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开发强度双控的背景下,上海“不得不”从城市新建的时代迈入“针灸”式的改造阶段,或叫城市更新阶段。《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上海街道空间设计导则》等从规划到设计的政策和办法陆续出台,初步尝试制定普适性导则,自上而下地指导城市更新实施。政策出台后,由政府层面推动,提出行动计划,确定相关试点,开始实际操作。
2016年年中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上海有机更新四大计划,包括“共享社区计划、创新园区计划、魅力风貌计划、休闲网络计划”。再下一个层面是在居住小区和街巷空间的层面进行社区提升改造,包括静安区的“美丽家园”建设、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等。
“美丽家园”建设是原闸北区(现已并入静安区)推动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首先解决小区内道路狭窄、停车空间紧张、管线老化、上漏下涝、建筑立面和楼道风貌整治等最基本的问题。“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活动则是关注社区零星地块、闲置地块,解决功能缺失和小区空间利用矛盾,提升小微休闲空间质量,提升小区的文化艺术品位等。行动同样非常迅速,某些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已经完成改造,交付居民使用了。
位于上海大宁街道的宁和小区是2016年度“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试点之一,更新目标之一是改造提升小区中心花园。这是一片由于历史原因而在上海老旧小区集中区域留出的宽阔场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实属难得,布局有堪称品种最齐全的全民健身设施。小区居民们对这个花园极为爱惜,甚至众筹铺设了质量上乘的花岗岩地面和三套石桌石凳。花园也很受附近几个小区居民的欢迎。
每一个社区都有着自己的社会生态,而社区的公共空间是社区社会生态的展示舞台。通过访谈和观察,对在中心花园活动人群的活动规律和需求进行精细分析,发现老年人需要遮荫设施打牌下棋,青年人需要较大的空场地打球,孩子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奔跑和玩耍,上班族需要便捷的穿行路径。同时,来到这里活动的居民由于互为邻居,相互熟识,所以存在大量交谈活动:使用健身器械进行锻炼时伴随的交谈、多人围坐的交谈、玩耍孩子的照看人之间的交谈,以及视线的交流——很多居民自发将家中闲置的椅子搬到这里,以供久坐观赏。
■ 宁和小区中心花园布局示意图
合理划分和组合空间是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所谓合理划分,不是绝对的隔离。具有关联活动规律的人群,其活动空间可以进行组合。例如幼童和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可以就近设置,因当今照看幼童玩耍的往往是老年人。而具有明显冲突的人群则需要一片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例如球类运动或学龄儿童的轮滑、自行车等游戏活动,对老年人和幼童的活动均会产生影响。在宁和小区的中心花园,平日附近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后,会带着篮球、滑板车等到中心花园玩耍,这与在此活动的老年人和学步期孩童的活动形成冲突,特别是周末。因此,通过挖掘小区内的潜在空间,在另一区域形成球类运动场地和儿童自行车微型赛道,通过空间设施的吸引力将这一类型活动与其他人群活动分隔开。
这种方法应大量运用在儿童游戏场的设计上。小区的儿童游戏场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活动场地的安全性考虑缺失,二是活动场地的特色缺乏。在为上海翔殷路491弄小区设计儿童游戏场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规律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婴童区(0-3岁儿童)选择在阳光最为充足的区域,大量设置座椅,满足家长怀抱婴儿沐浴阳光的坐憩需求;设置略微高出地面的行走道(类似上街沿)“成长之路”,便于家长搀扶学步期孩子的活动。略微蜿蜒的“成长之路”正好能够在空间上将0-3岁儿童与4-6岁儿童的活动空间有效隔离,防止发生滑板车、儿童自行车对婴童的意外冲撞。但在视线上却又是相通的,使孩子们能够通过相互观察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 宁和小区改造前居民自带桌椅到花园聊天
在全面精细分析社区空间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设施设计要精准满足居民需求。宁和小区的中心花园有很多座椅,但少有人坐,居民更愿意自己从家里搬椅子来坐,造成资源浪费不说,且座椅款式不一又多有陈旧破败,使花园品质有所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来此活动的居民相互熟识,他们往往更喜欢围坐在一起聊天,或一边健身一边聊天;而花园内安装的椅子都是一字排开,甚至有居民不得不坐在健身器械上与朋友攀谈。因此,设置转角座椅,为居民提供面对面交谈的舒适空间;在健身设施的侧前方设置休息座椅,方便使用健身器械的居民在锻炼的同时与其他居民做短暂交谈;设置躺椅,为花园边缘持续数小时的休息和观察活动提供舒适的设施;设置可坐可靠的两面座椅,一面为照看婴童的家长提供坐的设施,一面为观察幼儿园内孩童活动的家长提供倚靠的设施。这些设施设计都是微型的,但都能精准满足居民的需求。
■ 上海市塘桥街道金浦小区入口广场新建的遮荫廊架和阅报栏
案例启示
我国新区建设的步伐逐渐放缓,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新建设空间必将日益减少,未来城市建设面临的绝大部分工作内容将是已建区域的更新改造。住宅小区建成一定年限后,将面临诸如设施、绿化、管道、建筑立面、屋顶等的更换、修补等更新问题。
“美丽家园”、“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小区层面的更新改造热情,提升了居民对自己生活的小区空间质量的关注度。设计师、艺术家、社区发展促进组织的加入使这些微空间的改造细致到一砖一石的铺装样式、一椅一凳的摆放方式、一树一花的种植选择、一人一力的参与模式,并具有极大的艺术性,使空间品质获得极大提升。
居民的需求是多样的,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习惯,使得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各异,也造成人们对空间和设施的要求不同。要能够最大地发挥空间使用效能,必须对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进行仔细分析。抓住每一次改造机会,通过精细分析居民需求和目前问题、合理划分活动空间、精准设计景观设施等精细化设计和建设途径,使出最小的力度,达到最好的改造效果。
本文节选自《现代物业》2017年6期《社区空间改造进入精细化设计时代——从设计师的视角看社区小微空间改造》
作者:陆曦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