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宠妾灭妻的人真的不少,盛家就有三个,孙志高算一个,梁晗算一个,沈从兴也算一个。
而且,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小说,沈从兴的宠妾灭妻程度,绝对是剧中第一人。
赵宗全登基后,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在京城没有半点根基,很多政策无法开展,他急需拉拢一些有势力的家族,英国公就是第一个要拉拢的对象。英国公张家是京城里的老牌大家族,京城中有一半的大户人家,跟他都有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因此,赵宗全主动示好,让自己的小舅子跟张家女儿联姻。
英国公有三个儿子,上了年纪之后,又怀上了张桂芬。由于是老来得女,英国公夫妇对这个女儿很是疼爱,把她培养成文武全才。赵宗全赐婚,英国公夫人刚开始并不同意,因为,沈从兴比张桂芬大了20几岁,而且沈从兴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哪个母亲会愿意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老男人做填房?英国公也爱女儿,只不过,爱和责任并不冲突。张桂芬作为张家嫡女,在享受万千宠爱的同时,也应该为家族的前程做贡献。新皇帝刚登基,正是张家表忠心的时候,所以,由英国公做主,同意将张桂芬嫁给沈从兴。
只不过,让英国公没想到的是,婚后不久,沈从兴又纳了小邹氏为贵妾,张桂芬本就不爱沈从兴,偏又是将门虎女,心高气傲,不愿意跟别人抢男人,硬生生就把沈从兴推到了小邹氏的怀里。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小说,英国公夫妇都是极疼爱这个女儿的。张桂芬在国舅府过得不开心,英国公夫妇也是操碎了心。张桂芬难产那段,原著里,是英国公夫人设的局,并没有明兰什么事。当时,小邹氏确实扣押了太医,但是,情况其实没有那么严重,英国公夫人顺势设了一个局,让张桂芬假装难产,把事情闹大,让所有人都知道沈从兴宠妾灭妻这件事。而电视剧,弱化了英国公夫人这个角色,刻意把高光时刻给了明兰,才有了明兰拔剑怒指小邹氏这一段。但是,弱化了英国公夫人这个角色,就很难表达出他们对女儿的疼爱之情,所以,电视剧里加了一段原著里没有的剧情:张桂芬生下孩子后,英国公不忍心女儿受罪,要把女儿和外孙带回家,英国公抱着女儿出门,沈国舅阻拦,英国公直接就怼他:“你拦我一步,我就慢一步。我慢一步,芬儿就会受颠簸一步,疼一步。你若还有良心,就滚开!”张桂芬难产,英国公提出和离,第二日,英国公便告病不上朝,沈家的这次闹剧,顿时闹得沸沸扬扬,官场皆知。英国公真的是想和离吗?其实不是的!一方面,张家需要沈从兴这个皇亲国戚来巩固地位,另一方面,他不能看着自己女儿受罪,必须有个态度。所以,必须把沈从兴宠妾灭妻的事,拿到台面上来,让皇帝出面解决。那么,怎么解决呢?电视剧和原著小说,都有这么一段剧情:皇帝为了安抚张家,特意单独召见英国公,英国公是这么对皇帝说的:“陛下乃天下共主,便是要涨价血战沙场,以命死搏,二郎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陛下意之所向,文武剑锋所指,便是臣子应尽的本分。何况儿女婚嫁之事,陛下休为妇人哭啼所扰。”乍一看,这段话好像是在劝皇帝,让他不要被臣子的内宅之事所扰。
实际上,英国公话里有话,他把“血战沙场”和“儿女婚嫁”并排在一起了,他其实是说:我们张家对皇帝忠心不二,张家男儿,为皇帝血战沙场眉头都不皱一下,张家女儿,为了皇帝,内宅受辱,也毫无怨言。沈从兴和张桂芬是皇帝赐婚,已经不是寻常的内宅之事,张家女儿被沈从兴欺负,一直隐忍,是因为忠于皇帝,不想让皇帝为难,要不是这次差点出人命,事情也不会闹到皇帝跟前。而沈从兴呢?明知是皇帝赐婚,却公然欺负张家女儿,他这是无视这段婚姻,藐视皇帝赐婚,不忠于皇帝。英国公一句表忠心的话,就把内宅之事,升级到国家层面了,变成了臣子是否忠君的事。所以,皇帝才会生气,责骂了皇后。皇后随即让人将凤冠上的宝珠,送到英国公府上赔罪,也对沈从兴和邹家兄妹重重处置了。至此,沈从兴宠妾灭妻的闹剧,才得已收场。张桂芬虽不爱沈从兴,但也认命了,两个人相敬如宾地过起了日子。张桂芬的故事,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对于不如意的婚姻,随遇而安也是一种幸福。只不过,我觉得,电视剧改编得太过了,强行把很多高光时刻都给了明兰,逻辑有点不合理。张桂芬生孩子那天,只叫了明兰过去,这一段我不是很理解。首先,张桂芬为什么不叫自己的爸妈?英国公夫妇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作为武官世家,亲人战死沙场是常有的事,他们会镇不住这种场面?而且,明兰还大着肚子呢,且不说她能不能镇住小邹氏,万一有个意外,导致明兰没了孩子,那不是跟顾廷烨拉仇恨吗?还有皇后给英国公赔罪那一段,皇后何其精明,还需要明兰提醒?况且,明兰只是一个中等文官家的庶女,小小年纪哪来这么大的格局?原著中的明兰是穿越过去的,有些超前行为还可以理解,电视剧里的明兰就是演在深闺里的一个普通女孩,哪来这逆天的格局和智商?同样不合理的地方,还有一个,那就是:明兰会打马球,而且打得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