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hai Institute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2024年6月12日,第一期“澄海全球名家对话”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商学楼702成功举办。“澄海全球名家对话”是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创建的一个新的学术品牌,旨在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访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学者进行观点交锋和思想对话,进而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本次对话的主题为“探索全球治理学的理论基础”,德国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迈克尔·祖恩为对话作主旨演讲,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参与交流与研讨。
本次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徐正源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当前动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期待中国采取更多行动,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方向。同时,中国学界也需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全球治理领域构建起独立的思想和学术体系。翟东升教授还介绍了澄海高研院作为国际高端“思想库”的角色,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澄海全球名家对话”这一平台,持续不断地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深化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理解与合作。
在主旨演讲环节,祖恩教授结合其最新著作《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介绍了他对全球治理的定义。他指出,“全球治理”既指跨越国界的权威行使,也指超国家、共同认可的规范与规则,而二者在共同利益或跨国问题的基础上获得正当性。这一定义包含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三大层次。一是规范性原则,即超出一国疆界范围的某些基本的全球共同目标以及某些集体利益。二是一系列密集的、包含不同权威和合法化类型的特定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可能是国际性的(比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也可能是跨国的(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三是体系内不同权威范围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呈现出两大特点,即不同的权威范围只是松散耦合在一起,且制度内通常缺乏分权。
祖恩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治理体系的性质及特点也带来了严重的合法化问题。一方面,为了应对权威范围松散耦合的局面,大多数国际和跨国权威在合法化模式中引入了技术专家的合法化叙事。然而,随着国际制度行使权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其难以仅依靠于技术专家的判断来作决策。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分权,强国能够对国际制度施加压力,进而损害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合法性。当前,上述合法性问题已经引发了对国际权威的论争,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对现有制度发起挑战。这一趋势可能促使制度进行调整和再合法化,并导致全球治理的深化或衰落。与此同时,祖恩教授也强调,新兴大国的崛起将为全球治理带来更多的变化与可能。
在自由研讨环节,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赵可金教授强调全球治理面临着许多来自新领域的问题,但在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下,跨国治理和跨国权威的行使在未来将拥有更多动力。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玲教授讨论了理想的全球治理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以及这种理想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程度,并进一步指出该模式正面临内部竞争的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刘铁娃教授提出了衡量国际组织影响力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展示了通过分层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杰进教授讨论了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动因,并指出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并不在于挑战世界银行的既有规则,而是提出了新的实践与理念。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毛维准教授指出,当今全球治理存在三种趋势,一是全球问题愈发棘手,二是应对全球问题的方案和努力未能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全球治理缺乏政治动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琳研究员观察到一些国家和社会在行使权威时实际上破坏了国家同意原则,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在安全领域很难推行。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董亮副研究员认为祖恩教授的全球治理理论对于全球气候治理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双梅老师指出当今全球治理面临更多内部争端和分歧,许多基于牢固关系建立的国际制度却呈现松散的状态。
最后,祖恩教授与各位学者就国际合作、国际权威的有效性、全球治理的未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并对来自现场听众的提问作出了回应。
更多资讯与活动信息,敬请关注“澄海全球安全与发展高研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