应该从哪儿着手呢?这就要说回设计任务书了。在方案征集阶段,任务书中便早早给出了三条至关重要的设计原则:


首先,校园要采用“三院一体”式布局。“三院”对应的是学院、书院、研究院。简单来说,就是师生们生活、学习、研究这三件大事,必须以功能复合的方式实现。


校园布局设计分析


校园功能组团总览


在传统校园中,这三个功能区块往往被划分成三个独立的单一功能区域,师生们必须每天在三点间往复穿梭,俗称“钟摆式”通勤。但这对于面积比较大的校园而言,往往会造成通勤时间过长的困扰。


校园布局设计分析


5分钟步行圈


深理工的校园布局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这样的格局规划,转而将各个功能打散,组织成为六个更小尺度的组团,每一个组团中都涵盖相应的居住、教学和公共建筑。这样,师生们常规功能需求,就都可以在5分钟步行可达的距离范围内完成。


曙光书院


学研楼


其次,校园要开放。开放包括多层含义。一方面,校园作为介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活跃界面,化用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成为学校与城市共享的公共景观。例如,校园中1.8km的环湖绿道是对周边市民开放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校园绿廊前往登山小径;学校体育馆、泳池、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在科学有序管理的前提下,也尽可能对城市居民开放,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共享的校园。另外,校园沿街的公共组团,都没有设置围墙,尤其是国际交流中心,采用了社会-校园双门厅的设计,为未来公开活动和校园开放预留了可能性。


图书馆与国际交流中心


另一方面,校园也将进一步与周边环境相融,使其与自然保持一种互通开放的姿态——贯穿校园的绿廊上,种植着本地多年生的蜜源类、果园类植物,校园内的许多建筑也通过花池、挂网提升了绿化率,为深圳本地的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与栖息地,避免人工建设对生态的割裂和破坏。


校园功能分区(效果图)


最后,校园要采用模块式设计。我们所熟知的大学往往根据院系和专业来划分空间,例如化学楼、物理楼这样主题非常明确的楼栋部署。而在深理工,教学楼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多元学科集于一体,通过网格进行空间划分,为未来的学科变化预留了充足的灵活性和弹性。


模块化校园设计


一标研究楼及实验楼



便捷的立体动线 


校园的南北向非常狭长,地形又非常复杂。当采用小组团规划和模块化设计后,要保证进出校园以及整个校园内动线的流畅、便利,就需要设计师更加慎重地考虑。不然,即便摆脱了“钟摆式”通勤,又会陷入“寻路无门”的窘境。


LOOP深理工环-无车校园

合理分布的公共设施


为此,校园内引入了一套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所有的机动车交通被设置在校园外围,大部分进入校园的车流会在最短的路程里导入地下车库,在地库中完成所有的车行动线。而在地面上,基本上是见不到车的,真正做到“无车校园”,方便师生自由穿行。而在校园的最内核,是一道迂回蜿蜒的慢跑动线,它的交通连通性相对较弱,旨在为在校师生提供一种园林式的洄游体验。


人车分流的校区


LOOP和景观


在这两套动线之间,是一条可供人们方便、快捷地在各组团内穿梭的LOOP系统。它是一道环形风雨连廊,巧妙地将各个聚落式校园空间串联起来,同时与其他重要节点(例如校巴接驳点、自行车停车处、景观平台等)连接,从而构建起一个高效联通的无雨步行系统。


低碳慢行环LOOP


这条LOOP系统还进一步与光伏低碳技术相结合。连廊上安装有矩阵式单晶硅发电膜,使之在具有遮阳功能的同时,还兼具发电的功能。整条LOOP系统铺设的单晶硅光伏达7800m²,预计首年发电量为118万kWh,能为校园提供约7%的电能。


低能耗循环设计


每当夜幕降临,LOOP会随之亮起,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将校园环抱。参建方们不禁多次畅想这样的未来图景:每年的地球日,整个校园和城市的灯光都将一一熄灭,而在一片黑暗中,这条LOOP会灿烂地亮起灯来——因为它使用的是自己收集的太阳能。这一浪漫的隐喻象征也彰显出深理工关于生态节能的先锋宣言。


低碳发电环


光伏低碳发电环(效果图)



温柔且安全的韧性校园景观 


深理工的温柔与浪漫并不仅仅体现在LOOP系统上。考虑到整片校园处于生态敏感地带,整体规划将尽可能缩减建筑与交通的占地,采用更为紧凑的组团布局。整个校区依山而建,大面积使用了分台式设计。


蓝绿网络和公共活力环


校园分台设计


校园内,预留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生态廊道,建筑设计过程中也尽可能避免破坏原生的自然环境。例如,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树木测绘,标注了场地内的200多棵树木。其中有7棵树龄比较久的大树,其所在位置与建筑设计产生了冲突。为此,设计特意进行了更改,将组团内的实验楼向南移了十几米。而大树所在的位置则被重新设计为古树广场,成为校园内颇具场所精神的生态节点。


主校区景观


水系统也是深理工校园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靠山,防洪就成为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兼顾校园水安全的前提下,设计进一步将防洪排涝的措施与校园内的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多级弹性海绵校园系统。原场地内的罗仔坑水库被转化为校园的中央湖体,岸线采用了柔化的亲水景观设计。


校园滨水空间 - 湖畔体育馆(效果图)

校园滨水空间 - 中央图书馆果图

校园滨水空间 - 体育场(效果图)


平时,这里是师生们放松身心、散步运动的景观步道;小到中雨的天气,山上的雨水径流会通过廊道中部的旱溪,经由效能池降低流速,并在过滤后流入湖体,作为校园水资源的补充;而遇到特大暴雨天气,大量的雨水又可以被快速地疏导出去——整套系统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雨水,充分保障在校师生的安全。


校园内的城市海绵系统



跨界设计打造融合式校园 


深理工的校园里,有自然生态、有水、有绿地,还有多样化的建筑、绿色节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并不是单纯的概念堆叠,而是切实将跨界的设计融合落实到了校园落地全过程的每一处细节。


景观湖鸟瞰


与传统的、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方案设计过程不同,该项目的建筑团队从投标阶段便与景观设计团队并肩而坐,共同探讨校园建筑布局与水系统、景观系统的关系,以延续场地原有的山水格局。为了确认海绵校园系统的可行性,设计团队还走访了深圳市水务局,与水利工程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在保障校园水安全的同时,使其与整个深圳市的水务系统进行贯通。


校园环境(效果图)


以上所有设计的考虑,都旨在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加优美、便利、人文、生态的学习生活环境,但要将这些理念一一实现却并非易事。首先,这个场地本身涉及大量的土方开挖和地形塑造,又有高差,施工难度较高;其次,整个校园的建设体量非常巨大,而深理工又有着2024年9月如期开学的硬性指标——这意味着所有参建方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几十万m³的建设量,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2023年3月-2024年9月项目建设现场


为此,所有参建团队都绷紧了弦,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争分夺秒。为了确保设计精准落地和造价可控,同时也为了协调各方意见,项目引入了设计咨询单位。咨询方除了需要对图纸质量进行审核,对成本造价进行管控,还要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使用单位间充当桥梁角色,调和各方争议,并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深理工施工现场(2024年9月


此外,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紧密衔接,不容出错,这就要求参建各方更加细心地配合,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提前预判。例如,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方便协同校方、咨询方,逐项梳理核对,明确设计深化过程中的重难点和涉及到的专项设计。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建筑、景观、内装等各专业都在统一的平台上实时更新图纸,避免出错。又例如,施工方拿到图纸之后,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审图,对于施工过程中的难点或者可以优化的节点,及时通过咨询单位与设计方进行核实沟通。


深理工学研楼施工现场(2024年9月


深理工国际交流中心施工现场(2024年9月

深理工体育馆施工现场(2024年9月


整个项目施工由于体量过大,被拆分为三个标段,几乎同步开展施工。高峰时期,每个标段作业的工人都达上千人,让工况的复杂程度加剧,协调量陡增。想象一下,这几千号人的工作、吃住都在工地上,势必要在场地内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而各个标段同时开工也意味着会涉及很多交叉作业的情况。


深理工总包标段划分


比如,室外景观在塑形的同时,建筑内部的作业也要开展,如何保证水、电的供给,避免彼此干扰影响施工效率,就给施工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为此,各标段的施工负责人都将作业节点按月、周、日加以细化,每天碰头调度,遇到进度不达标的节点,立马跟进纠偏,尽可能将时间做到可控。即便如此,项目推进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不可控”的事件。例如在施工期间,就遇上了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但哪怕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施工团队也要咬着牙追紧工期,确保按时交付,为此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


深理工学研楼及重点实验室


深理工湖面施工现场(2024年9月



先锋性何以体现? 


建一所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2024年,随着深理工去“筹”成功、正式成立,这一全新的校园在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迎来第一批新生。相关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深理工主校区开放日


与一般的高校不同,在深理工,本科生的人数将只占到总学生数的40%,其余60%均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就意味着,在深理工,对学生的培养将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而是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教授更多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理工还计划建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境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到2035年,深理工的最终办学规模将达到14000人。


深理工航拍鸟瞰(2024年9月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深理工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实验室环境,其中包含全球唯一一个1万㎡的生物安全P3实验室,且已获批建设细胞与基因治疗、光合合成生物学、生物(病毒)技术应用、建筑机器人与智慧建造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深理工办学特色


深理工平台资源


位于中国创新的先锋城市深圳,又设立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学科,深理工已然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先锋者。而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层面,深理工的设计与参建团队也在其办学理念的激荡碰撞下,得以有机会践行诸个不同的先锋城市模式,包括零碳、海绵城市、自然保育、绿色建筑等等。这将为在此学习的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方式探索体验与富有灵感的空间体验,赋予其更多的创新灵感,更好地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前瞻性思维的未来领导者。


深理工主校区




 城市建设者 


出品方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栏目制作

建筑档案



深圳理工大学


建设档案

项目名称: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项目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

建设周期:2018年-2024年

建筑面积:56.2万㎡

用地面积:54.4万㎡

使用单位:深圳理工大学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管理中心

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项目总用地面积54.4万(含管理用地6.7万),总建筑面积56.2万m²。项目分三个标段建设,其中Ⅰ标段先行建设,包括本科书院、硕博公寓及学研楼等8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合计约20万;Ⅱ标段包括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体育场、硕博公寓等8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合计约16万;Ⅲ标段包括学研楼、本科书院、体育馆等11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合计约20万

建设大事记

2018年11月01日 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2019年08月01日 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设
2019年10月01日 获批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规划正式开始筹建
2020年09月01日 项目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2020年11月01日 设计工作坊、可研招标
2020年11月01日 全过程造价咨询招标、方案设计(含建筑初设)招标
2020年11月20日 建设启动会
2021年02月23日 取得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2021年03月24日 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划拨决定书
2021年04月15日 取得不动产权证
2021年09月30日 确定方案设计
2021年11月08日 可研申报完成
2021年12月28日 基础工程开工仪式
2023年06月30日 一标段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2023年12月03日 二标国交中心封顶仪式
2024年01月16日 一标段竣工验收会
2024年06月15日 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开放日


主要参建单位
北京临界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瓦地工程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城市建设者

本栏目是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出品的深圳重点项目深度记录栏目,以影像以及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如何构筑城市未来。《城市建设者》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联动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实地探访、调研、对话多个不同类型项目,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旨在探索和呈现深圳宏大的城市建设的背后,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机制。我们期望这些公共建筑为城市起到传达文化使命感、共享社会机能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公共价值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方式及社交属性,或将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空间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社会公平发展。






- END -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建筑档案
记录中国建筑 | 记录中国建筑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