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连提名都想不到它

文化   2024-10-27 19:29   北京  

作者丨豆豆

来源 | 浪潮工作室
(ID:WelleStudio163)

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原因。

放在各省存在感里来说,有存在感的省份都是相似的,没有存在感却各有各的原因。

宁夏和甘肃因为位置没有存在感,广西因为经济没有存在感,这两点放到安徽身上却都不成立。

安徽的近邻江西,这几年因为没有存在感而收割了一波存在感,安徽,却还是那个真正的小透明。


存在感低,
只能怪它太年轻

要说地理位置,安徽绝不是无足轻重。

地处华东和华中的交界,上控荆楚,下遏吴越,无论是东出西进还是南下北上,安徽都是避不开的必经之地。

而说起经济发展,安徽的绝对水平也不差。

2022年安徽的GDP总量排在全国第10位,人均GDP第13位,虽说不敌东边的江浙,但放眼全国也不算穷。与安徽经济排位相似的湖南,无论是旅游、饮食还是娱乐,可都有存在感多了。

你也许听过安徽人说话,但是从来不能在茫茫人海中,分辨出安徽口音。

你也许知道,徽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但却想不起来,它是甜口?咸口?酸味?辣味?

你也许去过安徽的古村落,翻回照片时看到白墙黛瓦,却以为去了江苏或者浙江。

图源网络


而说起安徽的地名,简直就是语文杀手,亳(bó)州,蚌(bèng)埠(bù),六(lù)安,阜(fǔ)阳,歙(shè)县,黟(yī)县,让人想记住也力不从心。

在外安徽人的高光时刻,就是填地址时,下拉框第一个便是以A开头的安徽,甚至排在北京前面。

其实安徽存在感弱,也怨不了其他,毕竟它以“安徽省”——一个独立的省份存在,并非从古至今都如此,而合肥,就更是年轻的省会了。

安徽省的诞生,撑死追溯到清初。在这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行政区划变来变去,但安徽和江苏却一直相爱相亲。

中国古代常根据河流山川来划分行政区,比如说在元代,苏皖长江以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长江以南属于浙江行省。

到了明代,由于首都定在了南京,今天的安徽和江苏被划为南直隶,统一受到南京管辖。

一直到清代,满人入关,首都北迁,富庶的江南开始成为心头一患。

于是,分省之计开始酝酿。为了“肥瘦搭配”,清政府直接竖切一刀,让两省都包含富裕的长江以南地区、稍次的淮河以南地区,和落后的淮河以北地区。

安徽省这才第一次在历史上登台亮相。

虽说独立了,但省份备选名单上,合肥还远没有影子。

安徽省成立后的一个世纪里,安徽实际上依然受到南京的管辖。今天我们调侃南京是安徽的“省会”,放到当时还真是实际情况。

1760年,安庆凭借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依托长江的便利运输条件,C位出道担任安徽省会。此后一直到建国后,近20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安庆都是省会。

这期间,津浦铁路的开通让蚌埠迅速成为“淮上明珠”,一度成为政府驻地。芜湖、屯溪也短暂地出现、分一杯羹。

而合肥,虽然在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两度临危受命,手忙脚乱地短暂担任省会。

但在建国初期,还只是个5平方公里、5万多人口的小县城[5]。因为地理位置居中,便于联系全省,而在争议之中被确立为省会[6]。

安徽建省,至今也还400年不到,合肥成为省会,更是只有70余年短暂历史。本来认同感就需要时间去塑造,而一个散装的安徽,让这种塑造更加艰难了。


安徽,
中国第二“内斗省”

安徽存在感的缺失,还与它自身内部的文化差异性有关。

如果公认江苏是中国第一大内斗省,那么安徽就是内斗省第二。

江苏之所以有白热化的苏南苏北之争,在于长江穿流而过。

而在安徽,长江不够,淮河还来凑。淮河和长江将安徽直接一分为三,而淮河,偏偏又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说安徽就是一个微缩了的中国,一点也不夸张。

三块截然不同的文化区,让安徽难以在外人心中形成统一鲜明的形象。别人的特点它好像都有一点,却又都没有典型到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说起安徽,很容易想到的是徽州文化。今天安徽恨不得以徽文化来宣传全省,但其实,这仅仅只是安徽的三分之一。

安徽的长江以南是徽州地区,“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曾经一骑绝尘的徽商,都来自于这里。

徽州文化,自古与江南吴越文化联系紧密。皖南多山,徽州古人想要外出,顺着长江向东就是必然选择,繁荣富庶的扬州等地,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徽商。

如果说皖南让你觉得安徽是个南方省份,那到了淮河以北的皖北文化区,纯正的中原文化又会颠覆你的认知。

皖北与河南、山东、江苏交界,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圈的一部分,语言也接近中原官话[8]。

夹在淮河与长江中间的江淮地区,则一直充当着南北交流的前沿阵地,从饮食到方言都体现着南北文化过渡的特征,也就是你想不出特点的特征。

图源网络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这三块区域有过各自的高光时刻。

皖北、豫东、鲁西南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农业比重高的区域。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产生过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

老子、庄子都诞生于这个区域,后来亳州出了一个曹操,叱诧风云,还将建安文学带向全国。再后来凤阳(古濠州)的朱元璋,更是直接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任大一统王朝。

在封建社会前期,皖中南一直落后于皖北,但却后来者居上。统计安徽籍的进士发现,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是安庆府和徽州府所代表的皖中南,而皖北的颍州和凤阳,则是平平无奇。

一直到今天,皖北的发展也没能有太大起色,而皖中城市却是蒸蒸日上,抢占鳌头。

2022年,安徽经济最强的三个市:合肥、芜湖、马鞍山,人均GDP分别达到了12.6万、12.2万和11.6万,它们都是皖中南城市,而位于皖北的阜阳、亳州和宿州,人均GDP只有它们的30%左右。

曾经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徽州和安庆,却逐渐成为了安徽的后花园,默默凭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旅游业。

而徽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1987年,安徽以全省之力推广黄山旅游,黄山市被设立,徽州从此成为黄山市的徽州区。

现在黄山作为只有140多万人口的小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融入长三角,
并不容易

文化的内部不一致,让安徽的面孔模糊不清;而在经济发展上,安徽又面临着身份问题:到底是东部还是中部省份?

在行政区划上,安徽属于华东,与江浙沪这些沿海省市一样,安徽人的身份证号码是以3开头的。

但是在经济区划上,安徽却一直以来都和湖南湖北一起,属于中部崛起的对象。

这种又中又东定位带来的尴尬,也只有江西老表能够感同身受了。

安徽自然是想抱东部大腿的,而且在历史文化上也本是同根生。

图源网络

早在1990年,安徽省政府就将“融入长三角”、“东向发展”作为发展重点。但一直到2008年,扩容的长三角才向安徽发出了会员邀请。

随后,安徽的城市陆陆续续加入了“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到2019年10月,安徽花了11年的时间,终于让16个地级市全部成为会员。

身份是有了,但安徽的经济,与长三角的老牌大哥们,却依然相差甚远。

2022年的全国各省人均GDP数据显示,浙江11.3万元,江苏13.7万元,而上海达到17.3万元,安徽仅有7万元,只有上海的40%。这个差距就像河北之于京津。

在长三角分工中,安徽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做着劳动力输送的工作。

一个冷知识是,安徽虽然不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但却是中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份。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在外省的安徽人有962万之多,甚至超过了人们印象中的人口流失大省四川和河南。

这些出走安徽的人口,很多都流向了近邻江浙沪。

根据安徽自己统计的农民工数量,2022年安徽省1996万农民工中,1264万人出省就业[17],流向江浙沪的占到了外出农民工的一半以上。

被南京虹吸,是合肥作为省会最没面子的地方。

南京地处两省交界,又位于长江边,引得上游的马鞍山、铜陵、芜湖、池州、安庆趋之若鹜,纷纷蹭上长江经济带的快车。

而从城市等级来看,南京和合肥虽然同为省会,但南京是与广州一样的大区中心,而合肥仅仅是地级市省会,甚至不如计划单列市宁波、大连。政治地位完全不同,资源丰富程度也天差地别。

其他中西部省份虽然也与安徽一样,被经济结构决定了劳动力外流的命运,但近些年通过打造强省会,成功提高了全省存在感。我们熟悉的网红省会如成都、武汉、长沙。

令人惊喜的是,合肥默默背负争议,却突然惊艳了所有人。

近些年合肥大动作不断:

以自己为中心,建起了米字型高铁网络,一改原来转道南京的尴尬;打造起合肥都市圈,力图稳固自己的朋友圈;荣升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积极承接东部资源。

2020年,合肥已经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合肥的GDP涨幅在全国主要城市中遥遥领先。

经济学里面常用城市首位度来衡量要素集中程度,以城市的GDP占比计算发现,合肥的城市首位度,在2019年上升到了25.35%。

科技也成为合肥的一个发力点。

引进京东方、蔚来汽车,“最强风投城市”、“中国赌城”可谓实至名归。

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积极孵化高科技产业,合肥已然从江淮小邑改头换面,成为科技之城。

合肥的崛起,会是安徽存在感提升的新希望吗?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23). 分省年度数据.

[2]陆发春.(2013).安徽建省与省域认同(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3]周运中.(2010).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4]张亮.(2008).安徽省会选址的变迁. 江淮文史(02),140-149.

[5]顾大治.(2018).合肥城市发展及其形态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6]宁业高,杨福生 & 王心源.(2006).合肥考释. 巢湖学院学报(02),44-50.

[7]王振忠. (2014).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张飞 & 崔郁.(2007).安徽省文化区划初步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04),69-72.

[9]倪立峰.(2010).清代安徽进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

[10]安徽省统计局. (2023). 安徽统计年鉴2022年.

[11]王泽强.(2020).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12]王振忠. (2009). 千山夕阳.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国务院. (2008).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14]界面新闻. (2019). 7座新城加入经济协调会:打造强劲活跃的城市群|微观长三角㉚

[15]国家统计局. (2023). 中国统计年鉴2022.

[16]国家统计局. (2020).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17]安徽省统计局. (2023). 安徽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20). 2019年安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19]安徽日报. (2020). “链长”护航创新发展的“合肥力量”.

[20]合肥市人民政府. (2021). 合肥十年GDP增速全国第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运气!

[21]汪锦华.(2020).强省会城市发展相关数据分析与策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06),21-23.




推荐阅读

哪家店的纸吸管最难用,看完再也不想喝奶茶了

为什么超市卖的鸡蛋上没有屎

我们暴力测评了17张手机膜,真不是越贵越好



-推荐阅读

*作者:豆豆,本文转自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网易旗下栏目,给你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十点读书会
阅读推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