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称华夏,其中“华”指“服章之美”,即服饰美丽,“夏”为“礼仪之大”,指国家疆域大。
“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解释,其中“华”被解释为“服章之美”,即服饰的美丽。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服饰美的重视,也是中国文化中美学观念的一种体现。
“夏”则被解释为“礼仪之大”,指的是国家疆域的大,以及文化的广大。在古代,中国自称为“夏”,意味着自己是礼仪之邦,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广阔的疆域。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华”和“夏”在古代是相互通用的,两字同义反复,意味着“华”即是“夏”。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文化和国家的自豪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华”和“夏”分别代表了文化和地域的概念,其中“华”代表文化的高度,而“夏”代表地域的广阔。这种解释强调了“华夏”一词中文化和地域的双重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自豪感。
百度:
华夏,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比较著名的华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华夏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五氏
是指史前文明时期五个伟大人物,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他们分别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他们的功绩和贡献是为人类创造了诸如: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禽、种地稼穑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繁衍,结束了只靠住山洞、摘树果、吃生食的恶劣原始社会生存状态。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类知道了“火”的用处,就跟其它所有的动物,永远分道扬镳。
上列中国伟大的人类祖先,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到此为止。人类从此成为主宰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先锋。
(来源:《赤龙河》公众号)
政治引领 需求导向 用心用情
精准服务 提质增效 创新发展
投稿邮箱:xqqlgbhdzx@163.com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