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
趣
wei
味
di
地
zhen
震
xue
学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地震纪念碑的历史终结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4、地震纪念碑的历史终结
4.1 地震纪念碑的兴起
4.2 我国情况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英)
建地震纪念碑是件大事。它不同于地震纪念馆,既保存史料又做科普教育;也不同于烈士纪念碑,千秋万代要缅怀敬仰;更不是民族独立纪念碑,年年在这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震纪念碑的用途是极为特定而有限的。
自意大利为1908年地震遇难者建立第一个碑以后(图4-1),仅有少数国家继续建碑,我国建碑的数量最多、步伐也迈得最大。
地震不会停止,灾难还会发生。在保护生态、防震减灾的大原则下,各国观念已然改变;不建纪念碑、不修大广场;对于缅怀逝者、激励后人的纪念事宜,采取人性化的多种方式,尤其是利用好地震遗迹、发挥科学教育馆的综合作用。
别人已经做到,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图4-1 意大利1908 年地震遇难者纪念碑
4.1 地震纪念碑的兴起
◆ 早期的纪念碑
直到18 世纪末,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地震修建纪念碑。
意大利在100 多年前建的地震纪念碑恐怕是最早的一个(图4-1)。他们毕竟素有艺术雕塑的文化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奠定。1908 年12月28日,在卡拉布里亚- 西西里岛之间的梅西纳(Messina)发生Mw7.1 地震,风光旖旎的古城被烈度高达XI 度的震撼和高12m的海啸摧毁,逾10万人罹难。
占地几平方米的地震遇难者纪念碑的规模很小,颇似圣母般的大理石雕像美丽端庄,伴以盾牌、花环和水果,静静地抚慰着逝者,与岛内文化风格融为一体。这恰如德国思想家温克尔曼(J Winkelmann,1717—1768)对古罗马艺术的著名评价:
参加抗震救援者被授予纪念奖章(图4-2),穗带的绿色象征希望、白色寓意纯洁,奖章上刻有“纪念奖章—1908 年12 月28 日卡拉布里亚- 西西里地震”的字样。地震时分,刚好有4 艘俄罗斯军舰在附近巡航,成为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伍,他们紧急把居民送上了船只、医治了伤员。为此,当地居民又在花园里为俄罗斯水手竖立了一座小型青铜纪念碑,常年摆放饰以两国国旗穗带的花圈(图4-3)。这两座纪念碑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竟毫发未损,保存至今。
图4-2 梅西纳地震的抗震救援纪念奖
图4-3 梅西纳的俄罗斯救援纪念碑
◆ 中亚的纪念碑
1948年10月5日,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发生7.5级地震,约16万人丧生。青铜雕塑与博物馆合二为一,以游牧民族喜爱的“地牛翻身”造型托起了地球,母亲又从裂缝中抱起了金灿灿的婴儿——阳光和希望(图4-4),与土库曼斯坦的三金——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和白金棉花,交相呼应。从此,裂缝、母亲、婴儿”便常常取为雕塑创作的基本元素。
图4-4 土库曼斯坦1948 年地震纪念碑
1966年4月26日,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发生7.5级地震,逾10万人死亡,3多万人无家可归。苏联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历时五六年,15条大街分别以承建任务的加盟共和国命名。纪念碑建在陵园,在一块不到半米高的黑色方石上,一侧刻有地震日期,另一侧的时钟指在5时24分的发震时刻(图4-5)。主体雕塑由“裂缝、勇士、母亲、儿童”4元素组成,陵园的四壁纹饰是“地震灾情、自救互救、全国救援、重建家园”4个主题。
我国1966年3月21日的邢台7.2级地震和这次塔什干地震的时间接近, 也都发生在凌晨5时多。苏联在这个地区(今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一带)的地震科研成果和纪念碑设计理念,对我国均有很大影响。
图4-5 乌兹别克1966 年地震纪念碑
◆ 巅峰之作
1988年12月7日, 亚美尼亚的列宁纳坎发生7.0级地震,24972人死亡,50多万人丧失家园。50多个国家的2000余人投入救灾,近80个国家提供了共1亿多美元的援助。
1990年,在不对城市原有布局做任何改动的条件下,一座不大的遇难者纪念碑(3.6m×1.5m×3.6m)竖立在教堂的原有场地上,该纪念碑由著名艺术家苏戈扬(FSogoyan)设计,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堪称地震纪念碑的巅峰之作(图4-6)。十几个脚踩废墟、顽强奋战的身躯由下而上地逐次昂首,受灾而不失尊严、有难但不曾退却,紧紧簇拥起母亲、儿童和老人,筑成了永恒的丰碑。青铜纪念碑由两名卫兵持枪守护,外宾到访必来献花,举行肃穆礼仪。
图4-6 亚美尼亚1988 年地震遇难者纪念碑
对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员,国家授予了纪念章,上面刻有凤凰涅槃图案和“1988 12 7”字样(图4-7)。苏戈扬的雕塑影响巨大,好评如潮。3年后,亚美尼亚政府选取了顶部造型制成国礼赠给美国,置于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草坪(图4-7)。底部的刻字:
日本1923年和1995年、新西兰1931年、中国台湾1935年、土耳其1999年、马其顿2003年、伊朗和伊拉克2017年的地震之后,也都在陵园内置放了小型艺术雕塑。笔者已查到的外国地震纪念碑(含下面介绍的实例)仅22个,估计不会超过30座,主要出现在日本和欧亚地震带的少数国家。
图4-7 抗震救灾的奖章和在纽约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亚美尼亚礼品——《祖国》
他们的特点:
其一,碑的建立只针对遇难者,不扩展内涵,对于应急救援人员的褒扬采取其他方式表达;
其二,碑的高度很低、规模都比较小,符合地震区抗震设防的技术要求。除乌兹别克外,纪念碑的占地面积都没有超过几平方米,且大多国家仅拥有一座地震纪念碑。
此外,意大利、日本和亚美尼亚等国还以抗震救灾为契机,重视对给予国际援助的国家以公开褒扬感谢(舆论宣传、授予纪念章、国家赠礼、建纪念雕塑等),发展友谊、改善国家关系。
4.2 我国情况
1966邢台地震后,我国兴建的巨型地震纪念碑有15座,多数配以广场。
对人员遇难多、损失严重的地震有过5次立碑:1920年海原8.5级地震、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2008年汶川Mw7.9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图4-8)。其余几个地震的灾情都有限(图4-9),例如2005年江西瑞昌5.7级地震7人死亡、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地震1 人死亡,也都树高碑、阔广场。
非议不断的是普洱地震碑,当地于2007年发生的6.4级地震致3 人遇难,竟投资数百万元修建巨型的“文化地标”——高达19.63m的纪念碑(同邢台地震碑等高),主要供旅游观光之用。
海源 1920
邢台 1966
玉树 2010
唐山 1976
天津1976
汶川 2088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图4-8 巨型地震纪念碑和广场
随着建碑活动的日趋扩展,悼念逝者的成分已经愈加淡薄。
15座大型碑里有3 座属功德碑(图4-10):1975年海城7.0 级地震,1328人遇难,建了“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 周年纪念碑”;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309人遇难,为香港的捐款建了“香港同胞捐赠纪念碑”;1996年包头固阳6.4级地震,死亡26人,修建了硕高无比的“包头市地震重建纪念碑”,成为该市天际线的标高。
炉霍 1973
澜沧 1989
瑞昌 2005
普洱 2007
会理 2008
景谷 2014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图4-9 为灾情偏小的事件所建的纪念碑
图4-10 海城、丽江和包头的地震纪念碑
除此之外,各地和单位又自行建起了造型各异的纪念碑:汶川地震9座、唐山地震6座、海原地震1座,共计16座(中小城市的实例未全部计入)。还绝无仅有地出现了批量生产:某慈善家制造了一批同一造型、重达16t的纪念碑,2008年汶川地震受灾的10个县各送一件,2010年玉树地震的县城也树立了同样一件碑(图4-11),共计11座。
图4-11 捐赠的同一造型的纪念牌
目前, 我国确凿有据的42座地震纪念碑的数量和规模已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事实上,建大碑修广场并不是地震纪念的唯一方式,更不是地震活动区的合适选择。国内已经出现一些好的探索:
● 北川把漩口中学的废墟改造成简朴的纪念场地,既没有增加整体高度又加固了遗迹(图4-12)。这里的一草一木饱含着历史的鲜活,大小的遗迹构成了心中高耸云霄的纪念碑,该做法广受好评。
● 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仅修建了一个高3.9m、宽4.4m、重48.5t的小型纪念碑(图4-13),正面刻有破裂带的展布地图,背面介绍了这条长约450km破裂带的地质情况,把科学知识和地震纪念巧妙地融合到一起,生动而自然。
图4-12 北川废墟的纪念场地
● 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 震中区的一颗榆树幸存下来, 遗址公园和纪念馆的整体布局是以这颗榆树为中心修建的。枝叶的挺拔和繁茂体现出一种精神,那是不屈的生命力以及人与自然的谐……
图4-13 昆仑山口地震的科学纪念碑
我国地震频发、国土紧张,今后还会有各种自然灾害,纪念碑的修建需要管控。
这类用途特定而有限的建筑雕塑不同于艺术家的展览作品, 它属于公共艺术品,要占用公共资源和大众的视觉空间。此外,把孤立型的高大纪念碑建在地震活动区是十分危险的,无异于“好了伤疤忘了疼”。研究表明,烟囱、水塔、墓碑和塔楼一类细高挑儿的孤立结构之所以会在地震时大量开裂、倾斜、折断和倒塌,因为在地面震动时它们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鞭梢效应(whipping effect)的“甩动”,所受到的破坏力要放大三五倍以上,比一般的民房更容易受到破坏,各国的教训甚多。我国现有的42座纪念碑的许多已呈污损和残破状态,长期维护更加困难,前景堪忧。
图文来源:《趣味地震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