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原故事】走进乡村看振兴|邓州市赵集镇:中州名镇活力足

文摘   2024-11-16 17:51   河南  



王中献 赵行舟 王崇顺 肖晨曦 高爽
早就听说邓州市赵集镇的房价高,有的地段甚至超过城区。为啥?赵集人有钱呗!车轮转动的地方就有校油泵,有校油泵的地方就有赵集人。赵集集镇繁华,像个小县城。
赵集镇曾经是全国有名的“校油泵之乡”,深入采访之后,发现这个全国重点镇、中州名镇名不虚传,风采依旧,活力四射。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校油泵产业在国内受到了一定影响。勤劳智慧、勇于拼搏的赵集人一面积极转型,一面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布局缅甸、哈萨克斯坦、老挝、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传统优势产业站稳了脚跟。
创业成功反哺家乡,新兴产业扎根乡村。
锂电池生产加工企业从1家到40余家,年产值超过3亿元。毛绒玩具出口欧美地区,孔明灯出口南非、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将充分挖掘特色产业潜力,着力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赵集镇党委书记路淼笑着说起今后的规划,目光坚毅,信心满满。


锂 电

金秋时节,清晨的阳光透过现代化厂房窗口,照进位于赵集镇余家村富鸿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
车间内,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台面上的锂电池半成品堆积成小山,等待装运。
“喂,老板,我的那款锂电池,什么时间发货?”
“陈总,我们玩具上的电池模型数据发给你了,尽快订做样品!”
刚从生产车间内维修完机器,陈良川轻轻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认真接听电话,一边仔细记录着。
“最近的订单量很大,工人们都是加班加点。”陈良川说道。
陈良川出生于1986年,是土生土长的赵集镇竹李村人。曾在外打拼多年,辗转富士康等多家知名企业,学习到很多技术和经验。2017年春节回乡探亲,得知家乡急需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他便毅然回乡。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成为他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们镇上的一个乡贤也有返乡创业想法,你过来咱们一起谈谈合作事宜。”在镇政府招商专班的撮合下,陈良川解决了资金难题。凭借着对锂电池制造多年累积的经验和资源,他立即购置设备、招聘工人,很快就成立了一个锂电池加工厂。
面对工人不熟悉机器,产品合格率低,机器时常出现问题等困难,陈良川毫不气馁,手把手培训每个工种的工人,边学习边维修机器,通宵达旦是常事。他坚定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在陈良川的努力下,生产越来越顺利,厂里的锂电池畅销全国,还进入了众多知名公司的供应链。

一丝不苟保品质。赵行舟 摄
随着产品订单越来越多,陈良川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线,扩大厂房面积。赵集集镇上一毛毯厂闲置的厂房他早已相中,可租金始终谈不拢。
“工厂要能建在家门口,大家都能就近入厂上班挣钱!”赵集镇党委、政府得知陈良川遇到的难题后,立马组织毛毯厂所在村支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跟群众沟通商量。最终租金降下来了。
自从厂子建在集镇上,辐射面更广了,招工更容易了,十里八村群众变身“上班族”,实现“挣钱、种田、顾家”三不误,拓宽了增收致富门路。
“我在厂里上班几年了,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只要勤快,工资不比在外务工少,旺季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呢。”附近村民杨永泽开心地说道。
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公司创新实干,事业蒸蒸日上。经过改扩建,目前该公司占地15亩,拥有3条全自动生产线,年产6000万块锂电池,用工人数120余人,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成功入选南阳市重点项目。
“知道你以前旺季用电紧张,我们向上级电力部门申请,专门为你架设了一个新变压器。”在镇政府锂电产业发展服务办公室里,镇党委书记路淼提前为陈良川扩大生产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下好了,再不用担心产能问题了!为了扩大销路,刚刚在深圳成立了办事处。”陈良川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一起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在陈良川的带动和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业。现在全镇共有锂电池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全镇12个村都有锂电池加工点,成功培育了“1+N”乡村振兴第一产业体系,形成了品牌效应。该产业体系年产值已超过3亿元,直接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3000余人,人均增收超过4万元。

缝 纫

“在东莞干得好好的,不知动了哪根筋,非要把厂搬回老家,我看早晚要折腾倒闭!”
“回去办厂能招来工人吗?”
……
六个月前的一天晚上,一场关于是否把玩具厂搬回老家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
最终,辛时雷、辛时中兄弟决定,把工厂搬回邓州老家。一起回去的,还有随厂干了多年的8名员工。
上个世纪90年代,辛时雷、辛时中兄弟南下广东,在一家毛绒玩具厂打工。兄弟俩悟性高,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玩具加工流程。
有了一定积蓄后,兄弟二人决定自己办厂,加工毛绒玩具。
“在外打拼多年,落叶归根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辛时雷说,这些年他时常关注家乡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家乡营商环境不断好转,同在南方办厂的朋友纷纷把工厂回迁。逢年过节,赵集镇政府工作人员,总是不忘给他打电话,问候节日,讲家乡新政策,辛时雷动心了!
半个月后,兄弟俩带着8名员工,回到了老家赵集镇。
马不停蹄找厂房。然而找了半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厂房,不是面积太小,就是太过偏远。这可急坏了兄弟俩。跟兄弟俩一样着急的,还有赵集镇副镇长陈然,他也在四处打听找厂房。
“辛总,镇政府隔壁,之前有一家超市,刚刚不干了,你赶紧过来看看。”正为找不到厂房发愁的辛时雷,接到了陈然的电话。
这个超市位于赵集镇政府东隔壁一条巷道内,分上下两层,面积挺大,一层能容下4条生产线。厂房有了着落,辛时雷松了一口气。
为帮助玩具厂招工,镇政府发动各村宣传,三四天功夫,就招到30多人。
装修、排电、设备进场,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今年7月中旬,总投资60万元的赵集镇通华玩具厂开业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由于回款不及时,加上刚刚投入巨资,今年9月初,工厂资金周转不开,厂里没钱进货。
有事儿找政府!辛时雷把电话打给了陈然。了解情况后,陈然立即向镇党委书记路淼作了汇报。
路淼立即与市金融部门联系,帮助申请企业小微贷。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一周时间,30万元贷款打到了通华玩具厂账户上。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我们有了自己的销售链,80%以上的玩具出口欧美地区,其余销往深圳、上海一带。”辛时雷说,目前共研发加工百余种玩具,做工精良,订单不断。
员工苏国军、刘西红夫妇,跟随辛时雷兄弟在厂里干了多年。“前些年,一年当中,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一次,看看老人孩子,内心觉得亏欠家人太多。”苏国军说,如今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感到很幸福。
员工鳌芳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今年8月份,她回老家办事,听人说镇上开了家玩具厂,工资待遇还不错。她到厂里一看,当即决定留下来。
“虽说南方工资高,但是消费也高,这么多年也厌倦了在外漂波。玩具厂每月能拿三四千元,也不少了。”鳌芳说,现在她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孩子别提多开心了。

玩具产品种类多。王崇顺 摄
如今,辛时雷的玩具厂,已有80多名员工,工资计件,不影响农活家务。玩具厂运行将近四个月,实现销售额600余万元。
“玩具加工投资小、门槛低、见效快,就业灵活。在通化玩具厂的带动下,目前赵集镇已落地缝纫企业11家,涵盖箱包加工、内衣加工等,缝纫加工产业已成长为赵集镇‘1+N’乡村振兴第二产业体系,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业。”路淼介绍。

放 飞

宋向雷:100元+190元+70元+60元+13元+60元+10元+38元
宋学平:200元+300元+200元+40元+20元
宋学玉:100元+100元+80元+50元+20元+30元+40元
……
这是宋进强随身携带的工资记账薄。
宋进强是赵集镇宋岗村孔明灯制造基地负责人。他笑呵呵地说:“我在这里从事孔明灯制作已经16年了,像这样的工资簿,都记不清记满多少本了。”
16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宋进强接触到孔明灯这个新兴产品。本想着工作之余,在路边支起小摊卖一下试试,不料很快便畅销起来。
“这小玩意15元一个,看起来做着也不难。要是咱自己做才赚得多哩,咱们也研究研究?”宋进强向儿子宋玉瑶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好消息很快传来。没过几天,宋进强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孔明灯原材料找到了,成本极低、利润可观。
制作虽说简单,但是场地、工人成了最大制约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不仅影响出货速度,还会变相增加成本。批量生产,困难重重。
“回家,家里啥都有。”面临困境的宋进强夫妇,毅然决然辞掉了很快就享有养老退休金资格的工作,返乡准备大干一场。
纸张裁剪、铁丝捏制固定……
宋进强先自己上手,一点一点熟练做工程序。然后,再拆解流程,针对每一个细节认真研究,简化生产步骤。
研究到“走火入魔”的宋进强,为了弄清如何把竹圈固定在孔明灯底部,试了10余种方法,并天天请乡亲们过来体验哪种方式更合适。
功夫不负有心人。孔明灯生产可以多人同时加工不同部件,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
“第一批孔明灯完成的时候,我就知道,可以开始规模生产了。”宋进强喜不自禁。
在家好生产,可是销路受限。宋进强联系常年外地务工的弟弟宋进峰,帮助联系销路。
随着孔明灯销路越来越广、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镇、村两级的帮扶下,宋进强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起了新厂房。紧接着,创新生产方式,突破场地、上工时间限制,把适合家庭生产的加工环节延伸到农户家中。
现在,一卡车原材料到货,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村民“抢”光了。

简单易学好上手。肖晨曦 摄
“这里的活简单,还可以拿到家里随时干,我们奶孙俩轻轻松松赚到零花钱。”张文仙老人领着智力残疾的孙子常年在此务工,经济上实现了自给自足。
不受年龄限制,简易好上手,孔明灯制作迅速带动周边15个村、3000余名群众,实现了产能“飞跃式”突破。
“我们村由于年龄或家庭原因不能出去务工的有300多人,在这务工的占一半以上,人均每年增加2万余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宋岗村党支部书记宋秀建算了一笔经济账。
随着孔明灯出口南非、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宋进强一家抓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机遇,着手成立了造纸厂、染纸厂,增设了蜡块生产线,真正做到了产销“一条龙”。一盏盏孔明灯热销市场,也放飞了群众致富的希望。
“家里人都让我休息休息,不用这么劳累了。可是在我这务工的乡亲们不能没有这份工作,致富道路大家一起走才有劲。”宋进强笑容满面。

反 哺

“老嫂子,吃过饭了?又去广场上跳舞啊。”晚上7点,赵集镇穆王村几个群众像往常一样,相约去跳广场舞,村党支部书记王书鹏热情地和她们打着招呼。
“可不是!自从重新装了路灯,广场上敞亮不少,我们跳舞都有劲。”笑声中,群众欢快离去。
看着路边的太阳能路灯,王书鹏心里满是自豪,谁说“留守村”的工作不好开展?
“十万大军出穰邓,天南地北校油泵。”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州市校油泵产业在赵集镇穆王村技术工人的带领下兴起,全村直接经营或参与校油泵产业人数近3000人。
“村里成个‘留守村’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可是我们干啥事都不用发愁!”王书鹏笑着说,因为我们有众多校油泵老乡作为坚强后盾。
“啥时能再多装一些路灯,不仅广场需要,很多路上灯也不够。”过去,每当夜色降临,村舞蹈队成员总会相约到广场上锻炼身体,可是路灯少光线弱,一直是他们的心病。
群众有期盼,支部有响应。村支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商议后,决定为全村3公里道路安装路灯。乡贤们得知后,纷纷捐赠。
程冲从事校油泵多年,回到家乡后成立公司,从事灯具制造与销售。得知村里要装路灯,他立即捐赠20余盏景观太阳能路灯,价值10万余元。赵国田捐资1万元……村里很快又筹集资金6万余元,100余盏路灯很快安装到位。
不仅如此,王书鹏介绍道,乡贤们还积极反哺家乡教育、养老、公益事业等事项。2022年村小学需要翻新,捐了将近5万元;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邓州校油泵商会出资1万多元,筹办了“冬季村晚”……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校油泵产业逐步衰退,怎么转型发展困扰着大家。
“支书,有啥好政策没有?”在外校油泵人员纷纷咨询。
“咱们这儿,劳动力密集,交通便利,现在营商环境也好,镇党委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回来发展是出路啊。”王书鹏赶紧宣传家乡政策,出谋划策。
杜成贵决定回乡投资锂电池产业,“一直在外面拼搏,现在有能力了,总要为家乡做点事吧。”
2023年,杜成贵的穆王电子厂开始招工生产。他带动亲戚在赵集镇、穆王村以及周边乡镇建设了7家电子厂,产品出口欧洲、非洲等地,每个厂用工都有30余人。根据工种不同,可以拿到2000元到5000元的工资。
“在家门口也能上班了,挣挣工资,带带娃,啥都不耽误。”乡亲们都很满意。
为了提高凝聚力,王书鹏建立了“大美穆王”微信群,密切干群之间的交流。
为大力弘扬校油泵创业精神,提升校油泵之乡品牌形象,在党委书记路淼的谋划下,今年9月份,王书鹏着手建设村史馆,把穆王村的发展、经历、变化,校油泵产业的相关情况都在馆内进行展示。
消息一经发出,乡贤们争先捐款。建设村史馆村共花费资金6万余元,其中4.6万余元为捐赠。资金到位,只用20天时间,村使馆就建成了。
“现在这里是我们村的‘宝地’,是凝聚乡贤智慧、发挥群众力量的重要场所。群众来这里参观后,都表示有一种身为穆王人的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王书鹏说。
邓州校油泵商会秘书长杜旭表示:“有了村史馆,大家就有了一种精神寄托。”

村史馆里话往昔。高爽 摄
说起村子规划,王书鹏表示,想在两个自然村各打造一个文化广场,再把旧的游园修整一番。
“支书,听说咱们村要再建俩游园,需要多少路灯,我无偿捐赠。”
“建游园得花不少钱吧,我也想捐点款出点力。”
“你看看,我这想法刚说出来,就接到了好几个电话。”王书鹏笑得合不拢嘴。


本微信公众平台为官方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邓州头条”

投稿邮箱:dengzhoutoutiao@163.com

📋︎ 排版  / 张银珍
📋︎ 校对  / 汤金金
📋︎ 初审 / 杨伟甜
📝 终审 / 刘士全

微矩阵

          

      云上邓州客户端       邓州电视台抖音      

               

邓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邓州融媒视频号
觉得不错就点

邓州头条
邓州市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