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央的730经济会议强调,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许多人对其中所谓“新模式”可能还蒙在鼓里,实际上诸多迹象表明,新一轮的根本性“房改”已经启动,或对楼市产生巨大且明显的影响!去库存的老大难问题,其实提了好多年了,以往都是由市场自己解决,要么是开发商主动降价促销,要么官方减少土地供给,提高已有房源的稀缺度,但随着各大城市库存越来越臃肿,按照老办法已经很难有什么效果了。可能有不少长期关注楼市的朋友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除了反复强调保交楼外,开始实行官方亲自下场收购房源,以财政资金购买已有库存作为保障性住房,直接帮助开发商减轻库存压力。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截至7月30日,已有超60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政府或国企收购存量住宅、用作保障房的政策,并对收购房源的面积段、收购价格等作出规定。其中,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城市均跟进出台了类似新政。值得注意的是,官方下场购买的房源,主要是120㎡以下的刚需房源,部分城市更是聚焦到70㎡以下房源,这意味着两个结果:第一,120㎡以下产品,未来将由官方进行供给,而120㎡以上的改善型产品,将留给市场,即“官方保刚需,市场保改善”,这是一个重大的供给模式的转变。第二,众所周知,保障性住房价格一般约为区域均价的一半,官方进场去库存的同时,也将大大削弱了刚需房产的金融属性,实际上是把投资性购房者,彻底踢出刚需市场,驱赶到投资资金要求更高的改善型市场,从房产投资者角度看,改善型产品将成为未来角逐的主战场,一来减轻了刚需群体的购房压力和舆论压力,二来通过官方下场,划出一条红线,明确了投资者不得染指刚需市场的新方向,但又为投资者保留了更具操作空间的改善型产品。总的来说就是,官方通过直接收购存量房源来帮助开发商去库存,但只是提供了一部分现金流的回笼,而不可能提供什么利润,但不失为一个妥协的方案。另外,7月底社科院《中国宏观金融报告》的提出,建议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政府收购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前者显然是官方帮助开发商去库存的手段,后者则是官方资金的来源,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在供给侧方面,官方也有不少的大动作,比如从过往不断讨论的“取消预售房制度”,逐步转向更加务实的“鼓励现房销售”,从土拍开始便制定相关门槛。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实际上早在2022年,北京第三第四轮集中土拍,大部分宗地就要求“竞现房销售”,2023年7月深圳土拍也首次出现了“竞现房销售面积”的要求,全国范围来看,这种操作正越来越常见。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2024上半年,全国商品住宅期房销售面积2.9亿平方米,同比减少31%,现房销售面积1.1亿平方米,同比增加23%,此消彼长之下,大势已定。地产佬认为,预售制度毫无疑问便于开发商资金回笼与周转,这套模式对于加速城镇化而言非常有利,但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也可能造成烂尾问题,一些小体量的开发商将越来越难以生存,现房销售对于开发商来说,是一次开发权的大洗牌、大兼并运动,这意味着房地产高速发展时代的结束。就东莞本土而言,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大型央国企为绝对供给主体的市场,现房销售只是加大了开发商资金周转的压力,格局并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变化。此外,2024年2月,住建部明确提出“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此后供地明显收紧,商品化住宅库存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暂停供地政策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供地比例提高,而商品化住宅供地比例降低,盘活旧项目、加速旧改供地,成为供给的新格局。地难拿、钱难赚成为常态的今天,开发商向购房者实质让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即使全面取消限购,对于房价“含水量”不高的城市来说,楼市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提振作用。120㎡以下,尤其是70㎡以下小户型,将成为本轮大房改的重要影响对象,不过70㎡以下在东莞楼市近年的新项目供给当中,已经非常罕见,实际东莞在120㎡以下的主要房源,主要集中在80-110㎡这个面积范围,具体就必须看东莞官方正式文件如何具体定义了。目前东莞的保障性住房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人才安居房、三限房,据“东莞发布”8月中旬公布统计数字,目前东莞筹建的首批8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分布在南城、万江、东城、寮步、大岭山,除了南城2个项目暂无动态外,其他6个项目均已完成投资备案,这6个项目未来将提供2904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东莞三限房则分布在大朗、松山湖、长安、虎门、塘厦、凤岗,共6个项目合计约有7000套房源。由东实集团主导开发的五个三限房
如东莞大力跟进供给新模式,那么已有专项建设保障性住房,与后面收购存量房源,将形成新的保障房供给格局。问题在于,东莞已有保障性住房,虽然基本是半价出售,但产权也只有一半,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购买门槛和转售限制,以三限房为例,不少项目两年来去化率低下,截止发稿前,有数据显示库存仍然高达约5000多套,去化压力仍然较大,东莞官方收购存量项目的动力不足。而且这种动力不足不止是本身卖不掉的问题,还有受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影响,官方已经很难从本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吃下足够体量的存量项目,央行此前提供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分摊到全国也仍然是杯水车薪。此外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据东莞公共资源交易网数据综合整理,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供应数量分别为13宗、25宗、14宗、16宗、5宗、1宗,成交数量分别7宗、23宗、14宗、10宗、4宗、0宗,成交面积分别约为31万平、127万平、66万平、43万平、25万平、0万平。可见,自2020年以来,东莞上半年土拍无论供应数量、成交数量、成交面积,均呈现整体下行趋势,到2023年宗地成交数量跌至个位数,仅为4宗,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干脆直接挂零。另外上半年唯一1宗万江板块的土拍突然终止,出让金直接归零,也让官方在财政上的压力骤然增加,资源调度上捉襟见肘。东莞本土自救的意愿是强烈的,但客观来说自救的资源肯定是不足的,这意味着东莞更多的仍然要依赖市场自己,这样问题绕了一圈,它又打回了原型……抛开东莞局部现实问题,从517新政到730会议,综合各方信息,地产佬嗅到一种味道,那就是:全国楼市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购房者、开发商的决策和利益。如果是刚需购房者,那么未来的保障性住房有可能类似“新加坡模式”,即由官方控制刚需房源,然后低价卖给购房者,但低价的同时必然也伴随配套的严格管理,例如新加坡对房产开征“空置税”,刚需买房必须自住,而炒房客将承担更大的持有成本,目的在于稳住民生,限制投资客。如果是投资型购房者,在大气候还未完全落地之前,手上有多套房产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重视资产结构的调整,“老破小”的出清显然是更加明智的选择,而对于持币观望正在寻找投资目标的,跟随大势配置改善型房产,有利于确保资产价值的安全,抓住大气候带来新机会。延伸来看,开发商如果发现刚需项目无利可图,必然会参与到大户型的产品集中供给当中,一方面改善型房产可能会迎来一波高净值客户的抢购潮,另一方面同行将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卷改善型产品的品质上来,以获得购房者的青睐。因此无论购房者意愿如何,大气候都将迫使未来的楼市出现更加明显分化,刚需市场与改善型市场,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区隔,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新形态,到底最终利弊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注楼市最新行情,请留意“地产佬”最新动态,如有疑问均可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帮您逐一解答。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平台所有,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谢谢合作!
THE END
东莞最新房价出炉,又降了!
叫停新建公寓,到底对市场是利好还是利空?
网签超8000套,2024东莞楼市半年成绩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