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汉朝时期的固原经济社会
1
农业与畜牧业 >>
汉代,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着固原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西汉时期,安定郡及其周边地区长期驻扎重兵,养兵主要依靠移民屯田和发展农业。西汉政府对于移民屯田给予了多种政策的鼓励,如招募富有农业生产经验的移民、减免赋税、政府提供免费的铁农具与牛耕、兴修水利工程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获得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大开发。安定郡及其周边地区是典型的民族杂居之地,这里本来就是水草丰美之地,非常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此外,安定郡驻扎大量的骑兵,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推进,内附的少数民族如匈奴、西羌等,皆善于骑射,因而发展畜牧业更有其军事上不可比拟的价值。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而横贯西北的中西交通的开通,促进了固原地区频繁的民族交融与繁荣的民族文化,使得固原社会历史变迁拥有了多元化色彩,为民族文化的繁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汉时期,朝廷多次徙民至固原地区,迁徙来的移民多为有较高农业生产技术的贫苦农民。汉代推行“代田法”“区种法”,取得了粮食增产的显著效果。粮食生产还得力于铁制农具的传播及大量使用,固原、彭阳、隆德等地均出土汉代铁铧,证明二牛抬杠犁法普遍使用。
秦汉时固原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娴熟的水平。1968 年在秦长城以北的固原头营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鼎、提梁卣、壶、剑、戈、镦等。鼎为圆腹,马蹄形足,附有双耳,高 17 厘米。另有一错银铜镦,细腰圆筒形,高 6.9厘米,上端有(孔洞),可以装入戈、戟。在铜镦的外表及底部,有银丝镶嵌的图案。铜器上镶嵌金银丝,为一难度较大的铜器制造工艺技术。
青铜昭明连弧纹铜镜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直径10.3厘米,厚0.5厘米
圆形,球形钮,外向十二连弧纹钮座。内区饰十二联珠纹一周与内向六连弧纹。外区两周栉齿纹间为14字铭文带,铭文为"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忽不泄"。素宽平缘。
宁夏固原博物馆旧藏
冶铁业在西汉时发展了起来。在固原蒿店汉代遗址中发现铁块和铁矿渣。在隆德县城发现汉代铁鼎,口径约 80 厘米,深 60 厘米。在泾源县果家山汉代遗址中出土铁釜。可见, 此时固原地区已使用多种铁制农具和生活用具,由铁块、矿渣分析,当时铁器不仅由内地带来,而且本地也可以制造。铁制犁的使用,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在固原发掘的汉墓群中还出土有陶牛。东汉政府为了发展农业,加强边防,保证粮食供应,继续推行大力浚渠屯田的措施。
西汉初期,朝廷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百姓努力发展生产,战争造成残破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和发展。漠北的匈奴经常南下掠夺牲畜和财产,固原首当其冲,生产建设不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漠北的游牧民族到这里定居后,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互相交流畜牧业和农业的生产经验。西汉王朝重视畜牧业的生产发展,朝廷在边郡设置 6 个畜牧业管理机构——牧师苑,其中有 5 个就靠近固原。官府鼓励边民养马,还贷给母马,以繁殖马匹,三年后归还,10 匹母马还官府 1 匹小马。同时,政府十分重视扶持匈奴民众的畜牧生产,安置归顺的匈奴人从事畜牧业。由于政府政策措施得当,北地等郡出现了牛马遍野的繁盛景象。
东汉时期畜牧生产也有较快发展,安定诸郡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局面。固原等地已变成“饶谷”“多畜”并称的半农半牧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畜牧业丰饶的状况,同时也说明了东汉时期农、牧经济的交替发展。农业、牧业、手工业的分工与交换,必然引起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商业发展还要求城市建设的相应发展。西汉时期的城市不仅是军事要地和政治中心,也是经济聚散地。固原、彭阳等地都有汉代城址。汉代城址中还有建房用的砖、瓦及用于城市供水、排水的井圈、圆形、五角形陶水管。
交通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首先表现在城市的设施更臻完善上。固原的东汉城址中,城市建筑材料有卷云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瓦当、绳纹板瓦、铺地花纹砖和铭文砖等,有的砖文刻有“大富昌、乐未央、子宜孙”等吉祥语。另外,还发现有陶井圈、陶管道,城市的供水、排水设施更加完善。
2
丝绸之路 >>
汉武帝时,肩负政治与军事使命的张骞为通西域,开辟了一条影响十分深远的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北地区的开发意义重大,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固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而得到空前的大开发,开发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诸多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两汉时期固原的社会变迁。
固原是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东段上的重镇, 其走向由西安沿泾河西北行,经陕西的泾阳、淳化、旬邑,甘肃正宁、宁县、镇原,进入宁夏彭阳,抵达固原城,西行经海原,复入甘肃境;从靖远县东北的石门附近渡过黄河,经景泰县抵武威和西域。西汉对于固原的开发正是随着这条丝绸之路而逐步展开,因此,某种程度上而言,丝绸之路促使西汉时期固原的大开发,成就了固原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汉朝政府通过丝绸之路,把内地的丝和丝织品、钢铁及冶炼技术,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漆器、铜镜、陶器等著名特产,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后来,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也经由这条道路传入西方。西方的葡萄、苜蓿、胡桃(核桃)、胡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石榴等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而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青镶松石金带饰(2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长9.4厘米,宽1厘米,重5.5克;长9.2厘米,宽2.2厘米,重11克1983年宁夏固原县南郊乡九龙山汉墓出土
一件为长条形,上下两边为联珠纹边缘,内用凸起的小圆点构成菱形对称图案,中部联珠纹圈嵌绿松石构成主体图案。另外一件,金质掐丝,长条形。上下两边亦为联珠纹边缘,中部联珠纹嵌绿松石构成上下对称的桃形主体图案,造型具有西亚风格。
宁夏固原博物馆收藏
丝绸之路的开通,给汉武帝巡视安定郡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加之西北边境的安定,汉武帝开始巡视边陲,检阅军队,向匈奴炫耀军威,以显示皇帝的功德和威力。从公元前 112 年到公元前 88 年先后 6 次到安定郡巡视,足以说明固原这座边关重镇在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西汉政府对于固原的控制,是以固原为据点,征战与守城皆可进退自如亦可以固原为据点,疏通丝路通道,控制西域诸国。因此,西汉王朝非常重视固原的战略地位,早期开发固原,直接源于疏通丝绸之路,达到经略西域、攻灭匈奴之目的。同时,伴随着对匈奴战争的不断胜利,对西域的控制不断加强,丝绸之路使固原更为昌盛,这显然是一个双重驱动的历史过程。东西方贾汇聚于固原,驼铃所至,一片繁荣景象。
固原,在地理位置上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具有天然的拱卫屏障作用,因而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气候环境上,因与六盘山接壤,境内河流漫漫,犬牙交错,水草丰美;在经济与文化上,固原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之地、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交会之处。西汉政府对于固原境内丝路通道的开辟,以固原古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而成,主要形成了以萧关古道、瓦亭城、固原古城、回中道为格局的丝路通道,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西汉时期固原境内的交通要道。固原古城,傍六盘山而据,草木茂盛,在汉代时期气候湿润,清水河穿城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各民族杂居其间,利于通联西域,成为开辟丝绸通道的首选之地。公元前 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经今平凉、固原到武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 114),伴随着张骞通联西域的进程,出于经略西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西汉建置安定郡,治所高平城,正式建构起丝绸之路必经的古城——固原古城。以固原古城作为据点,通联西域的最古老的通道就是萧关古道。萧关,在秦时已经设立,作为西北拱卫关中的雄关,其军事作用十分明显。至西汉时,在萧关古道,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事频仍,张骞通西域以后,萧关古道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而闻名于世。除了萧关古道以外,另一条重要的丝路通道和边塞要地就是回中道。回中道亦开发于秦始皇时期,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主要以军事地位著称于世。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回中道的开发,使之成为西汉时期重要的边塞要道和交通要道。回中道的开通,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成为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还有瓦亭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遥相呼应高平城,山水交错,地势险要,为西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必争之地。
西汉以后丝绸之路东段路线及
固原位置图
西汉时期,在固原地区建立城郭,修筑边塞,拓实交通,一方面,为丝绸之路的开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固原地区的开发,进一步加强了固原的军事政治地位,使得固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END
识别右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
编辑:李 荣
责编:李 莉
审核:宋兆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