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停播10年的央视好片,至今依旧封神

文化   2024-08-22 12:05   北京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讲述了诗人贺知章久别回乡的见闻。

在亲切与伤感交织的复杂情绪中,百般况味凝聚成浓浓的乡愁。

这样的乡愁,不仅仅是空间上对于故土的眷恋,更是时间上对于过去的追寻。

有一档堪称“孤品”的宝藏真人秀/纪录片就以此为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寻找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

导演: 李伦
主演: 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 / 陈冲 / 阿丘
类型: 纪录片
首播: 2014-04-27(中国大陆)
集数: 8
单集片长: 40分钟

这是由央视制作播出的一档真人秀/历史纪录片,邀请一些被大众熟知的名人和明星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他们跟随摄制组的镜头走遍各地,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之所以称之为“孤品”,是因为这档节目十分特殊,它用真人秀的筹备和制作方式,拍出了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此外,受各种原因影响,这档节目只播了不到两季就突然宣告停播,也让它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作品(英国和美国此前已拍过)。

虽然看过的人不多,但两季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第一季中,邀请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人,踏上各自的寻根之旅。

今天就为大家讲解曾宝仪这一期,她去探寻外公和外公祖辈的历史故事。


节目播出的2014年,曾宝仪的外公王悦善已经85岁。

在曾宝仪的印象中,外公几乎从来不会提及过去的事情,往事成谜。

她只知道自1949年,年仅20岁的外公从大陆来到台湾后,就在此成家立业,算起来已经过去了整整65年。


来台湾之前,王悦善家住江苏淮安乡下,是一名政府印刷厂的印刷工人。

1949年随工厂来到台湾后,他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

直到43年后的1992年,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王悦善才得以回到家乡,看到了分别数十年的亲人。 


历史的一粒灰尘,压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很显然,王悦善的人生绝不仅仅只有这几个和国情、时局相关联的几个瞬间。

曾宝仪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

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个特别的人——曾经和外公王悦善定过娃娃亲的刘奶奶


据刘奶奶的儿子介绍,刘奶奶和王悦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两家人自小就定下了娃娃亲。

1949年王悦善离家后,两家人依旧维持着当初的情谊与承诺。

当时的刘奶奶已经年近20岁,那个时代已经定亲的女孩还住在娘家会被人说闲话,于是刘奶奶于1951年搬到了王家居住。

她在王家足足住了3年,也等了3年,每天盼望着王悦善能够回家。


在那个没有通信的岁月里,一家人都以为王悦善已经在外战死。

刘奶奶也从期望等到失望,最后不得不离开王家,一个人来到南京工作,后来才又遇到了现在的丈夫。

或许是两人的缘分未尽,直到几十年后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人才终于见面。

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此时的两人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庭与儿女,曾经的山盟海誓都已被历史化作泡影。

他没有错,她更没有错,他们都只是阴差阳错的人生里,被动地接受无常命运降临的个体缩影。


如果没有这档节目,曾宝仪或许从来不会知晓外公的这段往事,但让她出乎意料的事还不止于此。

她一直以为外公在政府的印刷厂干活,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直到一位民国档案研究专家,为她展示了一张几十年前的户籍卡。


这张户籍卡诞生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彼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对南京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王悦善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张户籍卡上就清楚地记录着他当时的住所,以及他年轻时的模样。

但在业别这一栏,写的却并非工人,而是仆。


原来在1946年4月,17岁的王悦善第一次从老家淮安来到南京。 

出身贫寒的他来到了谭先生家中做仆人,正因如此,他的户籍也依附于谭先生一家。


户主谭先生是南京市政府的印铸局主任,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谭先生的妻子见王悦善勤劳朴实、干活伶俐,于是推荐他去印刷厂工作,想让他以后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手艺。

也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王悦善一生的命运。

就连曾宝仪也感叹: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对我们有影响、有帮助,但我们并不知道。 


王悦善的人生是幸运的,他在十多岁时遇到了给予自己帮助的贵人。

但他的人生也充满了遗憾,因为仅仅在印刷厂工作两三年后,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转折。

那是1949年的1月28日,大年三十,王悦善和厂里的十余名工友接到通知,要立即跟随印刷厂离开南京前往台湾。


还没来得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更来不及向家里告知,这十来个年轻人就在春节阖家欢乐的氛围中,开始了背井离乡。 

他们前往南京下关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南下到广州,再乘坐一艘装货的铁桥轮漂洋过海到海峡对岸。
 

这原本是一艘专门用来运香蕉的轮船,船上放置了两百多个货运箱。

三百多个从南京出发的人,和箱子共同挤在这艘船上,历经两天两夜才到达台湾。

当轮船靠岸的那刻,许多人踏上陌生的土地,望向无边的海洋,许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不去了。


从1949到1992,王悦善在台湾生活了43年。

直到台湾开放探亲,王悦善才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江苏淮安施河镇朱尖村

这次曾宝仪也跟随摄制组来到朱尖村,去了解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还没下车就听到了鞭炮齐鸣,村民对曾宝仪表示出超乎想象的热情。

一名男子把曾宝仪接到村口,眼前赫然出现一条“悦善桥”。


原来王悦善当年并非空手而归,他不仅在家乡修了桥,还带回来了珍贵的电视、新潮的衣服,以及手表、药品等物品,甚至还贴心地为女士带了化妆品。

拎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光行李箱就装满了好几个,似乎想以此来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弥补这些年来对亲人的亏欠。


即便如此,很多错过和失去的东西,也再难弥补。

当王悦善此行回来时,父母兄长都已经去世,他只见到了自己的弟弟。

他趴在父母的坟上哭了很久,然后重新找人为父母修墓碑、做法事。

他还在父母的墓边种下一棵树,如今这棵树已经长大,既能为地下的父母遮风挡雨,又能代表自己时时陪在墓边。

 
在临走之前,曾宝仪去见了现在家中年纪最大的四外婆,得知了一段连外公也不知道的故事。

原来在外公离家后,由于家境困难,外公的几个兄弟或夭折,或选择外出谋生。

王家就只剩下四外公和四外婆,留在家中赡养父母、养老送终。 


由于外公的母亲从小裹脚,走路很困难,而四外公又没什么能力。

在灾荒来临、家里最困难的那几年,只能四外婆一个人外出讨饭,养活一家人。 


对于这段艰难的岁月,她并无半点埋怨。

不仅如此,她还叮嘱曾宝仪回家后一定不要告诉外公,以免他知道后会难过。

或许在这个世上,只有家人才能做到如此,无私又纯粹的爱……


除了曾宝仪之外,《客从何处来》中还讲述了易中天家族的“死亡名单”、马未都父亲走出海岛、谢娜父亲独自上访十年等家族历史。

它让每一位观众看到,“历史”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这些宏大的东西,也是任何一个人家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往事。

它也通过挖掘每一段深埋的家史,来探讨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的追问,进而拥有“向前看”和“往前走”的底气和勇气。

正如主创所说:“这些有温度的私家历史,给你尊严但让你不轻慢。可以给你勇气,但也时时提醒你不鲁莽,它告诉你要勤勉同时也告诫你不要急躁。”


此片导演李伦,是央视的资深制片人,曾制作《东方时空》《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经典栏目。

在制作这档真人秀节目时,他带领的主创团队始终坚持纪录片式的认真与严谨。

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一边接洽明星,一边寻找历史学家。

一开始就把节目规则告知嘉宾,嘉宾同意后,有意向且家属配合,才会继续查。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哪怕调查了几个月也不得不放弃,折损率很高。


节目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线索必须有实证。

因此片子里出现的每一样道具,都经过仔细的审度和考量,保持真实性,不敢有一丝马虎。 
 
光是易中天这一集,调查花费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最终,才呈现出大家看到的1小时46分钟成片。

也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才有了这部好评无数的作品。


在中国的文化中,“根”来自于血脉传承,是一种剪不断的羁绊。

我们不仅要牢记国家的历史,也不能忘了家族的荣耀与耻辱

我们不仅要知道到何处去,更不该忘了从哪里来。

正如片中所言:当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尺度过大,惨遭投诉,这部限制级新片实在太冤
五星对轰一星,暑期档最大争议新片,彻底吵翻天!
全程高燃,男神翻身之作,看得我肾上腺素狂飙

豆瓣电影
发现好电影,分享看电影的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