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 你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十三朝古都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那么西安到底多有文化呢?连一个个美食小吃背后都深藏功与名,隐藏着历史典故。作为曾经的国都现在省城,西安汇集了几乎陕西所有的美食和小吃。来吧,我们扒一扒陕西美食背后的历史典故。
相传唐肃宗时期,唐朝军队与借来的“大食”(即现在的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军队从凉鄯而收两京,平息了“安史之乱”。“大食”兵行军打仗携带一种叫“饦尔木” 的食品,类似现在的“馕”。行军打仗旷日持久,士兵携带的“饦尔木”常变干变硬难以下咽,他们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汤食用,即当今牛羊肉泡馍的雏形。随后,饦尔木”的制作方法也从军营传播到市井,经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泡馍”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最具陕西特色的一道美食。腊汁肉在战国时称"寒肉",唐代称“腊肉”。"寒"是"韩"谬音,指韩国,位于现在秦晋豫交界地带,其所制腊汁肉色亮红润、软烂醇香、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入口即化、久贮不变,因此闻名遐迩。秦灭韩后,"韩肉"制法传进秦国。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引人垂涎,但这种之乎者也的用法老百姓用不惯,就将其简化成“肉夹馍”。也有人说,肉夹馍本来叫“馍夹肉”,但关中用方言说出来,好似“没加肉”一样,人们一听没加肉,食欲就没了,于是就有人将其改成“肉夹馍”。秦朝时,秦军连年征战,来自于关中地区的秦军兵士喜爱吃面,可行军打仗又不可能带着擀面杖和案板。怎么办呢。一位聪明的伙夫为了让兵士们吃到可口的家乡面,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先把面和好,然后又随意找了一块板,接着将和好的面扯住两头,摔打成又长又宽又厚的裤带面,面与面板摔打撞击发出“biang、 biang” 的声音....煮熟后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_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兵士们纷纷争尝,顿时一片喷啧声。打完仗,聪明的伙夫回到了家乡咸阳,便以卖“biangbiang”面为生。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南郑(现汉中市)有稻田十万亩,一年久旱不雨,稻谷尽出秕谷,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降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米皮,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来到秦镇将贡米献给皇帝,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就传旨问罪,他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倍加赞赏,于是赦了众人之罪,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皮子。从此凉皮的前身——米皮儿声名鹊起。稠酒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传说唐玄宗携杨贵妃光临长乐坊饮酒,味美醇香的稠酒使贵妃倾倒,当即将手中桂花赠与店主。店主将桂花植于贮酒园中,不料桂枝生根开花,在长安坊繁衍成林,花开时节,桂花香,稠酒香,香溢长乐坊。店主遂将桂花用蜜腌制后兑入酒中,使酒更具特色,清香远溢。“黄桂稠酒”便由此传开,至今传为佳话。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到了秦代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为方便携带,士兵将墩饼上钻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相传周代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这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于是奋起反击,大战七日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做成臊子和面集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恶龙做成臊子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祭祀其他节日庆典,臊子面成为必吃之美食。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传说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六七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将荞麦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因此古人称之为"河漏"。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康熙看到“河漏”,因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因为使用一种称为"甑"的蒸食器具而得名。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厨房用具,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有陶制、铜制和铁制三种,黄河流域俗名劲子,故而甑糕也叫劲(jing)糕。甑糕味道以陶甑蒸制的为最佳。做甑糕时,人们首先将食物放到这甑中,让热蒸汽通过底部小孔进入甑中,慢慢将食物蒸熟。相传甑糕由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糗饵粉餈”演变而来。《周礼·天官》有“羞笾之食糗饵粉餈”。葫芦头西安传统特色小吃。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先把馍掰成碎块儿,厨师再把猪肠肚和鸡肉、海参、鱿鱼等排列在碎馍块儿上,用煮沸骨头原汤泡三四次,然后加熟猪油和青菜等。吃时佐以糖蒜、辣酱等,鲜香滑嫩,肥而不腻。相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将烹制猪肠肚的方法传授给长安一家饮食店店主,并将一个药葫芦赠给店主调味。店主按照孙思邈的指点改进制作方法,长安“葫芦头”从此有名,千年流传。葫芦鸡据传始于唐代玄宗礼部尚书韦陟家宴名菜。韦陟出身于官僚家庭,对膳食极为讲究,有“人欲不饭筋骨舒,夤(yín)缘须人郇(huán)公厨”(韦陟裘郇国公)之说。有一天,他命令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经过三位厨师的尝试,最后一位厨师将鸡捆扎后烹制,成功制做出了香醇酥嫩且形似葫芦的鸡肉。韦陟对此非常满意,后来人们就把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鸡称为“葫芦鸡”。其制作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陕西省西安市的一道传统名菜。油茶油茶是西北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特色饮品,是用炒熟的面粉、茶叶、芝麻、酥油、盐等原料精制而成的一种独特茶饮。油茶并非如其名,只是茶与油的简单混合,它更像是一种面食,一种经过精心磨练的制作工艺。油茶最早起源于西北地区,据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们在漫长的旅途中发明的,是营养丰富、方便携带的饮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茶逐渐成为了西北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油茶摊,煮茶师傅们手持茶神勺,不停地转动着火候,煮出香气四溢的油茶,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灌汤包灌汤包起源于唐朝,当时称为“灌汤馒头”。据传,唐玄宗在位期间,一位姓孙的厨师发明了这种美食。这位厨师的初衷是为了让皇上尝到汤汁浓郁、口感鲜美的面食。唐玄宗食后大为赞赏并赐名为“灌汤馒头”,封这位厨师为“汤王”。在宋朝,灌汤包已经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的小吃之一。当时的灌汤包以猪皮为主料,加入高汤和各种调料,蒸熟后切成小块,再加入特制的卤汁即可。此时的灌汤包的已经具备了现代灌汤包的形状和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灌汤包的做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在明清时期,灌汤包的做法更加精细,用料更加考究。同时,灌汤包也成为了宴席上的美食之一,被人们誉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点。在现代,灌汤包已经成为了各地特色小吃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和口味。肉丸胡辣汤据说胡辣汤最早在北宋那会儿就发源于河南,后来被河南迁徙去各处的人带到其他省份,尤其是和西安的回族兄弟们金风玉露一相逢,经过回坊上无数美食高手大刀阔斧地调教,便碰撞出胜却人间无数的崭新美味来。西安肉丸胡辣汤,除了沿袭“胡辣汤”的名号,保留了浓稠的汤羹形式之外,在食材、做法、口味上已经跟河南胡辣汤相去甚远了。肉丸胡辣汤在西安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滋养了无数西安人的胃口,伴随了每个西安人从童年到苍老的人生时光,抚慰了一辈又一辈西安人的心。金线油塔金线油塔是陕西三原地区的一种名贵的传统小吃。它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当时称为“油塌”。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它的制法,在清代的《素食说略》中有详细记载。据传是唐代做过丞相的段文昌家中的一位厨娘创制,原名“油塌”,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天授年间,长安城里就有这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水盆羊肉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由于唐朝长期与胡人通婚,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唐朝也自然传入了来自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比如吃羊肉。“水盆羊肉”只需在煮熟的羊肉汤中放入组合好的香料,持续煮沸,而后撒上香菜叶等调味品即可食用。“水盆羊肉”的最好搭档是馍,唐人十分喜欢这样的饮食方式。羊肉本属秋冬季节的温补食品,但精于烹制牛羊肉的陕西厨师,为适应人们的夏令需求,创制成水盆羊肉,因多在农历六月上市供应,人们号称“六月鲜”给以赞誉。火晶柿子
柿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枇杷橪柿,楟柰厚朴,软枣杨梅,樱桃蒲绦(葡萄)”的文字。《图经本草》记有:“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对陕西种植柿树做了描述。柿子在陕西关中地区各地均有分布,但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所在地的临潼区最为集中,其品质最优。这种柿子软化后,色红耀眼似火球,晶莹透亮如水晶,故称“临潼火晶柿子”。很多美食小吃经过老祖宗们长期精挑细选才到我们碗里来,在材质、用料、做法上又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反复改良,最终才成为现在我们舌尖上的享受的美味佳肴与小吃。很多地域性的特色美食都有独特的历史渊源与背后的传说故事,而这些历史典故与传说故事让美食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让它们口口相传家喻户晓。所以,它到底出现在秦汉还是商周,秦始皇唐明皇是否真的吃过,又有何妨呢?
——选自“百合i旅行”,感谢作者,不用于商业,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