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传歌,声声不息:
中国少数民族特殊唱法展演
上海音乐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 、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研究》研究实施一年之际,团队联手上海音乐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于2024年11月16日共同主办“天籁传歌,声声不息:中国少数民族特殊唱法展演”。
本次音乐会展示了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瑶族、苗族、傣族、白族拉玛人、彝族、傈僳族极具特色的歌唱方法。为同广大音乐爱好者分享唱法风采,团队将分五期发布展演实录,本期将发布藏族、蒙古族影像回顾。
阿尔麦藏族是世居在川西北岷江上游的族群,他们世代传唱的多声部民歌被誉为古蜀音乐的活化石。本次“天籁传歌,声声不息:中国少数民族特殊唱法展演”,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歌手李拉他、银忠他、龙妹可、特板初为我们带来的歌曲有:《兄弟纳玛》、《热玛·纳尔》、《色娄》。其中,《纳玛》为男人所唱的酒歌,《热玛》为男女各种场合所唱的民歌,《色娄》为部落乐舞。阿尔麦人的唱法分“日代”(喉头颤音)、“尔布善”(直声)两类,“日代”是指“波浪似的唱”,主要运用在2至3人的重唱形式与男声合唱中,歌唱时,歌手喉头适当压低,喉头阻挡气流,并迫使两片声带不断开闭、产生一个个颤音,以胸腔共鸣和真声为主,当声音颤抖幅度最大时,下巴、喉头也会明显颤抖。“尔布善”唱法属于女声集体合唱的专属唱法, 女人们运用直声唱法,通过紧贴式和音碰撞,形成特有的“嗡嗡”合唱效果,描绘出高原鸽们飞翔时,群体振动翅膀而发出的“高原田野声响”。
《云上》,表演者为著名蒙古族音乐人麦拉苏,国际呼麦协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会员、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呼麦与乐队组合系系主任。麦拉苏在演唱中使用了蒙古族独特的喉音技巧“呼麦”,又称“浩林·潮尔“,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山脉南北、萨彦山脉一代,即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演唱时,歌者通过舌尖微顶硬腭发出泛音,并与胸腔发出的持续低音和喉部发出的高音形成罕见的一人多声形态。麦拉苏在《云上》这首作品中,运用了“沙哈·呼麦”(基音技巧)、“伊思格热·呼麦”(哨音技巧)、“硕伦·伊思格热·呼麦”(平舌音技巧)、“哈木日因·伊思格热·呼麦”(鼻音技巧)四种唱法。结束后,还为观众介绍了自弹自唱时所使用的弓弦乐器叶克勒,并展示了在歌曲中未曾出现的“哈日嘎·呼麦”(低音呼麦唱法),震撼全场。
文字来源:“仪式音乐中心”公众号
视频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国社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课题组
来源:《中国音乐》编辑部
文字:《中国音乐》编辑部办公室
制作:陈旭
欢迎订阅
订阅方式
·可以通过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63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11-1379/J
·国际邮发代号:Q986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9923
·可以通过识别音画书馆二维码在线订阅
投稿方式
投稿网址:https://cmj.ccmusic.edu.cn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4887378
电子邮箱:bianjibu7378@vip.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1号中国音乐学院办公楼303室
邮编:100101
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
中国音乐学院主办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音乐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