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③

政务   2024-11-09 07:00   福建  



三明重机厂

省一建

三明食品厂

三明市印刷厂



三明重机厂:
时代变迁下的工业史诗

1958年,3000多名建设者开始在徐碧的一座荒山上破土兴建“三明冶金矿山设备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座荒山上盖起49幢竹棚草房作为居住、车间和办公室用房。这个厂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荒坡上崛起的工厂”。

三明重机厂的故事,始于1958年沙溪河畔,3000多名满怀理想的青年响应号召,汇聚于此,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篇章。工厂的筹建仅用了三个月,期间厂名几经变更,最终确定为三明重型机器厂,成为福建省委规划的专业机械工业区的关键一环。在没有重型机械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凭借双手,亲手建起了厂房、宿舍,克服了种种自然与生活条件的限制,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创造力。

1958年,原徐碧村水碧庙旧址,金工车间就建在这里

1958年11月9日,三明重机厂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面对人多食宿难、饮水短缺的问题,他们自力更生,引山泉水、修建水库,甚至徒步挑粮,每人背负百斤重担,往返于崇山峻岭之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上世纪50年代,铸铁车间外景

在技术人才稀缺的情况下,三明重机厂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逐渐建立起一支技术骨干队伍,他们克服材料短缺,发明创造,用古青砖替代耐火砖,沙砾替代石英砂,白粘土替代耐火土,硬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建造出了第一个化铁炉。1958年底,三明重机厂成功试制出首批产品,标志着生产取得初步胜利。

上世纪 50 年代,铆焊车间外景 

1959年5月,主体工程——金工车间建成投产,能制造年产5~10万吨高铁的高炉、转炉,还有轧钢机、高压容器、水煤气发生炉以及冶金、矿山使用的机械设备。随后总仓库、宿舍楼等基础设施相继落成,三明重机厂逐渐完善,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居住和生活问题,更在技术革新与生产效率上取得了突破。1960年12月,徐碧铁路桥竣工,解决了重机厂投产后钢铁、机械、燃料的运输问题,重机厂成为当时我省最大的重型机械企业。岁月流转,2008年,三明重机厂转型为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961年三明重机厂全景

三明重机厂从零开始,到成为全省机械行业的领头羊,再到列入全国八大小型重机厂行列,其生产的压路机走出三明,助力国家建设,这一路成就,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梦想。

王书/文 曹建平/供图


省一建:
移山填海建三明

60年前,一支由西北转战至福建三明的建筑施工队伍,承担起了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的建设重任。他们就是福建省第一建筑公司的前身。



1958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2010名干部职工从西北南下,踏上了三明这片热土。这批人员中,不乏技术精湛的工程师、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到来为三明的工业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省一建的成立,正式拉开了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公司下设多个工程处和工地,分别负责不同厂区的施工任务。同时,军、技、民三结合的施工队伍也迅速组建起来,万人会战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壮观场景由此展开。

当时省一建承担了三明大部分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包括三钢的厂房(谢守明 供图)

三明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变。为了建设厂区,省一建承担了大量土方工程,职工们肩挑手挖,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惊人的408万立方米土方工程,演绎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为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建设厂房,他们还为涌入三明的建设者们建设了宿舍。因地制宜,砍竹割茅建设工棚,翻山越岭挑运粮食,徒步山林输送物资,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三明钢铁厂作为福建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材料供应紧张、技术难题等重重困难,省一建的职工们迎难而上。他们自制砖瓦、砂石等材料,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在短短三年内建成了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车间及配套设施,保证了三钢主厂房的顺利投产。

三钢建设工地 ( 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到1960年年底,三明重工业基地的13个厂已经全部建成投产。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在省一建职工及其它建设者们不懈努力下傲然挺立。他们的名字,因这份不朽的奋斗精神,被永远镌刻在三明乃至福建工业发展的光辉史册上,见证了福建工业建设的伟大飞跃。

时光荏苒,60余年弹指一挥间,省一建已从当年的开拓者成长为拥有雄厚实力和良好口碑的大型建筑企业。然而,那段移山填海、艰苦创业的辉煌岁月,依然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王书

三明食品厂:
从上海到三明的食品工业传奇


三明食品厂的变迁和成长历史,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工业迁移与地方经济振兴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意志和创新精神。

上世纪30年代,三星糖果厂诞生于繁华的上海滩卢湾区(今属黄浦区人民路)民国路948弄5~6,该厂凭借其精湛手艺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在业界享有盛名,特别是其主打产品“鹅牌咖啡茶”,以其独特风味和上乘品质赢得了口碑,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味道。

三明食品厂热销产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60年,随着国家经济布局的调整和战略需要,上海三星糖果厂响应时代召唤,踏上征途,奔赴三明。在三明这片热土深深扎根,正式更名为“三明市食品厂”,开启了新的征程。

迁至三明后,食品厂职工展现出极高的敬业精神、适应能力和生产效率。他们并未因地域的变换而减缓前进的步伐。在短短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后,于同年8月便迅速恢复生产,三明市食品厂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拳头产品,更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拓展了产品线,开发出100多种风味各异的食品,从传统的糖果到新颖的饮品,每一样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时代的记忆。

食品厂工人饮用自己生产的汽水

“鹅牌咖啡茶”依旧畅销,新研制的花生蛋白糖、巧克力酥心糖、桔子粉等,凭借卓越的品质,荣获省级优秀产品称号,成了新一代的明星产品。这些美味不仅畅销全国,还漂洋过海,成功登陆香港及东南亚市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食品工业的魅力。

三明市食品厂门市部

作为首个由上海迁至三明的企业,三明市食品厂不仅填补了三明现代食品工业的空白,为当地食品行业的发展铺设了基石,而且发挥了模范引领作用,激励后续企业的内迁与转型,共同促进了三明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图

三明市印刷厂:
历史上的福建省印刷界标杆

上海长宁印刷厂,曾是华东印刷行业的领头羊之一,这家印刷厂配备的圆盘机、对开平台机、四开平台机及裁纸机等设备,均处于行业前沿,凭借其前沿印刷科技和深厚生产积累,为文化传播与国民经济的壮大添砖加瓦。





1960年,响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上海长宁印刷厂勇担使命,踏上支援三明的征程。同年11月,77名成员,包括48名员工与29名家属,携带珍贵的印刷设备,分批次远涉千山万水,抵达三明,与三明人民报社印刷厂合二为一,建成《三明日报》印刷厂,开启了三明印刷业的新篇章。

三明市印刷厂印制的部分产品图

时光流转至1967年,随着业务的拓展与规模的扩张,《三明日报》印刷厂的羽翼更加丰满,并正式更名为三明市印刷厂,其职责范围亦随之拓宽,涵盖了地方党报印刷、包装印刷、广告印刷等多个领域,逐渐在福建省印刷界树立了标杆地位。1988年,为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三明市印刷厂又获授“福建省第二新华印刷厂”的第二厂名,荣誉与责任并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三明市印刷厂亦乘风破浪,迈入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快车道。在激烈市场挑战与日新月异客户需求面前,厂方果断引进国际领先的印刷设备和技术,如数字化排版系统、高速胶印机,极大提升了生产效能与产品品质。

三明市印刷厂工人在排版印刷

从上海长宁到福建三明,这段横跨千里的迁徙与演变,不仅是印刷机械与技术的迭代更新,更是企业战略与业务结构的深刻转型。三明市印刷厂的每一次进步,都深深烙印着中国印刷工业随国家发展脉搏同步跳动的印记,成了区域乃至省级印刷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图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②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编辑:张敏茜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