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文法学院专职副书记齐峰和学院团组织负责人带领青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满怀激情与憧憬,踏上了前往全国最大移民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征途。此次活动以“携手移民区,共绘振兴梦”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基层、亲身体验,探索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感受移民区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红寺堡的持续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二、探秘“移民”史馆 铸就扶贫辉煌
在红寺堡这片充满故事与希望的土地上,实践团队特意安排了一站意义非凡的行程——参观红寺堡移民博物馆。这座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宁夏扶贫移民工作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展示窗口。
在宁夏移民史刻展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看到了一代代移民为了生存与发展,背井离乡、远赴他乡,用勤劳的双手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出希望之田。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农具、简陋的住房模型,无不诉说着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场景再现等形式,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移民群众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塞上江南”红寺堡的华丽转身,以及他们在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与创业精神。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们被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看到了移民群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生活富裕的跨越;他们感受到了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各民族群众心手相连、同舟共济的深厚情谊;他们更领悟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深刻内涵。
此次参观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们全面回顾了宁夏扶贫移民工作的艰辛历程,更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感悟“中圈塘”融合 建设魅力乡村
实践团队走进宁夏红寺堡中圈塘村。中圈塘村是“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安置村,2001年搬迁安置同心县移民群众,作为红寺堡区的一个缩影,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宁夏的葡萄产业看红寺堡,红寺堡的葡萄产业看中圈塘。这里是红寺堡区第一个“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充足的阳光、纯净的空气、富硒的土地,使这片土地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绝佳之地。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勃勃生机,展现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中圈塘村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枸杞、黄花菜、葡萄等特色种植业,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此外,村里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四、挖掘“永新”文化 激发振兴动能
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宁夏红寺堡镇柳泉乡永新村的征途,一睹该村智慧民宿的独特风采。永新村——“永葆移民精神,新辟魅力家园”之意,2021年7月成功入选宁夏特色旅游村名录,永新村是集“民宿、采摘、美食、研学”一体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目前,该村加入到民宿旅游产业的农户有60余户。截至目前,永新村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全村电商及旅游累计收入达200余万元。
作为移民村,为解决全村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永新村党支部抢抓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新机遇,转变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借助国道338线、罗山大道及定武高速过境的区域优势,先后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全面改造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产业。
通过村民推荐,实践队参观了宁夏鸿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枸杞种植、牛羊养殖、农特产品生产等。同时,管理人员发挥电子商务专业特长,以电商直播形式拓宽公司产品销售渠道。
五、岁月铭记党恩 温情慰问先锋
实践团队满怀敬意与温情,慰问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杨国文同志。在温馨的氛围中,团队成员们围坐一堂,倾听杨老讲述那些关于革命年代的风雨历程和奋斗故事。杨老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实践团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史教育课。
在慰问过程中,实践团队不仅为杨老送去了生活上的关怀与帮助,更表达了对老党员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杨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将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寻党校红色记忆 探乡村振兴之旅
七、筑梦乡村振兴 绽放青春光彩
稿件来源: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