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7月,23号左右网上传出故宫的院子里积水的照片,没想到31号就发生了大面积的洪涝,门头沟一带成了泽国,还有桥梁垮塌,地下车库进水,洪流卷走汽车等,形成重大灾害。而上一次差不多相同规模的洪涝灾害发生在2012年的7月21号,那一次北京市死亡人数是79人,距今只有11年。
▲故宫的院子积水
现在常常听到国内的某城市打造“海绵城市”,说是丰水期可以储水,缺水期可以补水,愿景非常美好,但遇到北京这次的连续强降雨,或是2年前郑州那次的大暴雨,就不灵光了。其他的城市也都一样,一般的大雨即使不形成灾害,大街上泥水横流也是常见之事。
对比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情况。日本天灾频仍,震一震,喷一喷,吹一吹,泡一泡。吹一吹说的是经常有台风,泡一泡说的是过去经常有洪灾。
岛国日本的灾害性暴雨天气比大陆多上十倍都多,可是如今城市浸水却很少见,一般雨停即路干,可以说已经实现了“海绵城市”。
▲门头沟地区被淹惨状
跟大陆比起来,日本的河流流程短,水势急,暴雨来时极易泛滥,自古“治水”“防水”就是政府和老百姓都需要参与的课题。可是时代发展到现代城市,乃至聚集千百万人口成为大都市,早已和小农时代的用水排水方法完全不一样了。
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居住的日本中部地区大都市名古屋为例,介绍一下这里的防洪防淹的八大要素。跟着笔者来理清这些概念,您就会基本上把握日本的都市防洪防涝机制。
实现了”海面城市”的名古屋,功夫在地下,功夫在平时!
▲曾经泛滥的天白川,笔者常晨跑的地方
1、上水与下水
“上水”就是城市给居民及工厂等提供的管道来水,是干净水,是要按取水量交水费的。下水就是居民及工厂等排出的污水,在现今的时代,下水要进行净化处理,工业污水还要进行特殊处理,所以在日本不仅交上水费,还要交下水费(日本的水费帐单上,明明白白写着下水道使用费一项)。
市政府的一项主要服务工作就是管理上下水,相关部门名称叫做“上下水道局”,市府的公务员们都要到那里轮岗,搞清整个流程。
2、下水道
最早期的城市下水道是排水渠式的(有的渠建到地下),污水就直接排到排水渠,雨水也流到排水渠。后来有了污水处理要求后,就完善管道式下水道,集中到一处进行净化处理,再放流到江河。这种下水道主要流生活污水,家庭的厨房,厕所的污水都进下水道。
下水道不是用来走雨水的,但有的地方也能接住雨水,路面下水井盖等都直通下水道,水可顺此道流入。
▲科学馆展示的名古屋市下水道主道管
图片中是科学馆展示的名古屋的下水道主管道,比孩子的身高要粗些是肯定的,但并不是大家传说的英国式德国式那种人可以在里面跑的粗豪下水道。靠它装雨水肯定不够,日本还另有走雨水的排水沟与排水渠。
▲路边的排水沟
3、排水沟
雨水才是发生水灾的元凶,因而城市里必须设法让雨水流入和排走的路径。
城市里的道路、住宅的旁边都有排水沟,下雨时雨水就会流入沟中,不会在路面横流。以前的排水沟多为明沟,现在多是加了盖的暗沟,雨水通过预留的缝隙进入沟内。
▲明渠式都市下水路
4、都市下水路
比排水沟容量更大的是都市排水路,名古屋市有很多条这样的下水路。街边排水沟都是跟下水路相连,排水沟的雨水流入下水路。
都市排水路原则上要求是明渠式的,地表的雨水从道路两边的暗沟流入明渠,不用经处理,可以直接排放到河里。
这种下水路是防洪设施的一环,不用来排放污水,而是城市水系形象,平常深受市民喜爱,常常两边种着花木,是市民散步的好去处。
▲看起来像个小河的城市下水路
5、抽水所
可是,城市大型化后,见缝插针,各处都被建上了房子,包括低洼地和以前的积水滩。这些地方的雨水进不了下水路,或是下水路的雨水排不到河里怎么办?
一个城市总会有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往低处流,暴雨之下这些地方积水积得特别快,往往受灾最严重的就是这些地方。
为了不让这些区域的民房、商铺、地铁等浸水,市政府设有水泵抽水所,雨天开启后就可以把积水抽到河里。实际操作主要是低洼地的下水路临近河边的地方设置抽水泵房,将流过来的雨水泵入河里。
名古屋市,240万人口的一个大都市,设有四十多处抽水所。平常定时点检,保证随时能启动工作。可是在2000年9月,下了一次集中豪雨,史称“东海豪雨”,市区单日的降雨量就超过了400mm,猛烈的瓢泼大雨,竟然把某低洼处的抽水所泵房都给淹灭了,于是这个地方的民房和地铁全浸了水,好几日退不了。
▲东海豪雨街道浸水
顺便说一句,民房被淹或有被淹危险时,居民都可以去附近的避难所(一般是公立小学校)去躲避几日,渡过难关。
6、雨水调整池
在自然环境下或农业生产地区,地面上会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湖泊、海子、池塘等,储存雨水和河流溢出的水,对河流的水量起到调节作用。现代的都市人口集中居住,空间逼仄,不断填埋池塘,恨不得每一寸都开发成住人的地方,当超过预想的大暴雨来了之后,光靠排是排不掉也没地方可排的,以至于成灾。
名古屋市在前述“东海豪雨”水灾之后,着手建新时代“雨水调整池”, 也叫做“雨水调节池”,或叫“雨水滞留池”。这种“池”建在车站、公园、运动场等公共设施的地下,不占用地表面积,能自动化地处理雨水进出,是高科技与建筑物的现代结合。
▲大曽根站地下巨大雨水调整池
(图片为开放给市民参观)
名古屋现在已经建了三个雨水调整池:大曽根雨水调整池、中村西部雨水调整池、露桥第2雨水调整池。
名古屋市在那次造成巨大损失的水灾之后,没有再发生过城市浸水,地下的储留空间“雨水调整池”相继发挥了作用。不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增多,未雨绸缪,这种地下工事还在陆续增建。
▲名古屋站地下雨水调整池(建设中)
正在兴建的名古屋车站地下的雨水调整池,建成后将被称作“名古屋中央雨水调整池”。
说是“池”,这个看起来可是个巨大的管道式空间,埋在地下50米深,直径6米,长度约5公里,比新干线的隧道还要宽敞。
名古屋站一带地上有各种高楼,有4条铁路线和一条新干线交会,近期还会增加一条入地新干线,地下有不同深度的两条地铁线交叉,还有跟迷宫一样的地下商业街,多维度交叉聚集,异常繁忙。正是在这最下面要建成如图的大型雨水调整池,以后这里就再不会有浸水的担心了。而且,万一的时候,也许还能作为防空避难所呢。
还要说一句,国人流传的东京“巨大下水道”,其实也是雨水调整池,而不是平常走污水的“下水道”哦,希望看到我文章的朋友们理解日本的机制,不要再论下水道粗细。
7、透水性铺装
城市的发展是泥土越来越少,混凝土和柏油沥青越来越多,是个地表和路面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损害了自然界的雨水往地下渗透机制,使得过多的雨水在地表横流,这也是造成城市浸水的一个原因,而且会影响到地下水系。
日本的城市发展,现在是要将地表和路面“软化”,当然不是泥土化,是采用一种“透水性铺装”化。比如,铺柏油马路时让它具有透水性,铺人行道也采用透水性材料,停车场地面要有透水性能等。
▲新铺柏油路面的透水性试验
老天不下雨时嫌干旱,老天偶尔下的雨多了些就到处浸水,大骂老天爷不长眼。这不是日本人的风格,日本人把雨水当作老天爷的恩赐,没接住砸了脚,淹了水那是自己做得不够好,需要调整和进步的是自己。
▲日本常见的人行道,可以透水
日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排水防涝,除了公家的措施,还有很多很私人家庭可以做的储雨水槽等,市府都会给予税金优惠。更重要的是,国家为城市环境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8、都市环境学科
现在日本的不少大学开设了“都市环境”专业,名古屋也有。此专业属于工科大类,笔者有所接触,能大略介绍一下。这个专业要学习桥梁结构,建筑基础,公路,水理,土质,测量,建筑材料,环境生物等等,给日本的城市管理,水道管理等供应专业的人才。
▲名古屋有个悬在空中的水船
除了文章前面说的城市上下水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外,国家层面的水系管理,国土开发,环境保护等也都需要这样的专业知识,所以日本是人才培养先行。
有一帮实干的专业人员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细致地规划,日本的灾害实实在在成了“兴邦”的促进剂,最起码的是决不会让一种灾害年年发生,也不会在发生水灾时让市长去站在泥水里现场指挥,而是专业人员来处理,且会让居民既知道灾害发生的原因規模又知道接下来的对策。
这个都市环境学科非常有前途,也是目前及将来中国最需要的,推荐给有志于环境保护和都市建设,想当技术官僚的年轻人学习,一定会造福国家和人类。
雪田塾,欢迎有志者关注并加入,欢迎投稿。欢迎年轻学生加入我们的二代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