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片与一本书的碰撞——观《里斯本丸沉没》与读《动机与人格》后感 | OD料理机181期
文摘
职场
2024-10-08 20:01
福建
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由导演方励编剧、制片、导演,于2024年9月上线;一本书,《动机与人格》,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于1954年出版,它们之间有何关联?近段时间,应OD联盟之约,我正在阅读《动机与人格》,不经意间,由朋友力荐,前段时间去看了《里斯本丸沉没》,发现这部根据1942年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纪录片竟为我深刻诠释了马老爷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让我不禁感受到80多年时空交错中的对话与思想碰撞。阅读带给我更多的宁静与坚定,观影让我激动而震撼。《里斯本丸沉没》,这部豆瓣9.2分的高分纪录片,讲述1942年10月1日发生在舟山群岛东极岛附近的一次沉船事件,一艘装载了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在未悬挂有战俘标志、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情况下,被美军潜艇的鱼雷击中。在击中后沉没前的23个小时里,日本人不仅不施救,反而欲将所有战俘封死在底舱,让他们活活淹死。当战俘们自救逃生时,日本人还实施了围堵射杀。是东极岛淳朴的渔民划着小舢板、小渔船前来救人,救下了384条战俘的命,倒逼着日本人不得不从射杀转而打捞活着的战俘。该事件让828条年轻的生命葬送于距离东极岛仅3海里的海底。这部纪录片震撼到我,并让我与《动机与人格》自然而然联系起来。以下四点印象深刻:2014年,在拍摄《后会无期》时,方励导演在东极岛听说有一艘日本舰艇二战期间在附近沉没,怀着好奇心探究此事。这一探究则不得了,耗费5000多万,纯纯的自掏腰包,为拍片卖掉3套房子,负债3000万,历时近10年。而这样一部揭示尘封80多年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很难有票房,几乎注定血本无归。但就因为他的执念——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让人们看到战争对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摧残与创伤,让人们看到即便在残酷的战争中,仍然有人类本真的善良之光。这些行为,生动地践行了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当人基本的一般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都已具足时,人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忍受底层需求的受损。同时,纪录片的多重视角——受害者、施暴者、施救者、始作俑者、旁观者——其宏观视野满怀对普通人不分种族、宗教信仰的关爱,对人类的大爱;细腻而执着地一步步一层层揭开真相的手法,展现着导演对现实真实生活深切而敏锐的感知能力;而导演的自主性,不仅体现在《里斯本丸沉没》的诞生,还体现在他下一段的探索目标——“马航370”,不依赖于外界的要求,他的生命探索与发展,更依赖内在的呼唤与潜能。用普通人的标准,可能难以理解;但从马斯洛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动机与特征上来看,年逾七旬的方导就是自我实现的人。淳朴的东极岛渔民,在发现附近海域内轰然断裂的大船、有大量遭遇海难的同类之后,完全没有袖手旁观,划着自家的小渔船或小舢板,第一时间去救人,给落难的战俘食物、衣服,把他们安顿在寺庙里。这些壮举,竟然是在残暴的小日本军队的眼皮子底下,在日本人围堵射杀战俘的同时。一方面真的令我难以想象,另一方面又在充分印证着马斯洛所推断的人类类本能的向善动机。当镜头掠过96岁的施救者林阿根老人的面庞时,我分明从那明朗的笑容里感受到的是慈悲与喜乐,是人的自在具足。正是马斯洛所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旗帜鲜明地质疑了某些宗教中人性本恶的论断,也撼动了以人的性本能、动物本能为出发点的传统心理分析理论。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拓,对教育、工业、商业、宗教、社团组织和管理、治疗与自我提高,乃至社会的变革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位90多岁的亲历者——活出了马爷说的“健康人”的样子
片子拍摄时,仍有三位亲历者健在,分别是99岁和98岁的两位英军幸存老兵,和96岁的林阿根。这真的是生命的奇迹!他们都头脑清晰,对话流利,能行走、乘船,那位98岁移民加拿大的老人还能制作手工船模。他们开朗、爱笑、跟小辈开着幽默的玩笑;他们豁达,努力忘却那段炼狱般的生活,被救起后,又在日本战俘营里做了3年的苦役,最终里斯本丸上的1816人只有700多人在战后活下来,他们迅速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家庭美满,儿孙满堂。这印证了马斯洛所说的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社会中,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爱、情感、保护、尊敬、信任、真实、良好的家庭与人际关系在不断丰足,可以治愈心理伤痛,成为长寿的健康的人。在影片中,看到日本军人在23个小时的沉船过程中,不仅不转移战俘,还用帆布木板钉死舱盖,当战俘冲破舱盖奔向甲板时、当整个船体断裂沉没时,还围堵射杀他们,虽然知道那是战时状态,军人执行命令是天职,但这样的行径,仍然会让我想到人性中的邪恶。有些批评家指出马斯洛没有充分阐述邪恶和人性黑暗面的问题,并认为他的积极世界观扭曲了他的发现。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看到种族灭绝和原子弹的威力后,马斯洛知道一个全面的心理学应该包括善与恶两方面。在接受《今日心理学》采访时,马斯洛说“这个心理学上的难题几年来我一直想解决,为什么有人残忍而有的人善良?邪恶的人是很少的,但你会从大多数人中发现邪恶行为。在我生命中下一项要做的就是研究邪恶并理解 它 。” (M a s l o w , i n H a l l , 1 9 6 8 , p . 6 5 )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已经没有时间了。他卒于1970年6月8日。还有一个困扰我的问题是,按照马爷的理论设想,如果各个层级的需求都不匮乏、都能得到满足,心理疾病会越来越少,自我实现需求强烈的人会越来越多,人类社会应该越来越健康。可是,距离《动机与人格》的出版已经70年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科技进步而日渐富足,却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人类的安全感、幸福感并未增加,恐惧不安、爱的匮乏比比皆是。所以,关于人、关于人性、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人本、后人本,还需要像方励导演那样的好奇心与自主性探索。引用方导的一段话:“我希望朋友们,你们都有一个精彩的回报,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我们内心的快乐和心愿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