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归来,利通区的非遗魅力远不止这么精彩!

政务   2024-11-18 17:50   宁夏  

走进曹笑梅的“葫芦小店”,一幅幅生动的字画在一颗颗憨态可掬的葫芦上“绽放”。“我学习葫芦烫画大概8年了,从小就喜欢美术,遇到马喆老师后,跟他一起学习创作葫芦烫画,现在既能养活自己,还带动了一些人进行传承学习。”曹笑梅介绍道。

烫画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高温加热,在材质表面勾画烘烫产生深浅变化并形成图案,但是对创作者的功力要求很高,烫画讲究细致入微,铅笔勾出轮廓,电烙铁再游笔烫烙,每一笔勾勒回转,每一笔起承转合,都是创作中的难题,而在表面呈弧度弯曲的葫芦上作画更是难上加难。曹笑梅创作的葫芦烫画在阳光下可以呈现光泽感。按照她的说法,力度、温度、速度缺一不可,这是她用8年的时间摸索出来的。
葫芦挂件、葫芦首饰……曹笑梅创造出了成百上千个葫芦作品。她还经过上百次摸索,将葫芦烙烫画工艺转接到宣纸上,创作出具有民族风的团扇,书签烫画等“潮流”单品,新技法的融入不仅为烫画艺术增加更多可能性,也扩大了知晓度,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非遗文化。“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去学习传承葫芦烫画,我一直坚持免费教学,现在跟我学习烫画的既有在校的学生又有成年人,业余时间我都会倾尽全力去教授技艺,希望葫芦烫画能够注入更多年轻力量。”曹笑梅说。
烙铁代笔火为墨,葫芦做纸绘福禄。曹笑梅努力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烫画成为利通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势必会越走越远。
与曹笑梅不同,农民画传承人杨玉英喜欢就地取材,运用丰富的造型手法,表现乡村巨变、劳动场景和黄河文化等内容。目前,杨玉英是吴忠市级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推开她创作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她精心创作的农民画《塞上红杞》,“我现在免费教学了很多人,甚至还有偿收藏学员们创作的农民画作品,以此方式鼓励大家学习农民画。”杨玉英说。

当宁夏的非遗项目——农民画与福建漆画艺术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杨玉英为了更好地创新农民画,曾前往福建学习漆画制作,她运用堆金、镶螺钿、蛋壳等漆语言表现细节,绚丽多彩的农民画与古朴厚重的大漆相结合,使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情绪获得一种全新的气象,让人耳目一新。凭借努力,杨玉英的漆画《油香》荣获中国第十六届人口文化三等奖;“农民漆画的创新性发展”项目参加自治区妇联举办的宁夏第二届巾帼创业创新大赛获优秀奖。“虽然漆艺的繁琐工序,比起画农民画要更辛苦,但是我希望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把农民画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杨玉英自信地说。

如今,杨玉英农民画非遗工坊“红火”起来,这也映射出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到了农民画。

手工刺绣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随着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国潮热”也在悄然走进日常生活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针一线何其精彩。”

绣娘们围坐在一起,指尖飞舞,五彩丝线上下翻转,亭台楼阁、花鸟世界跃然布上。一件件成型的刺绣作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刺绣传承人李夏音四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晶。李夏音自创办绣坊以来,先后无偿为1000多名妇女传授刺绣技艺,积极与教育局、残联、妇联等部门对接,通过“非遗进校园”“送刺绣课下乡”“巧手脱贫”等系列活动让刺绣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也使更多妇女通过刺绣技艺走上了致富路,据统计,人均年增收可达2000元。

“‘90后’‘00后’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自信,我们作为传承人也更加有动力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李夏音认为,刺绣“出圈”,需结合科技、艺术进行多元跨界走进现代生活,她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而是紧跟时代需求调整设计思路,努力让传统拥抱时尚,让刺绣越来越“年轻”。李夏音也在积极探索构建以“手工+科技+文旅”为一体的平台,借助新媒体链接市场,提升刺绣知名度,让代代相传的刺绣不断升华。(记者 张梦)



编辑 | 陈佳宁

责编 | 金   森

审校 | 张   媛

终审 | 马婷婷

供稿邮箱 | wzltqxcb@163.com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多彩利通                  微信视频号

多彩利通
发布利通区政务信息、民生咨询、便民服务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