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以“记着”致“记者”

民生   2024-11-08 16:37   宁夏  


  

♡ ♡ 记者节快乐 ♡ ♡

2024年11月8日

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聆听、记录、发声

为新闻而生,为生命而歌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有人说,记者,就是记着。
记着“记者是行者,新闻在路上”,
记着“流动的历史,不变的初心”,
记着“肩上有责,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记着“发出时代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以“记着”,致“记者”。

今年以来,媒体人围绕党的创新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日攻坚”等方面,累计发布涉惠新闻稿件2676篇,在头版头条频频亮相,弘扬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强音更加响亮。

以下摘选部分媒体报道,按发稿日期排序

特此鸣谢


















1月“人民网报道




















人民网银川1月24日电 (记者穆国虎)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后,宁夏人大代表,石嘴山市副市长、惠农区委书记王宇翔接受采访时表示,惠农区将加压奋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惠农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

宁夏人大代表,石嘴山市副市长、惠农区委书记王宇翔。石嘴山市惠农区位于宁夏的最北端,是宁夏的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已成为惠农区干部群众最普遍的共识。据统计,2023年惠农区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比例达53%,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转型发展,需要人才。”王宇翔说,惠农区通过吸引高精尖的人才和人才团队,不仅为惠农区带来了好项目、高技术,也改变了惠农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目前,惠农区有院士工作站2个,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全职在惠农创业,清华校友等直接投资式入股的项目4个,高质量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突显。

“转型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来自项目。”据王宇翔介绍,2023年惠农区固投总额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93.7%,其中,晶体新能源投资超百亿建设14.5万吨多晶硅、12.5万吨单品硅新项目,2023年当年入库60亿元,固投的高速增长为推动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2024年,我们将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营商环境三个方面聚力突破,全力推动惠农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王宇翔说,惠农区将坚定不移抓创新,持续推进科技双倍增行动,围绕绿色化学催化、彩色光刻胶用颜料等重点领域,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完成10%以上,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坚定不移聚人才,将人才工作的准心对准产业发展的靶心,全环节落实好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优诊等保障工作,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让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

同时,惠农区将持续做好特色产业的“加法”、低端产业的“减法”、高端产业的“乘法”、落后产能的“除法”,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匹配强的新兴产业,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改造低产出、高耗能的传统产业,确保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下定决心、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如期交账。

此外,惠农区始终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做自己人,着力改善社会预期,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强化园区水、电、气等要素保障,以一流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今年是惠农区建区20周年,也是辖区诸多企业在惠投资兴业的20周年,通过20年的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要我们坚定对企业的信心,企业就会坚定对我们的信心,坚定对发展的信心。”王宇翔说。(责编:穆国虎、贾茹)

















2月“中国商务新闻网报道
















中国商务新闻网 龙腾盛世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热烈庆祝惠农区建区二十周年,同时营造出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春节氛围,2月1日,惠农区建区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暨“龙腾盛世 幸福惠农”春节系列活动正式启幕。

本次活动将持续至2月24日。活动期间还有烟花焰火晚会、赏花灯逛大集、萌宠乐园、秧歌社火等分项活动。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味 购年货”,阖家团聚、走访亲朋、看望师长……年货的准备不仅仅是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延续,更成为了开启年味儿的序曲。“龙腾盛世 幸福惠农”春节系列活动不仅让民众感受到了文明祥和、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更为惠农居民送上精彩纷呈、热烈红火的年终迎新消费盛宴。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汇聚了烟花爆竹、春联年画、果蔬生鲜、米面粮油、酒水饮料、干果糖品等年货商品,让广大人民群众“逛集市、购年货、品年味”,过上一个红红火火、快快乐乐的新年。

      据悉,本次活动是由中共惠农区委员、惠农区政府主办,旨在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民的消费热情,为惠农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聚焦“惠农好品”,集中向消费者推介惠农好物,让年货“购物车”满载着消费者“好生活”,稳定向好、加速前行。(文/图 黄晨)

















2月“宁夏日报”报道
















本报讯 (记者 李良 见习记者 张敏)日前,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宁夏首个煤层气探采评价项目压缩收集现场,移动式压缩设备进行气体压缩收集,一辆辆CNG槽车将气体运往市内加气站。为了帮助项目实施单位、宁夏煤层气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尽快进入开采阶段,惠农区派驻工程项目审批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提供“定制+精准”帮办代办服务,全程讲解项目办理流程,答疑解惑,仅用3天就指导企业顺利完成了所有审批程序。

      近年来,惠农区靠前服务,在改善软环境上下足硬功夫,不断在特色服务、创新举措上开辟新赛道。首创“数字惠农·政务门牌”,推动线上线下办事渠道高度融合;打造网上“中介超市”,创新中介服务监管模式;推行帮办代办“五个特色服务”,助力企业良性发展。同时,聚焦个人、企业、项目3个全生命周期,推出65个主题式、套餐式场景应用,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事项集成化办理。

      “惠农区淄山工业园区二级消防救援站建设项目原选址在地震带内,不宜建设永久性建筑物。‘项目管家’得知后,立即与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资源利用与规划建设局取得联系,重新选址,以最快速度核发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丁薇告诉记者,通过“远程指导+上门服务”,帮助项目单位申报立项,取得批复,将原本30个工作日的审批事项缩短至5个工作日。

      惠农区还创新推出“点单式”服务,为开餐馆、人力资源服务等47类开店、办企业等事项,提供“一件事”套餐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从准入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定制化服务。“创业者只需一次性提交创业经营申报材料,即可完成相关证照的办理,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零费用’、0.5个工作日办结。”丁薇说。

















3月“人民日报”报道















惊蛰来到,春意渐浓。走进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镇下庄子村的温室大棚里,放眼望去,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惠农区尾闸镇下庄子村“两委”班子成员正在带领村民抢抓农时,蘸苗、分苗、栽苗,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好不热闹。“我们栽的是‘瓦大1号’西红柿的苗子,这种西红柿色泽鲜艳、口感甘甜,很好吃,有一种‘小时候的味道’”,村党支部书记晁丽笑着说道。

“现在才知道,种西红柿还有这么多门道,我们以前的土办法真是过时了”,合作社村民张银山说道。如今,安徽瓦大集团的技术人员从测土配方到灌根药水到采摘全程指导,标准化生产,西红柿的品质有了保障,温室大棚也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经过我们专家团队的评估,下庄子村土地肥沃,大棚建设指标符合我们企业标准化种植基地要求,再加上镇上的大力支持,我们联合村里发展瓦大西红柿产业已经没啥后顾之忧了。”安徽瓦大集团宁夏负责人高万成说。

晁丽介绍,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与安徽瓦大集团深入合作,企业提供苗种、技术指导,按照标准化蔬菜基地进行生产管理,这茬西红柿预计60天后就能上市,5座大棚能产3万斤,预计能够收入15万元。

据了解,下庄子村阳光大棚已基本能够实现自动化运行。选调生马小军介绍,我们正在探索建设依托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对室内阳光、通风、保温等生长环境进行调控,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测,进一步降低了日光温室的运行成本,为后续大规模生产绿色有机蔬果积累技术。

近年来,惠农区聚焦村党支部发展思路不宽,村小、村散、村弱等问题,探索村企合作型、村社联建型、强村带动型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辖区行政村、合作社、企业抱团发展,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先后成立党建共同体3个,覆盖辖区7个村、7个合作社,真正把党组织建在了产业链上。

















4月“新消息报”报道















今天是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建区20周年。

20年来,这座工业之城经历了崛起发展,也经历了改革浪潮中的华丽转身。如今,它向绿而行,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召。

从“塞上煤城”到“世界氰胺之都”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从6000多亩脱水蔬菜种植基地到1000多亩的食用玫瑰花种植园,从黄河滩涂边的灰鹤振翅高飞到采煤沉陷区的七彩公园……我们用脚步和目光丈量这座城市变化的细节,在大地不断延伸的绿意中,感受百姓和企业丰收的喜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惠农区新的篇章让我们更加拭目以待。

群鸟翔集 千树成林

黄河岸边如画美景迎客来

“我从2017年秋天开始进行灰鹤专题摄影,至今已有7个年头。”惠农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小组非常喜欢灰鹤,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是他常来的地方。如今他已成为这里的“名誉村民”。

4月18日下午,我们来到银河村。作为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经的最后一个村落,舒缓的河水在这里冲积形成万亩湿地,浩荡的芦苇丛、千亩红柳林与湖泊、沙漠交相呼应,美不胜收。村口处巨幅展示牌上,一只灰鹤亭亭玉立。

“除了冬季能拍摄灰鹤外,其它三季我还能拍摄到上百种野生鸟类,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黑鹳、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白鹭、白琵鹭、苍鹭等。”陈小组说。

去年1月6日上午,他来银河村拍灰鹤,在湿地、稻田里绕了几圈后,发现红柳林旁边的稻田里有两三千只灰鹤在觅食。拍摄完成后,他在电脑里一张张查看照片,竟发现灰鹤群里夹杂着一只“另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

“跟踪拍摄灰鹤等鸟类多年,我亲眼见证了黄河流域石嘴山段的生态环境变化,这里已成为它们最宜居的冬日之家。”陈小组说。

因为经常来银河村拍鸟,陈小组与摄影家芦有碳组织当地村民成立了爱鸟护鸟队。随着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银河村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观鸟、赏鸟。今年3月,村里刚刚举办了一场观鸟节。

近年来,惠农区将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助力银河村打造绿色田园,建设银河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从2019年起,银河村陆续建设了文化广场、黄河湿地生态文化馆、根雕艺术馆、采摘园、餐厅、民宿等。

近年来,银河村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设施农业崭露头角。

村民柏波退伍后回到村里种起了无花果。此时,大棚里的无花果进入快速生长期,手掌般大小的叶子下已结出了小小的果子。每到无花果成熟的季节,慕名前来采摘、尝鲜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他承包的12座大棚丰收在望。

“市面上售卖的无花果多是六七分熟时就摘下来的,口感和品质都不太好。我们的无花果是自然成熟,很受游客欢迎。”柏波一边整理无花果树的叶子,一边笑着说。

随着生态的改善,银河村村民告别“靠河吃饭”,走上了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惠农区主要入黄排水沟入黄口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

同是黄河岸边好风景,惠农区黄河西岸的七彩园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七彩园由火炬园、沙枣园、紫叶李园、丁香园、紫穗槐园、侧柏园、山桃园七种彩叶树构成,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靓丽景观。

4月17日暮春时节,站在园区近10米高的观景台上,周边景观一览无余。绿色松柏与粉色红柳交织在一起,绵延至几公里外,粉红桃花点缀其间,自然形成的湖泊如同落在林间的镜子。一条柏油路之隔,黄河水平缓地流淌着。

谁能想到,这一带曾是凹凸不平、环境恶劣的采煤沉陷区。随着多年持续的煤炭开采,惠农区形成了总面积达43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严重影响全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

惠农区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从这里发端。“2009年春,惠农区委、区政府组织机关干部、群众进行义务植树。我们采用覆土绿化的方式,从开工到种植完成只用了6个多月时间,栽植树木117万余株,造林2000余亩。”作为七彩园建设的亲历者,惠农区黄河湿地保护林场场长桑宁为当下园区的发展深感骄傲。

七彩园作为惠农区的“后花园”,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不少鸟类在这里停留、安家。

“七彩园的生态恢复,其他生物也感受到了。”桑宁感慨道。

生态向绿迎客来。据统计,2023年以来,惠农区接待旅游人数达77.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3.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67%、32.82%。

加速转型升级,催生新动能

宁夏工业发祥地崛起一批“单打冠军”

惠农区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均产自这里。如今,提起这里的工业,氰胺、水合肼、有机颜料、ADC发泡剂、全密封钢丝绳是绕不过的关键词。

4月17日,我们走进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日盛公司),探寻其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工艺完善的ADC发泡剂和水合肼生产、研发龙头企业的秘密,才发现如此“简单”。

在公司外联部负责人杜育红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企业展厅,看到了3个展柜,每个展柜里放着3个玻璃瓶,每个瓶体上标注着产品名称。这几个玻璃瓶展示了从基础原料——煤、尿素、原盐到商品——发泡剂、水合肼的全过程。

“水合肼主要用于医药生产,发泡剂类似蒸馒头用的酵母,是一种对皮革、橡胶和塑料等材料进行发泡的添加剂。”杜育红对产品的介绍,言简意赅又形象生动,“目前公司主导产品ADC发泡剂的国内市场份额达80%以上。”

企业不断发展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杜育红提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个关键点。展柜里3个玻璃瓶分别标注着:碳酸钠、氯化铵、氨水。这些物质是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变”出来的。

“公司循环化生产系统成熟,此前在10年到15年研发过程中,将废水、废气、废渣分步提取,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做成产品又卖了出去,每年可为企业创收5亿元至8亿元。”循环化产业链的完善,对于宁夏日盛公司来说减少了能源消耗,优化了产品结构,保护了生态环境,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其实,十多年前,宁夏日盛公司因工业污染还被曝光过。此后,公司下决心在科技创新、循环化生产等方面投入重金,围绕“三废”治理进行技术攻关。2015年,企业投入55.8亿元建成六大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研发了3项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废水污染问题,并逐步形成年产30万吨纯碱、20万吨氯化铵的生产能力。目前,企业每年投入1.5亿元用于生产线的产品优化、环保、节能和安全技改研发。

如今,该企业已成为宁夏30家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全区40户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宁夏6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宁夏百强企业,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惠农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占比50%,出现了一批在全球、全国同行业实现领跑的“单打冠军”。

石嘴山市被业内称为“世界氰胺之都”,氰胺产量占全世界的85%以上、全国的90%以上。提起氰胺生产,不得不提宁夏嘉峰化工有限公司。

走进位于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的宁夏嘉峰化工有限公司,在一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在展示柜上的大量产品样品。

“企业形成了‘石灰-电石-石灰氮系列-单氰胺系列-双氰胺系列-胍盐系列-医药产品-新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拥有9个系列30个氰胺及衍生产品。公司产品涉及农药、医药、保健品、化妆品、肥料、电子、汽车、新材料、航天航空及军工等多个行业。”企业生产副总彭光介绍,“我们每年花费大量财力、人力投入到科技创新上。”

在生产区,企业自主研发、投资1.6亿元建成的大型回转窑正轰隆隆地旋转着,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无粉尘排放,年产石灰氮10万吨,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该企业率先在氰胺行业使用液体二氧化碳生产单氰胺,每年减少数万吨矿石和煤炭资源消耗,实现了气体减排。通过科技研发,将废气废渣“吃干榨净”,实现循环再利用。目前产品已远销4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占到全区氰胺出口总量的4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环保、能耗等约束性政策趋紧,过去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和低端的生产工艺难以为继。惠农区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下大力气加速转型升级,持续催生转型发展新动能。2023年惠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5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60亿元。

盐碱地上种菜养花

马家湾村破“碱”重生变“宝地”

这个季节,来到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500亩脱水蔬菜种植基地,满眼都是绿油油的景象,周边村子来此打工的妇女戴着五彩头巾,点缀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4月17日下午,春光洒落在田间,宁夏利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荣生物)总经理穆坤来到芹菜地查看幼苗生长情况。他捻下一片鲜嫩的叶子,放到鼻下,闻着淡淡的清香。“这种芹菜叫墨玉,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是我们新引进的品种。”

马家湾村是利荣生物6700亩脱水蔬菜种植基地之一。到7月中旬,这批芹菜将变成“芹菜干”,漂洋过海抵达美国、欧盟等国家的餐桌。

利荣生物位于惠农区绿色食品加工科技创业园内,是一家从事脱水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企业,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叶类蔬菜种植基地,年产值达6000万元至7000万元。

走进脱水蔬菜加工车间,透亮的荧光灯下,王秀梅和同事戴着头套、口罩、手套,一边检视传送带输送过来的菠菜碎,一边麻利地从中挑拣出草叶等杂质。进入夏秋蔬菜生产旺季,韭葱、番茄、芹菜、菠菜等蔬菜作物都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各条生产线,经过切碎、清洗、脱水、烘干等程序,变身成品脱水蔬菜,包装入库后销往海外。

“我们对蔬菜种植田间管理要求极高,种植时几乎不使用农药,所以农残率非常低,受到外国人的高度认可。”穆坤说。

除了公司自有的种植基地,利荣生物每年还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650万公斤蔬菜,产品生产加工产销率达100%。每年和周边农户签订蔬菜订购合同3500亩,可带动周边1500户农民增收。

与脱水芹菜种植基地连在一起的,是“大地天香”3A级旅游景区“嘉禾花语”玫瑰种植园。

来到景区玫瑰体验馆展厅,空气中弥漫着玫瑰花的芳香,玫瑰饼、玫瑰茶、玫瑰牛轧糖、玫瑰精油等种类繁多的玫瑰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走进食用玫瑰种植基地,粗壮的玫瑰树已经萌发出米粒大小的新芽,5月底开花,花期一直持续到9月底左右。

“我们的食用玫瑰种植基地有300多亩,以冷香玫瑰为主,它耐寒耐旱,香气浓郁,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这里的玫瑰与著名的大马士革玫瑰种植条件非常接近,比如土地盐碱度等,我们用黄河水灌溉,所以玫瑰的品质非常好。”“嘉禾花语”销售经理杜小丽介绍。

提到花期到来后的光景,杜小丽说:“景区平时免费开放,花期会举办玫瑰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还会吸引一些摄影爱好者、网络达人前来打卡。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实现3年销售额2600万元,未来两年达5000万元。”

马家湾村土地盐碱度高,过去村民多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除去各种成本,收入很低。2017年,宁夏嘉禾花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来这里打造玫瑰种植园。通过宁夏大学农学院专家指导,培育出适合这片气候土质的玫瑰花海。目前,基地拥有1000亩玫瑰种植规模,已在食用玫瑰、牡丹、菊花等引种筛选与定向培育、抗逆性研究、深加工产品的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从5月底到9月底,基地每天有100多名摘花工人,按天算每人收入130元,按斤算每人每天平均收入160元至180元,大家都愿意闻着花香在家门口挣钱,同时间接带动劳动就业2000余人。”杜小丽说。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解决了马家湾村盐碱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据统计,通过发展“文旅+产业”,马家湾村2023年带动当地旅游从业人员200余人,返乡创业人员15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余元。如今,马家湾村贫瘠的土地变为希望的田野,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生态宝库”。

(新消息报记者 倪会智 实习生 郑雨阳 /文   韩胜利 张嘉怡 惠农区委宣传部 受访者 图/视频)

















5月“工人日报”报道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这是对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的鼓励,我们感到很幸福。”来自宁夏尼西活性炭有限公司的职工熊玉凤激动地说。4月29日晚,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进新征程”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专场文艺演出,500余名职工群众观看了演出。

       这场文艺演出围绕节日欢歌、劳动光荣、圆梦中华几个篇章展开,讴歌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表达了广大职工群众热爱祖国,期盼圆梦的美好祝愿。演出在舞蹈《盛世礼赞》中拉开帷幕,女声独唱《劳动最光荣》,歌声嘹亮,铿锵有力;二胡合奏《茉莉花》《兰亭序》余音绕梁、婉转悠扬;杂技《中华坛技》《空中漫步》 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活动现场,还为10位劳模代表送上鲜花,以此来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和感谢,同时也激励更多人向劳动模范学习。


















6月“新华网”报道















近年来,石嘴山市惠农区做优做实“惠农事·惠办好”政务服务品牌,蹚出了一条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路径,为持续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强保证。

深化改革有力度。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240项政务事项划转集中行使,打造“五减一优”体系,塑强政务服务新高度;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围绕企业、个人、工程建设“三个全生命周期”审批链、服务链、监管链,创新推出“335”服务模式;聚焦异地办事难、办事烦的堵点,不断扩大“跨省通办”朋友圈,扩展至全国15个省和124个市县旗区,合作事项达129项;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等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特色服务有温度。惠农区政务服务“十二办”模式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及自治区发改委作经验复制推广;152项高频事项可实现“周末不打烊”服务,政务服务“不打烊”新常态全面拉开序幕;设立企业服务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全领域、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保姆式”服务,助推项目落地零阻办、项目推进零障碍、项目服务零距离;“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被宁夏发改委作为2023年营商环境创新改革举措进行复制推广;“12345”政务服务热线以“四率”点亮幸福“民心”,按期办结率100%,回访满意率从2021年的73.6%提升至目前的97%,切实做到对群众的诉求真办、实办,点亮幸福“民心”。

创新举措有高度。惠农区紧紧围绕“数字赋能全民共享”的目标,创新基层政务服务“就近办”“智慧办”服务模式,设立“惠办好·帮办代办”志愿服务队,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为便民服务站配备数字政务平板,以增值化服务打破时间、空间的隔阂限制,实现“零距离暖心”帮代办;依托“我的宁夏”App平台深度开发建设“山水惠农”特色专区,设置了“惠办好、惠民惠企、惠吃惠玩惠生活”三大板块,集成惠农本地特色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让群众体验智能化政务,拥抱数字化时代。

政务门牌全覆盖。惠农区依托全新数字化工具“数字惠农·政务门牌”,全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帮办代办服务体系,打造办事“最短路径”。目前,“数字惠农·政务门牌”已汇聚惠农区政务服务中心及辖区内9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场所的详细地址和咨询电话,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智能定位导航和线上咨询服务。同时涵盖医疗保障、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民政残联等领域60项高频事项,职责部门涉及民政、烟草专卖、自然资源等16个部门220项高频事项。惠农区政务服务门牌的上线,实现了政务服务由“窗口”到“家门口”的延伸,为群众打造“最后一米”的贴心服务,实现从“可办能办”到“易办好办”的便利化升级,初步形成了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基层数字化服务体系。目前,“数字惠农·政务门牌”已实现全域覆盖。

















7月“华兴时报”报道































7月“宁夏广播电视台”报道
















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一个因枸杞而闻名的村庄,每年到了枸杞采摘季,都会迎来不少的游客和研学游的团队,这里也成了大家了解现代农业、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感受乡村发展最接地气的课堂。

别看现在东永固村远近闻名,但是8年前,这里还是个资源流失严重、村子空心化等问题异常严重的村落,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健选择回乡创业种植枸杞,可他完全没想到刚起步会如此之难。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在枸杞上作文章。返乡后的两年里,张健种植了30多亩枸杞,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很快,他成为东永固村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2020年,张健高票当选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下定决定带领乡亲们大干一场,带动村民们一起“振兴枸杞产业”是他当时唯一的信念。

随着枸杞种植销售的不断被市场认可,张健又琢磨着如何以枸杞为媒,延伸枸杞产业链。相继,他又带领村民在东永固村建成了2000亩宁杞1号种植基地、配套采摘园、农家乐、枸杞主题儿童乐园、研学培训中心等。短短的三年时间,小枸杞书写出了大文章,多业态的发展也让东永固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

蔡云珍是东永固村八队的村民,今年3月份,她在村里的动员下,带头将自家闲置的自建房,改造成了全村第一家民宿,共有7间房可容纳14人,开业后,每个月民宿的生意都格外的好。

“红果子”映红百姓好日子。东永固村集体“家底”逐渐厚实起来,枸杞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流转土地的村民挣到租金的同时,还赚到薪金、拿到股金,东永固村各项指标均跃居石嘴山市前列。2023年,东永固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027万元,位居石嘴山市第一,带动就业47人,临时用工5000多人次,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2024年,东永固村实施高效节水项目,实现全村6000多亩耕地全覆盖;实施火车沿线6条研学步道提升项目,包括水利科普、重走长征路、花开盛世、劳动教育、农耕文化及向日葵花海步道等,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实现串点成线,形成旅游闭合环线,进一步推进东永固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村、明星村。

如今的东永固村以枸杞为媒,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以“四治融合”打开基层治理新格局,提升村庄整体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留住乡愁,传承文脉,拓展乡村旅游“增长极”,“枸杞产业+乡村旅游”成为东永固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8月“光明网”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璞骏

“瞧,手机上播了‘中国好人榜’,咱宁夏就你一个人上榜咧!”前几日,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从手机上得知张金芳入选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丈夫马学仁回到家第一时间分享了好消息。

1993年,张金芳嫁给马学仁时,婆家的日子一言难尽。“家里条件不好,婆婆常年多病,二哥二嫂身子残疾也需要帮衬……”难处“一箩筐”,张金芳与丈夫一起挑起了重担。

一年四季,张金芳包揽了所有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她四处凑钱给二哥二嫂开了一间小商店,一有空闲就帮忙订货、打扫门面。后来哥嫂先后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张金芳带着他们四处治疗,平时照料他们生活,直到二人相继离世。丈夫的大哥去世后,张金芳主动把侄女接过来抚养长大,前几年,侄女和女儿出嫁,全都是“零彩礼”,这在银河村成了佳话。

“30年了,没听金芳抱怨过一句,我们这个家,多亏了她!”听到丈夫马学仁的话,张金芳憨厚一笑:“一家人嘛,就是要多帮衬!”近年来,张金芳先后被评为宁夏“百孝之星”“宁夏好人”孝老爱亲模范,她的家庭也获评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

“张金芳的故事就是银河村培育文明乡风的鲜活教材,在她的影响下,村里孝老爱亲和‘零彩礼’的风气越来越盛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在石嘴山的大街小巷、社区村落,越来越多的“张金芳”引领带动全社会向上向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用‘身边事’感染‘周围人’。我们每年选树群众信得过、看得见、学得到的人和事作为榜样,这样大家更容易产生共鸣。”石嘴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洁说。

“的哥”王富国也是“平民英雄”的一员。作为部队转业军人,王富国退役不褪色,在出租车司机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遇到紧急病患,他帮忙火速送往医院;发现乘客遗落物品,他第一时间想办法寻找失主;每年高考,他坚持“爱心送考”志愿服务,分文不取……同事们说:“他做好事就像奔跑的车轮一样,停不下来。”

工作之余,王富国还化身“课堂教员”,经常被邀请到学校、村庄、军营、社区讲课,目前已累计开展红色教育超1000场次。“不管走到哪,都不能忘记党和部队的培养,一定尽我所能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王富国言出必践。

在石嘴山,无数像张金芳、王富国这样的“身边好人”逐渐融入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我们从镇村挖掘发现‘凡人善举’,选树为县区级‘身边好人’或道德模范,再逐步推向自治区和全国,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接力棒没断过。”杨洁表示。

目前,石嘴山市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中国好人”41人,评选自治区道德模范和“宁夏好人”229名,石嘴山市级道德模范、“最美石嘴山人”等先进典型726人,他们的善行义举和感人事迹成为公民道德建设最鲜活的教材。

















9月“石嘴山新闻传媒中心”报道
















9月21日,2024年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定向越野挑战赛(宁夏·惠农)开赛。

此次赛事分为专业组和大众体验组两个组别,吸引了来自山西、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3个省市的近1000名定向体育爱好者参加比赛。随着鸣笛声响起,参赛选手们争先恐后地向打卡点前进,他们拿上地图、指北针和指卡,开启了定向越野之旅。本次定向线路设计经过惠农网红桥、黄河滩、煤炭博物馆、矿山生态体育公园、村落等,结合健身步道、砂石路、丘陵等多种元素,为参与者打造一场集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与第一届黄河流域九省(区)定向越野挑战赛相比,这次的赛事赛道设计长度、打卡点位都有所增加,难度和趣味性也较强。”惠农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局长石晓庆说。“这次能顺利完成定向越野挑战赛,我非常开心。”来自银川的选手马清梅说,“我以前参加的女子定向越野赛都是5公里,这一次长达12公里,用时70分钟,成绩比以前要好很多,而且在比赛中除了尽情体验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外,还能感受惠农区的生态美和人文美。”

此次赛事由惠农区委、区政府主办,惠农区委宣传部、惠农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宁夏定向和测向运动协会承办,是惠农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育样板”赛事之一。此次活动既是惠农区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惠农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探索,更是发展体育事业、建设健康惠农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赛,将重新点燃大家的越野激情,共同领略惠农区的神奇韵味,对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群众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惠农区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中小学生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均有长足进步,同时依托丰富的黄河、湖泊湿地等资源,以特色体育休闲活动为载体,相继举办了横渡黄河、成人游泳短池邀请赛、黄河流域九省(区)定向越野挑战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和赛事,促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9月“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报道















近年来,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镇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以组织联建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村社企共建,同时辐射引领其他村(社区)一体推进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管。

在惠农区尾闸镇水城民生“特色美食一条街”内,马菊花正在自家餐车里准备食材。3年前,她追随丈夫来到这里,从刚开始的迷茫到如今的小有成就,马菊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里的环境和气氛很好,邻里关系都很融洽,两个孩子也在这里上学了,社区给予我们的帮助很大。”马菊花说。

和马菊花一样,在这条小街里有很多移民和当地居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些得益于惠农区尾闸镇实施的美丽小城镇建设和水城民生“特色美食一条街”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该项目打造集果蔬、小吃、夜市经济为一体的特色创业街,不断开拓少数民族就业新渠道。目前已有80家商户入驻,带动了150余名村民和移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此外,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惠农区尾闸镇在西河桥村探索发展以菌菇种植为支柱,高端水果试种、瓜果蔬菜套种的经济模式,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86亩,同时建设温室大棚33栋,配套蓄水池、烘干房、冷库、菌棒加工车间、户外休闲娱乐设施,预留设施农用地6亩,推动打造集农产品加工、休闲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圈。“这是我们的采摘园,平时有25名农民务工,每逢采摘旺季,每天大概有50多名工作人员,实现村民就地就业致富。”惠农区尾闸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惠农区尾闸镇注重营造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投资20万元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廊,布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创业之星、孝老爱亲、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专区。“长廊不仅让各族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洗礼,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自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对于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惠农区尾闸镇水城民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在此项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水城民生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区里,水城民生社区党支部组建以社区党支部成员、专职网格员、楼栋长、各族群众志愿者等为成员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形成以党建引领带动、多方力量参与、多个领域发力的志愿服务模式。截至目前,“红石榴”志愿服务队42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0余次,努力解决居民后顾之忧,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文/图 郭建国)

















10月“央视网”报道
















包银高铁惠农至银川段开通运营

















10月“石嘴山日报”报道















本报讯(记者 马国珍  周旭)近日,第二届“百村联盟”大会在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召开,来自全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乡村干部、相关企业负责人及学者参会。

大会期间,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安吉乡村振兴产业促进会会长、“百村联盟”发起人朱仁斌总结了联盟全年工作,畅谈未来发展愿景。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顾益康在线上围绕“深化‘千万工程’的新引擎与新路径”主题,从“千万工程”开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等方面传授经验,谋划未来发展;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大规划研究院顾问任强军结合实际,聚焦“资金从哪来、建设用地从哪来、产业从哪来”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并破解乡村振兴资源瓶颈。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围绕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人才培养、乡村运营模式等方面,讲思路、说做法、谈体会、推经验,拓展参会人员思维,进一步提升谋产业、懂经营、抓发展的能力。

“今天在家门口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农’大咖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不少理念和模式对我们通丰村的糯玉米产业发展很有帮助。”惠农区庙台乡通丰村党支部书记哈立新说。

“今天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党组织书记们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觉得自己不但要学习和谋划好发展思路,还要借鉴吸收成熟的经验做法。”惠农区尾闸镇和平村村委会主任徐婷说。

据了解,“百村联盟”成立于2019年4月,最初由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发起成立。鲁家村曾是落后村庄,近年来依托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吸引外来企业和资金进入乡村。该村创新实施“村+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将田园变乐园,村庄变旅游区,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休闲旅游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为了推广“鲁家村模式”,朱仁斌发起成立“百村联盟”,实现各村结对共建、共谋发展。目前已吸引全国14省(区)102个“明星村”加入,“百村联盟”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东永固村是首批加入“百村联盟”的成员,也是宁夏唯一入选的村庄。6年来,鲁家村指导东永固村完成枸杞产业规划设计,并将东永固村枸杞产品纳入两山(中国)旅游商品联盟,实现了东永固村枸杞产品产量和口碑“双提升”。2023年,东永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2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万元。

“2016年,我回到东永固村,面对农业碎片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边缘化和组织软弱化的现状,在朱仁斌及其团队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坚定了信心,一点一点完善,一步一步前进,才有了现在的东永固村。”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张健说。

“我们团队围绕东永固村的枸杞产业,做好产业融合文章,帮助东永固村策划打造‘天下枸杞第一村’,从规划设计到项目推进、落地,到现在的乡村运营模式,我们始终是陪伴式服务。”朱仁斌表示,通过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可以进行不间断互动合作,学到更多好经验、好做法,把乡村建设得更富、更美。

















10月“经济日报”报道















      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宁夏牧伦河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新企业,目前6条生产线已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该公司负责人汪建雄说,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快捷的办事效率,12月中旬将再增加2条生产线,实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达效。

      自宁夏“百日攻坚战”打响以来,惠农区迅速行动,对照全年发展目标找差距、抓落实,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系统摸排生产原料、产品、工艺及负荷等工业家底,科学研判工业经济走势,采取促生产、稳增长的措施,力促企业满产运行,助力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广、科技创新突出的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惠农区以“百日攻坚战”为抓手,统筹做好水、电、地、气、工等要素保障,确保“要素跟着项目走”,提升攻坚突破力。建立了15家重点增量企业和41家减量企业领导包抓制度,精准推进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地。着力打造钢铁、精细化工、晶硅、氟材料、生物制造五大百亿元产业园,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聚焦光伏、液晶高分子、锂电池负极等优势特色领域,加快实施鹏程精细化工、乾洋储能新材料等重点项目,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壮链,构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条。

      统计数据显示,在宁夏沿黄河的7个市辖区中,1至9月,惠农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均位列第一。据介绍,该区将继续保增量、挖潜量、重质效,加大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重点难点,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增强发展新动能,努力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10月“中国新闻网”报道















清单明权责,履职更规范(深度关注·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④)

一大早,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乡长马思敏就来到李岗村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和工作人员商讨当季的瓜菜销路,这已经是他当月走访的第七个村了。

“以前想深入村子和村民聊聊,都得挤时间。”马思敏说,“今年市里推行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我们照单履职,明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有更多精力聚焦到服务企业群众上了。”

长期以来,职责边界不清、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等问题,导致基层负担过重。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提出:“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本地区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若干规定》,立足小切口,设置硬约束,以清单的方式厘清基层履职事项,着力打造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权责体系。

立足法定、编制清单,把基层履职事项明确下来

中午11点多,庙台乡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像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老年饭桌便民食堂,查查卫生,摆摆餐具,看看菜单。准备妥当后,前来用餐的老人陆续到来。

“三菜一汤,还有臊子面,吃得好也不贵。”村民陆光仁开心地说,“干净又卫生,方便也可口,多亏咱们村干部的精心打理。”

东永固村老年饭桌越办越好,得益于石嘴山市推行的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让基层履职事项更明确,负担明显减轻,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来。

为落实《若干规定》要求,石嘴山市推动编制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在这份履职清单上,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由乡镇(街道)必须全面承担的事项作为乡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清单,以上级部门为主负责、乡镇(街道)为辅配合的履职事项被写入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对于与乡镇(街道)工作关联度不高、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且乡镇(街道)无力承担的事项,则被列为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由县(区)部门收回,基层不再负担。通过一张清单,基层工作由谁干、怎么干,对上联系哪个部门等问题,一目了然。

坚持立足法定、依法履责是清单编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全面梳理乡镇(街道)现有履职事项时我们发现,一些部门会通过派单子、发文件的形式增加基层履职事项。因此,我们对每一个事项都摆事实、找依据,仔细查阅法律法规依据,核查履职主体,划分权责范围。由此,该是哪一级的事项,就由哪一级来履行;该是谁的事,就由谁来办。”石嘴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齐敦志介绍,“清单编制促进了履职事项的规范化、法定化,也厘清了各事项责任主体,避免了责任多头、责任真空、责任模糊等现象的发生。”

今年以来,各地坚持立足法定、依法履责原则,积极梳理明确基层事项,推动基层履职事项规范化。广东省开平市制定《开平市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依法厘清乡镇(街道)和村级组织权责,明确依法履行自治职责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以及应取消和禁入事项“三份清单”,明晰责任主体、权责边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制定社区准入工作事项清单,强化派发基层事项的合法合规审查,除了对78家市属部门(单位)上报的政策依据逐一审核外,同时查阅国家、自治区、市级层面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将社区“干不了”“干不好”的一些不合理任务依法依规予以清理。

“科学依法划定权责是完善乡镇(街道)权责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依据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划分职责权限,从主责、配合、上收三个方面甄别明确,明晰县乡权责边界,才会更好促进基层履职,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说。

权责一致、责能一致,让清单更好促进基层治理

“以往办理农村宅基地自建房申请要‘跑上跑下’,现在只需要到镇上便民服务大厅递交材料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只跑一趟,真是太方便了。”刚刚办理好宅基地自建房审批受理业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新德村村民余春梅高兴地说。

近年来,江南区推行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将宅基地审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等58项事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统筹为基层减负与赋能。

“清单明确了乡镇审批事项,把权限下放到乡镇一级,群众到镇上即可办理社保、医保等事项,不用来回折腾,实现群众办理业务‘最多跑一次’。”苏圩镇乡村建设综合保障中心主任刘荣文说,“群众的笑脸多了,干部干事的劲头更足了。”

今年8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统筹为基层减负与赋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方面,必须理顺‘千条线’,厘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摸清底数、做好任务压减和工作对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另一方面,必须用活‘一根针’。各项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基层这根‘针’去串联、去落实。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强基固本、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权责一致、责能一致,推动资源下沉,在明确基层职责的同时,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资源,促进基层更好履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争说。

“村口路边有一大片建筑垃圾,影响环境还阻碍出行,能尽快处理一下吗?”今年4月,惠农区燕子墩乡综合执法办公室主任来浩接到简泉村一名农民的反映。到现场确认情况后,他马上联系惠农区综合执法队,不到一周时间,问题就得到解决。

“建筑垃圾有三四百吨,作为乡镇的综合执法队,我们没有能力处理,也没有执法权,只能巡查摸排。”来浩介绍,“以前最怕遇到这种情况,乡镇没职权,村民有意见,干部干着急。现在不一样了,参照燕子墩乡权责清单,这类事项属于配合履职,我们把摸排到的情况报告区有关部门,马上就会有专人前来处理,效率显著提升。”

“对行政执法等专业性较强且乡镇无力承担的事项,我们编制清单时就酌情考虑收回职责,留给基层的职责主要是摸排、巡查、上报。”齐敦志说,“这一方面减轻了基层负担,另一方面也推动基层更好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真正实现了‘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协同高效为群众提供服务。”

 规范准入、源头治理,既保证履职清单“表内稳定”,也谨防“表外扩容”

“叮,你收到一份新的准入申请。”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宁嘉宇的电脑上弹出一条消息,他熟练地点开基层事务准入应用模块,马上联系编办、住建等部门进行论证评估,研究后报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审批同意,第一时间下发交办到相关社区、网格办理。

依托“邻礼通·三民工程”政务应用程序,衢州市开发基层事务准入线上模块,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基层事务准入申请、论证评估、联合审批、下发交办等全流程管理,为基层干部架起一道减负“防火墙”。

“之前,上级部门一个会、一份文件甚至一个电话,工作就派到我们基层了。”柯城区荷花街道兴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程满珍感触颇深,“现在有了这道‘防火墙’,我们接到的部门任务起码减少1/3。”

和程满珍有相似感受的人有很多。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以前工作中随时可能接到新的任务,不仅量大而且内容庞杂。究其原因,有些部门单位随意将部分工作直接下放到基层,特别是一些本应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共同管理的事项;有些借着“属地管理”的名义,把职责层层加码到基层,大大增加了基层负担。一名负责农业生产服务的乡镇干部坦言,“从出生人口监测,到保险任务摊派,几乎每天都有新活,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履职清单发挥实质性作用,关键是把住“入口”关。各地各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防止属地管理“滥用”等造成的履职清单“虚化”,既保证履职清单“表内稳定”,也谨防“表外扩容”。

对此,湖南省郴州市全面梳理省级、市级部门单位安排到村(社区)的工作事项,编制“取消、优化、保留”三张清单,重点完善新增事项准入制度,整合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力量,明确事项申报、审核、驳回、准入等程序,对确需村级组织承担的新增事项进行严格把控。目前,郴州市市级层面取消村级组织不应承担的工作事项50项,县市区同步取消县级安排的工作事项444项。

“厘清基层事项、为基层减负赋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本应由上级部门承担的事责必须收回去,不应由基层单位承担的事项切勿放下来,一‘疏’一‘堵’,多措并举,促进清单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宋世明说。(本报记者 耿 磊 本报记者张文、祝佳祺、刘军国参与采写)

















11月“中国日报网”报道















10月31日,包银高铁惠银段正式开通运营满一个月,宁夏银川火车站惠银段开通以来累计共发送旅客5.3万人次,单日最高发送量为3136人次。

      包银高铁惠银段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国庆长假期间银川车站及惠银段三站共发送旅客1.77万人次,为区内百姓及来宁游客畅游沙湖美景、品尝石嘴山美食、感受老工业园区文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据了解,包银高铁惠银段开通以来,为更好服务高铁沿线百姓出行、让百姓感受高铁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惠银段沙湖、石嘴山和惠农南三站均采用了“售服合一”“验检合一”的服务模式,沙湖站还设置了“反向出站闸机”,实现了“进出合一”。

       同时,针对包银高铁惠银段三站结合当地老年旅客出行较多,并对电子客票使用方法和网络购票不熟悉的实际情况,高峰时段在服务中心、候车大厅内安排专人,协助旅客打印行程信息单、报销凭证及介绍电子客票使用方法和使用手机12306APP购票等常识。

      为充分发挥高铁便捷、高效的运输优势,实现百姓出行和铁路企业创效增收“双赢”,银川火车站了解掌握石嘴山站客流吸引范围内有三所较大的高校后,主动走进校园,10月18日石嘴山站组织营销小组前往宁夏理工学院,为在校师生介绍包银高铁惠银段2024年四季度调图后列车开行情况,针对常见学生票问题、网络购票等进行现场讲解;同时邀请学生填写高铁乘车意向调查问卷,为后期包银高铁惠银段推出计次票等运输新产品奠定基础。(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11月“宁夏日报”报道















从倚能倚重到逐“绿”向“新”,近年来,惠农区坚持传统产业技改创新和战略新型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目前,新型材料、现代化工、清洁能源产业分别占该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的33.2%、34.5%和11.3%,形成了以光伏材料、精细化学材料、特殊合金材料、碳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27家企业列入自治区新型材料企业名单,数量位居全区各县区首位。

“公司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推动关键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生产成本降低了30%左右,能耗水平下降40%,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分别减排10%和20%,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我们的产品在高端市场更具竞争力。”10月31日,石嘴山市宝马兴庆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凯告诉记者。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风力发电等行业,是精密铸件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高端专用材料,目前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超30%。截至9月底,企业实现产值2.24亿元,同比增长33%。

传统产业如何焕发生命力?唯有向“新”。成立于2003年的宁夏西泰煤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区第一家从事煤焦油深加工的企业。拆除旧装置,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今年6月,具备安全、环保、能耗低要求的项目建成并试车。目前,其为西北地区单套装置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产业链最长的煤焦油深加工企业,今年1-9月,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17%。

氰胺产业是石嘴山市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数字赋能、绿色循环,让传统产业迸发绿色生产力。宁夏乾洋循环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电石生产企业,产品主要供给氰胺产业链作为原料使用,下游产品胍盐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领域。智能化改造,让高风险、高粉尘操作车间变身明亮、干净的数字车间。10月31日,记者看到,一台显示2100度的电石炉旁,机器人正挥动大臂将电石从炉内取出、进入冷却流程。移动大车搭载机器人本体可在炉前完成烧眼、取钎、放钎、清炉舌等10多项出库闭环操作。“我们为4台电石炉配置了12台出炉作业机器人和1台捣炉机器人,将炉前工人从24人减少到7人,既避免了工人作业高温度、高风险、高强度的危险因素,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安全生产。”该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徐宏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实施的利用工业尾气延链的储能新材料产品及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42亿元,建成后将形成用电石副产一氧化碳生产储能新材料低碳产业链,每年节约9.4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5万吨。项目于今年6月开工,目前正加紧施工,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

“我们守正创新、精耕细作,聚焦地区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让老工业基地发展逐‘绿’向‘新’、厚积薄发。”惠农区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由2016年的1家增至2023年的32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1家增至90家。(宁夏日报记者 徐佳敏 李文通 剡文鑫 马赛尔)


JUST FOR YOU

你们心怀大爱,用脚步丈量惠农大地,用镜头记录惠农变迁,用文字描绘惠农蓝图,弘扬社会正气,讴歌时代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反映群众心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产业发展到城市文明,从特色美食到历史文化,你们用笔墨光影传递着最权威的主流声音,奉献着最鲜活的新闻报道,用媒体人独特的视角讲述惠农故事,传递惠农声音,书写着新闻人的最美人生!


“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

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

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

——白岩松
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勿忘,“荣光永远在前方”。

祝福与敬意,

送给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来源:网信惠农


 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薛莹     核|马




惠农手机报
关注热点抓导向 紧贴中心促发展
 最新文章